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肺结核瘤,它不是一种肿瘤,只是
肺结核的一种特殊形态。结核瘤一般不会癌变。肺结核瘤多数由
肺部继发结核病灶
演变而成。当结核菌数量少、毒力低,而机体变态反应弱、免疫力强时,结核性炎症形成后很快被纤维组织
包裹,形成肺结核瘤。肺结核球是肺结核纤维化包裹,一般无传染性,但有可能会复发再感染,那时就有传染性了。
临床特点
本病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偶尔查体时发现,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小于40岁,多有结核感染史和接触史。
影像学特点
1、部位:多见于锁骨下区,即肺上叶尖后段多见,下叶背段次之。
2、形态:圆形、椭圆形多见,不规则形次之,密度高而不均匀,球形轮廓清楚整齐,偶尔见较浅分叶,有的也可伴有空洞,空洞形态不一,常为厚壁,有的空洞为偏心形,多偏向肺门侧,毛刺较少见。
钙化对
结核球的诊断有实际意义,可有以下几种钙化:沿包膜下产生局限性弧形钙化,成层状的环形钙化或弥漫的斑点状
钙化影。结核球附近的肺野内的增殖性或纤维化病灶即所谓的卫星灶,对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与
肺门之间有时可见索条状阴影。
3、病灶直径<4cm的肺结核瘤多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常见
钙化、周围卫星灶邻近
胸膜增厚,少见浅分叶、稀疏长毛刺、
近心端小空洞和中间略低密度等,直径>4cm的病灶多呈浅分叶或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光滑、多见钙化、周围卫星灶、稀疏毛刺近心端空洞和中间略低密度等,感兴趣区
增强扫描均呈包膜强化或不强化,少见均匀强化.,CT表现不典型的最终有赖于
病理检查。
病理解剖学特点
肺结核瘤或称
肺结核球,在病理上是一个被纤维膜包围的干酪病灶,直径2cm左右,其形成原因有4种:(1)由干酪性
肺炎局限纤维化而形成;(2)由结核
肉芽组织发生干酪性坏死形成,往往由几个小病灶融合组成;(3)由阻塞性空洞充满干酪物质形成;(4)由靠近
肺门的较大
支气管结核向外发展形成。其中以第一种最多见。其分叶是由多个
结核球融合所致,空洞是肿块内干酪液化坏死物质沿支气管咯出肺外形成。钙化是肿块内干酪坏死钙盐沉积形成、
胸膜改变大多为慢性炎症引起的局限性胸膜肥厚,纤维化。痰检一般能发现结核菌。
鉴别诊断
(1)应与
周围性肺癌鉴别,特别是类圆形的肺癌;(2)病灶大小和形态:
肺结核球以小于5cm居多,形态多规则,对大于5cm且形态不规则时应考虑肺癌;(3)病灶性质:表现圆形或椭圆形居多,少数不规则,可伴有分叶、空洞、
钙化,卫星灶和
胸膜改变,毛刺极少见。病灶
钙化影或卫星灶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治疗
1、结核瘤患者属
浸润型肺结核病人,如系初次发现,应该像浸润型肺结核病人一样,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
临床经验证明,结核瘤内科治疗效果多数比较差,经全程治疗后,病灶缩小往往不明显,完全吸收的可能性更小。所以这类病人虽已完成治疗,还应定期复查。
肺结核瘤和普通
肺结核一样,经过正规全程治疗之后,其结果有两种:(1)
结核菌被杀灭,肺内病灶向好的方面转化,干酪坏死脱水、浓缩、
钙化,体积逐渐缩小,成为稳定性病灶。(2)病灶变化不大。结核瘤为凝固的干酪样坏死物,其外周包有一层纤维包膜。其结核瘤内仍存活有结核菌。当结核瘤与瘤内的结核菌在人肺内共存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藏在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当人体免疫力减弱或变态反应增强时,结核瘤内的结核菌可重新活跃、繁殖,致使其包膜破坏。包膜下
中性白细胞侵入,病灶范围向周围肺组织扩展,或干酪液化、溶解,穿通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此时可以引起病人大量
咯血。结核菌还可以经淋巴或支气管向肺或
胸膜播散,引起新病灶。
2、一旦发现结核瘤,因结核瘤内的结核菌可能重新活跃、繁殖,致使其包膜破坏,如果肺部没有其他活动病灶,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实施手术切除的办法。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 应该接受不少于6个月的正规抗结核治疗,预防复发。但手术可能造成的身体损伤很大。
3、
结核球是结核病在病情发展演变后留下来的,在结核球里面有可能会有残存的
结核杆菌,这就是后来复发的原因。 复发了由于病菌的基因转型导致耐药,给彻底治愈带来很大的难度,复发后需要采用二线抗结核药治疗。以防结核病在余肺和全身播散。
4、小的结核球经长期药物治疗可逐渐吸收和纤维化、
钙化直至愈合。大于2cm的结核球由于药物很难渗入纤维包膜,坏死组织内血管稀少,抗结核治疗效果很难保证。如并发
咯血、
痰菌转阳,说明病灶已经活动或破溃,应施行
肺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