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鱼总目Dipneustomorpha 是
硬骨鱼纲、
内鼻孔亚纲的一个总目。生物学特征:在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江河里,生长着一种介于鱼类和两栖类之间的珍奇动物,它叫肺鱼。肺鱼出现于四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它身上披着瓦状的鳞,背鳍、臀鳍和尾鳍都连在一起,并有构造最古老的“原鳍”,所谓原鳍与正常鱼鳍不同之处是一个肉柄状的东西。
分类地位
肺鱼的鳔的构造很象肺,可以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有人将肺鱼的鳔称为“原始肺”,肺鱼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肺鱼还有内鼻孔,它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河水干涸时,它们能钻进泥土里,用“肺”和内鼻孔呼吸。科学家们认为肺鱼是自然界中最先尝试的由水中转向陆地的动物。
肺鱼类一方面具有某些原始特征:
(1)上、下颌由腭骨、翼骨、梨骨、夹板骨、偶骨等构成而无次生颌;
(2)脊索终生保留,组成椎骨的骨片直接连在脊索上,椎体尚未形成;
(3)心脏有动脉圆锥;
(4)肠内有螺旋瓣;
(5)尾鳍为原型尾。
另一方面还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化性状或进化特征:
(1)有与陆生动物的肺十分相似的鳔;
(2)心房被不完全的房间隔分成左、右两半,血液循环为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双循环。
种属分布:本总目在世界各地曾有过广泛分布,但现成种类仅2目3科5种,并被隔离分布于南美洲、 非洲和大洋州,我国四川省境内也出现过肺鱼化石。
代表鱼类:肺鱼总目的主要代表为
澳洲肺鱼(Neoceratodusforsteri)、美洲肺鱼(Lepidosiren paradoxa)、
非洲肺鱼(Protopterus annectens)。
澳洲肺鱼分布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体形侧扁胸鳍粗阔、体鳞大。鳔不成对。生活在不干涸的水域中,也不进入蛰眠状态,常躺卧于水底,捕食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蠕虫等。9、10月间繁殖,产卵于水生植物中间,幼鱼无外鳃,发育无需经过变态。
美洲肺鱼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体鳞小,埋于皮下。鳔成对。偶鳍细小而短,奇鳍低矮;卵产于水底的孔穴中,幼鱼的外鳃存在期短,发育需经过变态。
非洲肺鱼分布于非洲中部,体鳞小,埋于皮下。鳔成对。偶鳍细长似鞭,奇鳍高;卵产于水底的孔穴中,幼鱼有外鳃,外鳃保留于整个幼鱼期,发育需经过变态。
种群现状:肺鱼总目 Dipneustomorpha 下辖2目3科3属5种
澳洲肺鱼目(
角齿鱼目)Ceratodiformes 1科1属1种,即
澳洲肺鱼Neoceratodus forsteri;
美洲肺鱼目 Lepidosireniformes 2科2属4种,
美洲肺鱼科Lepidosirenidae和
非洲肺鱼科Protopteridae。前者仅1属1种,即
美洲肺鱼Lepidosiren paradoxa,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和拉普拉特河流域;
非洲肺鱼科有1属3种,分布于非洲热带淡水中。
下属分类
澳洲肺鱼科
又称角齿肺鱼科。仅1属1种,即澳洲肺鱼(Neoceratodus forsteri)。产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的昆士兰各河流中。成鱼长达2米。当地人捕食。
双鳔肺鱼目
体鳗形。鳞小,埋于皮下。鳔成对幼鱼具外鳃。旱季或枯水期即钻入水底淤泥中,用皮肤分泌的黏液,在鱼体周围作茧而进入夏眠,此时仅用鳔进行呼吸。雨季来临时,水位升高,肺鱼苏醒破茧而出活动,进行水呼吸。以水底
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一部分水生植物。卵产于水底孔穴中。幼鱼有外鳃,发育需经变态。现存2科。
美洲肺鱼科
鳃弓5对,鳃裂4对。体延长。幼鱼外鳃存在期短。仅1属1种,即美洲肺鱼(Lepidosiren paradoxa),又称泥鳗。产于南美,淡水。体呈鳗形,被覆埋于皮下的细小圆鳞 ;胸鳍 、腹鳍极端退化,只留1根分节的主轴骨,呈鞭状。在所栖水域开始干涸时,便部分地改为肺呼吸;当完全干枯时,就钻入淤泥中,进入休眠状态,完全用肺呼吸。干旱期过后,水位恢复,肺鱼就从泥中钻出,进行生殖。卵产在水底挖出的穴道中,雄鱼留在其中,守候受精卵到孵化成幼鱼。在此期间,雄鱼的腹鳍肥大,生出许多具有丰富血管的丝状物,可自血液中分离氧气,有利于其幼鱼的孵育。幼鱼两侧有4对羽状外鳃 ,外鳃存在期很短 。以各种动 、植物为食 ,其中以软体动物为主。食用价值不大,在学术研究上有较重要的意义。
非洲肺鱼科
鳃弓6对。幼鱼外鳃终身存在。1属4种:
石花肺鱼(Protopterus aethiopicus)、东非肺鱼(Protopterus amphibius)、非洲肺鱼(Protopterus annectens)、
细鳞非洲肺鱼(Protopterus dolloi)。均产于非洲。体长可达2米。形状和生活习性都类似于美洲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