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珠蚌
蚌科动物
育珠蚌是可以分泌珍珠的蚌类总称。淡水育珠蚌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全世界有育珠蚌200 余种,我国有100余种,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泊、池塘、沟渠等水域中。从理论上讲,一般淡水河蚌都可形成珠蚌。但一些河蚌,或因珍珠分泌能力太差,产珠量不够理想,或因其他各种不利因素而不用来育珠,实际生产中能用来养殖珍珠的河蚌只有10 余种。国内外生产上使用得最广的珍珠蚌只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池蝶蚌、珠母珍珠蚌等几个品种,我国育珠生产主要是前两种,日本和前苏联地区则主要使用后两种。
种类
褶纹冠蚌
1 .名称与分布
褶纹冠蚌俗称鸡冠蚌、湖蚌、绵蚌、水蚌等。该蚌耐污水和低氧能力较强,喜栖于较肥的水域,生活在硬底或泥沙底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它比三角帆蚌分布广泛,在我国几乎各地都出产。日本、前苏联地区、越南也都有分布。
2 .形态特点
褶纹冠蚌属大个体淡水贝类。成年个体比三角帆蚌的同龄个体大得多壳长可达290mm ,壳高170mm ,壳宽100mm ,最大个体壳长可达400mm 以上。它壳质较厚,且坚硬壳后背缘向上扩展成巨大的,使蚌体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面为黄褐色、黑褐色或淡青绿色;壳内面珍珠层呈乳白色、鲑白色、淡蓝色或七彩色。褶纹冠蚌1 年有2 次繁殖季节,分别是3-4 月和10-11 月。脱离鱼体而沉人水底栖息生长的幼蚌,成长个月壳长可达10-20mm ,成长20个月壳长可达100mm 。
3 .育珠特点
褶纹冠蚌个体大,开壳宽度可达1.5cm ,便于植珠操作,成珠快。但培育的珍珠质地粗糙,珠态也比不上三角帆蚌所育珍珠,多作为药材、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原料,能用作工艺珠的比例较小。同时,褶纹冠蚌外套膜上的插核性能也不佳,因其斧足肥大,伸展范围广,往往可将插核排空。但由于内脏团肥厚,可在生殖腺中插植大核;又因个体大,外套膜宽广且壳质珍珠层光亮洁白,非常适合于培育大型的佛像珠等象形珍珠。因此,育珠专家认为,我国育珠领域在使用三角帆蚌育珠的同时,应合理利用褶纹冠蚌资源。
池蝶蚌
1 .主要形态及特
池蝶蚌是日本特有的贝类,也是日本用于生产淡水珍珠的蚌源。原产于琵琶湖,最高年产量曾达409 吨,产量为功吨左右。后移植到霞浦湖,现后者产量超过前者。
池蝶蚌最大个体壳长235mm ,高130mm ,宽58mm 。它在分类学上与我国出产的三角帆蚌同属,体形也近似于三角帆蚌,但性成熟比三角帆蚌慢1-2 年,产卵季节也迟1-2 个月。据日本资料记载,它的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长100-110mm ,商品规格为壳长100-130mm 以上,其寿命超过10 年。池蝶蚌壳顶较三角帆蚌低,大多顶端因剥脱而发白;幼蚌缘背后面有翼状突出,长大后即消失。壳内的珍珠层,闪着青白色的光泽。池蝶蚌喜欢生活在浅水湖泊的富有泥沙之处,其适应水温8-38℃ ,最适水温20-35℃ ,是淡水育珠的理想蚌种。日本用于采集池蝶蚌钩介幼虫的鱼类是从英国引进的红眼鱼
2 .引进动态及效果
我国上海地区曾于20世纪70 年代从日本引进池蝶蚌,并成功繁殖后代。为确保原种的优良性状,农业部“2003 年度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简称948 项目)再次将池蝶蚌纳入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内容,并于2004 年将池蝶蚌作为滚动项目继续引进。
2003年2月25日,江西省科技厅召开了《 池蝶蚌育珠性能及繁育技术研究》 项目鉴定会,专家认为池蝶蚌的育珠性能优于三角帆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浙江诸暨龙飞珍珠养殖场通过育珠实践后认为,池蝶蚌育珠周期比三角帆蚌缩短25% ,产量可提高20%以上。某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池蝶蚌与三角帆蚌的杂交,提高了珍珠品质和产量。江苏省召开的全省珍珠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座谈会认为,“对于养殖2 年以上的珍珠,可部分选用育珠性能优于三角帆蚌的池蝶蚌,以提高珍珠品质和经济效益”。2005 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7个原种良种,江西省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公司的池蝶蚌列人其中。
珍珠蚌
1 .形态特点
珍珠蚌又称珠母珍珠蚌,俗称蛤蜊。因其多产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壳大、厚而坚实,呈长椭圆形。壳长可达180mm ,壳高70mm ,壳宽40mm 。两壳膨大,壳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并布有带光泽的斑,生活于河流及小溪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省,在大连的部分河段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也有分布并均育出淡水珍珠。
2 .生态习性
栖息于水质清澈透明、底质为沙或石、水较深的河流内。繁殖季节在4-10 月。内外鳃瓣皆为育儿囊,受精卵在4 个鳃瓣中发育成钩介幼虫。钩介幼虫很小,无钩状物。10 月脱离蚌体,寄生在鱼体上,逐渐成长为幼蚌,离开鱼体,沉人水底营底栖生活。
3 .应用动态
日本北海道曾有过珍珠蚌人工培育珍珠成功的报道,且珠质良好,酷似波斯湾出产的天然海水珍珠。珍珠蚌在我国尚未应用于珍珠生产。专家认为,我国若用珍珠蚌作为材料人工培育珍珠,其质量不会比三角帆蚌所产珍珠差。因此,这是一种有待于开发利用的新型育珠蚌资源。
背角无齿蚌
背角无齿蚌,俗名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等。
1 .形态特征
贝壳大型。壳长可达190mm ,壳高130mm ,壳宽80mm ,壳质薄,易破碎,两壳稍膨胀,外形呈稍有角突的卵圆形。壳长约为壳高的1.5倍,贝壳两侧不对称。幼体壳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成体蚌的壳面呈黑褐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或橙红色,在贝壳腔内常呈灰白色并长有污点。
2 .生态习性
背角无齿蚌多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略缓或静水水域内,是一种常见的种类。在我国江南地区,性腺一般在3 月左右成熟。钩介幼虫在4-5 月排出体外,寄生在鱼体上,逐渐发育成幼蚌而脱离鱼体,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
3 .分布与育珠
背角无齿蚌为我国常见的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省的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中。前苏联、日本、朝鲜、泰国、柬埔寨、印度境内也有分布。背角无齿蚌产量高,亦为淡水育珠蚌,但所产珍珠的质量次于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由于壳面膨胀,足及内脏团较大,手术操作困难。一般只有在缺乏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地区,才将其作为育珠蚌应用。
圆背角无齿蚌
圆背角无齿蚌的俗称与背角无齿蚌相同。
1 .形态特征
贝壳大型。壳长可达180mm ,壳高115mm ,壳宽65mm 。壳质薄,易破碎,两壳极膨胀,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壳前部短,后部长,呈斜切形。幼壳常具有由壳顶射向腹缘的多条绿色色带。壳内面珍珠层呈淡蓝色、淡紫色或橙红色,珍珠层薄,光泽暗。外套膜不明显。铰合部弱,无齿。
2 .生态习性
基本上与背角无齿蚌相同
3 .分布与育珠
己知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前苏联、日本、泰国境内也有分布。圆背角无齿蚌亦为淡水育珠蚌。虽然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但蚌源丰富,池塘、湖泊常有栖息。因此,在优良珍珠缺少地区,可用来育珠。育出的珠质量与背角无齿蚌育出的珍珠相似。
背瘤丽蚌
背瘤丽蚌壳厚而不大,呈椭圆形,铰合齿发达,壳面粗糙具瘤状结节,成珠迅速,多产白色系统珍珠,珠质稍差。
猪耳丽纬
猪耳丽蚌,又名猪耳朵、牛角蚌。壳大,呈三角形,似猪耳而得名。壳质坚厚,壳的两侧不等;腹缘的后端有一凹陷;壳面黑褐色,有褐色结节;壳内面乳白色,有珍珠光泽。多生活于流水环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猪耳丽蚌近年来用作育珍珠,产珠质量较高。
三角帆蚌
1 .产地与分布
三角帆蚌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淡水贝类,俗名三角蚌、翼蚌、劈蚌等,简称为帆蚌。它喜栖息于较清洁的水域,主要产于大中型湖泊及河流中,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以及广西等地为主产区,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邵伯湖、高宝湖、梁子湖、保安湖以及周围的河流内的三角帆蚌产量较高。三角帆蚌已移到日本等国家养殖。
2 .形态特点
壳面大而扁平,壳长可达190mm ,壳高90mm ,壳宽31mm , 最大者壳长可达240mm 。壳后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形的帆状,是三角帆蚌区别于其他蚌的主要形态表现。它的壳面呈黄褐色,壳顶部生长轮脉粗糙,壳内珍珠层呈乳白色,有时为肉色、紫色或混合色,富有美丽的珍珠光泽。三角帆蚌具有较多优良的育珠性状,它壳质坚厚,双壳较为平整,珍珠层光洁致密,可生产出优质的珍珠。
3 .育珠特点
在天然水体的蚌生长较慢,但在人工育珠中,三角帆蚌生长速度快,1 龄蚌体长可达50-70mm , 2 龄蚌可达80-100mm 。因此,1-2 龄的幼蚌可以进行植珠手术操作,所育珍珠生长速度也较快。成年的三角帆蚌,体长为160-200mm ,在其外套膜上往往可插植2mm 以上的大珠核,可培育出8mm 以上的大型有核珍珠。
三角帆蚌具有对育珠的生态条件要求较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对缺氧的忍耐能力不强、珍珠生长速度慢于褶纹冠蚌等不足之处。因此,在实际育珠生产中,要发挥其优良品质的作用,克服其生物学方面的不足。
病害防治
育珠蚌最易患病的季节是1月份~9月份,蚌病一旦发生,蔓延极快,给育苗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预防
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水中细菌和蚌的敌害生物繁殖很快,因此每月应用生石灰清池消毒两次。每次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3公斤,兑水泼洒。用生石灰消毒育珠池除可预防蚌病外,还有澄清水质,使塘泥无机化,调节水的pH值和增加钙盐等好处。引水时应滤出虾、螯蟹等敌害,防止敌害入池繁殖,侵害珠蚌,并及时转移病蚌,清除死蚌。
检查
1.外部检查
将育珠蚌提出水面,出水孔不喷水,而是从蚌体内滴水,表明蚌已患病;手摸育苗蚌贝壳腹缘,有发硬感觉,这是因蚌体停止生长,而使腹缘变硬,表明蚌已患病;贝壳最后的生长线纹紧密,没有新长出的黄壳缘,表明蚌已停止生长;患病严重的蚌,用手捏双壳,有松动现象,闭壳肌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病蚌即将死亡。
2.内部检查
解剖时要挑选湿润的活蚌,要保持器官的完整。查看蚌的鳃组织是否增生、发炎或变色,如果鳃瓣发炎、糜烂是细菌性、病毒性疾病;若鳃组织红肿、增生,有时可见白点,是寄生虫侵袭致病。斧足的边缘发炎糜烂,是病毒性或细菌性疾病;有明显红点、蓝点或寄生虫性白点,为侵袭性疾病;侧齿发炎是感染细菌所致。对一时无法肯定的病原体,应保留标本以备进一步检查。应准确收集发病部位器官,以便做组织培养。
防治方法
1.烂鳃病
鳃丝糜烂,残缺不一,呈淡紫色,有大量粘液,两壳张开后无力闭合,闭壳肌弹性差,此病交差感染很快,如不及时治疗损失极大。防治方法:(1)注射盐酸四环素,每只1000国际单位~4000国际单位;(2)用0.1‰~0.2‰“多菌灵”浸洗10分钟~15分钟;(3)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混合液2毫升~4毫升喷在蚌鳃上;(4)用10毫克/公斤~40毫克/公斤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蚌体,三角帆蚌10分钟~15分钟,褶纹冠蚌15分钟~30分钟。
2.水膨胀(水睡肿)病
蚌体结缔组织膨大突出呈肉白色,外套膜与蚌壳之间充水,闭壳肌松弛。防治方法:(1)用消毒过的针筒吸1%四环素或链霉素溶液喷洒病蚌;(2)用1%卡那霉素注射外套膜。
3.烂斧病
斧足缺刻,浊疡严重,萎缩呈肉红色,并有大量粘液,组织缺乏弹性,此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也有因寄生虫或类等水生动物吞噬引起。防治方法: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30分钟。
4.侧齿炎
侧齿四周组织发炎发黄,组织糜烂,呈黑褐色,影响两壳闭合,冠翼易折,侧齿炎的发生多为机械操作所致,严重时会导致死亡。防治方法:(1)用1‰~2‰金霉素溶液注入病蚌肌肉,用量为1毫升左右;(2)用0.1‰浓度的“多菌灵”药液浸泡5分钟~10分钟。
5.嗜水气单孢菌病
流行季节为4月~10月,发病高峰在5月~7月。症状为发病初期,病蚌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蚌壳后缘出水管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病重时,病蚌体重下降,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张开,胃中无食,晶杆缩小或消失,用手触及病蚌的腹缘,有轻微闭壳反应,不久死亡。用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洒,对预防和病发初期治疗有较好效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5 13:51
目录
概述
种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