肥胖性脂肪肝
病症名
肥胖性脂肪肝形成之原因,有人认为是食物中含有高热量碳水化合物所致,并不是脂肪过高或蛋白质饮食缺乏所致。脂肪肝可伴有肝细胞坏死,形成脂肪肝性肝炎,即使是某些非酗酒女性的病患,时间久了,也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脂肪肝性肝炎之发生率及程度与肥胖程度有一致性相关,肥胖程度高的,其脂肪肝性肝炎发生率及程度较高。重度肥胖有肝脂肪变性者,其肝纤维化发生率相对较高。
形成原因
原因——营养过剩
人体组织器官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葡萄糖,而营养物质代谢的共同点是转化为葡萄糖。当人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即血糖)超过了机体日常所需时,超出的葡萄糖转移至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转化分别为肝糖原肌糖原(以备)机体血糖低时再分解成葡萄糖供能。而当糖原储存达到上限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细胞内,同时肝细胞也极力地进行脂肪动员糖异生来清除多余的脂肪。由于脂肪储存过多超过了肝细胞的清除能力,便造成了肝细胞内脂肪的蓄积。还有一部分脂肪转移至皮下(如腹部、胸背部、腋窝及臀部等)形成肥胖。
肥胖的诊断标准:
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标准常用有Broca指数和BMI指数(体重指数也称体质指数)。Broca指数公式为:男性标注体重(kg)=身高(cm)-100,女性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超过标准体重的15%~20%为明显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20%~30%为过度肥胖。而BMI指数公式为:BMI(kg/m^2)=体重(kg)/身高(m^2),正常男性标准体重约为22kg/m^2,正常女性标准体重约为20kg/m^2。BMI指数在25~29kg/m^2为超重,BMI指数大于30kg/m^2成为肥胖。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0%以上成为病态肥胖。
发病机制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的人之所以容易发生脂肪肝,是因为腹部周围的脂肪细胞对刺激比较敏感,以致由腹部脂肪细胞输送至肝的脂肪酸增加。肝内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胆固醇外,主要合成三酰甘油,新合成的三酰甘油在与肝细胞内的载脂蛋白结合释放入血,当肝内合成三酰甘油超过了肝脏将三酰甘油转运出肝脏的能力时,就可导致三酰甘油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此外,肥胖的人多合并有糖耐量减低和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肌肉摄取葡萄糖的功能也就随之下降,以致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过剩的葡萄糖不断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肝脏在胰岛的作用下,以葡萄糖和脂肪酸为原料合成大量的三酰甘油,发生内源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患者的诊断
(1)暴饮暴食,嗜好肥甘油腻食物 即平时有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
(2)体重超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以上。
(3)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疲乏无力、肝区不适、胀满,甚至隐痛、胃纳不佳,颜面痤疮等。
(4)实验室检查 轻度肥胖性脂肪肝的肝功能检查,可无任何异常;中、重度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升高,ALT/AST比值大于1;球蛋白比例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调;血清磷酸酶水平升高、多数患者伴有血脂升高(尤其是三酰甘油升高),是脂肪肝的特征表现,或伴高胆固醇。
(5)B超检查肝脏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脂肪肝图像,即:肝区强回声,肝肾辉区对比下降,肝内脉管硬化,胆囊壁消失。
患者的预防
预防由于肥胖性脂肪肝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且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大,故预防更显得重要。
①强调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应重视预防,如母亲妊娠期应合理饮食,防止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避免胎儿过度肥胖。
②婴幼儿期孩子对饮食缺少控制能力,需要父母加以帮助,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糖果、糕点等甜品,不暴饮暴食,并培养爱好运动的习惯。
③青春期发胖者相对少见,但应注意一些疾病的肥胖(如I型糖尿病、垂体功能障碍等),一旦发现体重异常增加,应尽快去医院检查。
④中年期人群易发胖,故科学的饮食结构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热量进出平衡,有助于防止肥胖及脂肪肝的发生。⑤老年期人群除注意单纯性肥胖外,还应注意各种疾病继发所致的肥胖。
患者的治疗
①祛除病因,即减轻体重,也就是常说的“减肥”。
②治疗因脂肪肝带来的肝功能损害,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及药物治疗三个方面。肥胖合并脂肪肝者的饮食要合理;运动方式应以腹部运动为主(如腹部按摩、仰卧起坐等),也可选择慢跑、打球游泳等,其目的在于消耗多余的热量、减轻体重,贵在持之以恒,切忌“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药物治疗可酌情选用降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的药物。
③去除不良习惯,注意饮食外,还应介入药物进行治疗,如效果不错的葵花护肝片,它可降脂保肝,增强肝功能,有效促进脂肪代谢,而且辅助降血脂,临床上常单独使用,用于高血脂和脂肪肝的治疗,也可与降脂药配合服用。
④每天记录自己的进食时间、进食数量、进食种类等,一日三餐是否正常有规律。记录每天活动情况,例如何时入睡(包括午睡时间)和起床,何时做伸展运动和体操,利用什么交通工具上下班,饭后做些什么事等,并争取做到每日起床后、早饭后、晚饭后及睡眠前4次测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饮食要点
肥胖性脂肪肝的饮食要点是:加强饮食管理,严格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脂肪、胆固醇和单糖、双糖食物的摄入,保证足够的优质蛋白,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
脂肪肝患者每日三餐膳食要调配合理,做到粗细搭配营养平衡。足量的蛋白质能清除肝内脂肪,每天应摄入80—100克。脂肪肝吃的主食不可太精太细,脂肪肝患者应适量多吃一些粗粮,如燕麦、玉米、甘薯、豆制品等。食物中含极丰富的亚油酸,钙、硒、卵磷脂、维生物E和较多的纤维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中和体内因过多食用肉食和蛋类所产生的过多的酸,保持人体酸碱平衡,并可将肠道内过多的脂肪、糖、毒素排出体外,起到降脂预防脂肪肝作用。
新鲜水果富含水分、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经常食用无疑会有益于健康,然而,水果的保健作用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水果含有一定的糖分,长期过多进食可导致血糖、血脂升高,甚至诱发肥胖,因此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不宜过多进食水果。
适合患者的食物
1、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海带,木耳,菌菇及水果中的金桔,苹果,红枣,枇杷,山楂,杏,李子,猕猴桃等。
油菜:油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事宜搭配豆腐,肌肉,虾仁,香菇,香油,海米,禁忌搭配胡萝卜,黄瓜,竹笋,南瓜。
菠菜适宜搭配大蒜,银耳,猪肝,牛肉,冬瓜,胡萝卜,鱼,牡蛎,海带,杨桃,鸡蛋,三文鱼,金针菇
禁忌搭配鸡肉,豆腐,黄瓜,桃子,奶酪,醋,黄豆,牛奶
生菜适宜搭配豆腐和海带,禁忌搭配大蒜
海带适宜搭配生菜,猴头菇,冬瓜,菠菜,豆腐,猪排,芝麻,西兰花
禁忌搭配,洋葱,薏米,荞麦,猪血
木耳适宜搭配豆腐,主要,银耳,黄瓜,鸭子,莴笋,鱼,乌贼,海参,红糖,圆白菜,鸡肉,猪肝,鸡蛋
禁忌搭配鹌鹑,茶叶,螺,红茶
2、具有调脂降脂功能的食物,如海米,干贝,淡菜,海带,芝麻,虾,乌龙茶,甲级龙井,香菇,山楂
海米适宜搭配芹菜,油菜。
香菇,适宜搭配油菜,芹菜,蕨菜,四季豆,鸽子,蛙肉,竹笋,冬笋,鸡肉,苦瓜,豆腐,柠檬,莴笋,西兰花,小米,薏米,木瓜等
禁忌搭配冷水,虾
3、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猪肉,牛肉,鱼肉,鸡肉,虾,泥鳅,兔肉等。
以上是小编为您介绍的适合脂肪肝患者吃的食物,小编提醒:不管是肝病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应该牢记食物饮食禁忌,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饮食8注意
1、控制总热量,每天的进食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一般可按照每公斤体重20-25千卡供应,通过减少热量供应,来促进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氧化消耗,有助于纠正脂肪肝,待体重下降至正常范围后,给与维持体重的热量
2、摄入含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须氨基酸的食品,如瘦肉,鱼,虾,脱脂奶,大豆制品等食品,若饮食中蛋白质供应不足,患者可能出现虚脱,精神萎靡,易疲劳,抵抗力下降以及低白蛋白血症的表现,摄入的蛋白质每天宜控制在50g左右。
3、低脂饮食,不宜进食肥肉,肥禽和重油糕点,烹调以植物油维护组,少用含饱和脂肪酸较高的动物脂肪,不吃或少吃动物内脏。
4、避免蔗糖类食品和甜食,每天糖类食量不应超过600千卡
5、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减轻体重期间每日供给1-2g实验为宜,待体重降至正常范围内可维持在每天3-5g
6、保证饮水量,每日养成多饮水的习惯,晚上睡前,晨起,运动后,出汗后,洗澡后均要喝一杯水,每日摄入水分1500-2000毫升
7、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改正早餐少吃或不吃,午餐简单,晚餐多吃的不良习惯,可将一日三餐改成一日5餐。
8、戒酒。
运动注意事项
1. 治疗肥胖性脂肪肝要嘴、腿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对于没有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肥胖性脂肪肝,单靠饮食控制效果有限,基础治疗加合理运动才能有效控制。运动可以消耗热量,燃烧脂肪,防止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对于肥胖者来说,运动过少比摄食过多更易导致肥胖。
2. 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忌无氧运动,以免造成乳酸堆积,影响脂肪代谢。有氧运动是指运动时间较长,运动强度在中、小程度的运动。
3. 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求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
四个症状
肥胖性脂肪肝有以下四个症状:
一、食欲不振、体乏无力
二、肝区疼痛
三、肝脏肿大
四、蜘蛛痣
会癌变吗
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脂肪肝的治疗,是会出现肝炎、肝纤维化,甚至并发肝硬化及肝癌。研究表明,半数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肝炎及肝纤维化情况在3年内恶化,更有患者由本身无肝炎演变成肝硬化。
如何降低肥胖性脂肪肝癌变的几率?体重及腰围与脂肪肝有直接关连,肝炎及肝纤维化转差的患者,平均腰围增加半寸至一寸半。而病情有改善的患者,平均腰围减少近一寸半。研究人员推算出,脂肪肝患者只需在3年内减去2寸腰围,肝炎恶化的风险便可降低40%,肝纤维化风险也可减少30%。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3 16:37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