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体自卵中孵出或自母体娩出后,有的发育程度较高,立即可独立生活,如
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
爬行类、部分鸟类(如鸡、鸭、鹤),少数哺乳类(如野兔、
海獭),这种现象称为早成性。
有的发育程度较低,无独立生活能力,需亲体照顾,如大多数鸟类和哺乳类。
有袋类的幼子实际上是早产,需在
育儿袋内发育。这种现象称为晚成性。晚成性的幼体最需亲体照顾。
有育幼行为的动物中,最低等的要算
海葵,幼体生活于成体体内至变态成熟。有些鱼也照顾幼鱼,
口育鱼的幼体常在成鱼周围活动,遇险即游入成鱼口中。海马雄体腹部有
育儿袋,用以保护卵及幼鱼,雌鳄也能帮助幼鳄出壳,并引导它们下水,提供短期保护。鸟类的育幼行为更明显,亲鸟为喂哺幼鸟终日忙碌,且往往是雌雄双双出动。在喂哺时,往往先喂个体较大的雏鸟,其意义是保证强壮的个体成活,以免全窝死亡。杜鹃在寄主巢中产卵。其雏鸟形体往往较大,因此独占了养父母取回的食物。
部分鱼类(如盘
丽鱼)和鸟类(如鸽)会以身体分泌物哺喂幼体。哺乳动物的育幼行为主要靠雌体完成,雌体以乳汁哺育幼儿。但单配偶的哺乳动物(如狐)和集体生活的哺乳动物(如狼),雄体也参与哺喂断乳的幼儿。育幼的动物,成体不但给幼体喂食,也在其学习中起了重要作用,至幼体成熟,即与之分手,甚至将其逐出家门,使之独立生活。
一般的护幼行为由
亲体完成,但也有一些护幼行为是集体进行的,这既见于社群性昆虫,也见于一些鸟类和哺乳类,如
犀鹃的几个雌体和几个雄体组成群,各雌鸟均在一个巢中产卵,全体参加护幼工作。
非洲猎犬集体捕猎时,部分雌体及雄体留下照顾幼儿,并分享猎物。社群性昆虫也是集体护幼的例子,如工蜂会照料巢中幼虫—它们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