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岩翻花首见于《
疡科心得集》:“夫肾岩翻花者,俗名翻花下疳……。”又名翻花下疳、阴茎岩。 肾岩翻花是因肝肾素亏,或忧思郁怒,相火内炽,肝经血燥,火邪郁结,逐渐恶变而成。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状,有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发生于阴茎的癌病类疾病。
盖癌之为状,“高突如喦顶”(肿物嶙峋之形)、“烂深如喦壑”(溃烂下陷之象),一似凹凸参差之山石状,故癌之一名初即为岩(喦)也。如《格致余论·乳硬论》云:“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疡科心得集·卷下》云:“夫肾岩翻花者……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即沿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本草纲目·主治·痈疽》云:“穿山甲:乳痈、乳嵓,炮研酒服。”(按:嵓,即喦字)亦仍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也。
1.
阴茎痰核:在阴茎内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硬结,同房举而不坚且痛,终不溃破流滋,亦无异味。
2.
外阴臊疣:有不洁性接触史,在冠状沟或包皮内板上初起为淡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大增多,外形呈乳头样或菜花状,易糜烂、渗液,有异臭,赖组织活检鉴别之。
3.
阴茎乳头状瘤:多见于青壮年,初起为冠状沟处局部隆起,渐增大呈乳头状,有蒂或无蒂,色淡红,质软,生长缓慢,继而感染时有恶臭分泌物,组织活检可予鉴别。
5.
硬下疳:有不洁性接触史,为梅毒初期病变,初起于龟头起粟粒大丘疹或硬结,渐色紫腐烂,中间如臼,四周坚硬凸起,形如缸口,不甚疼痛,不易出血,约一个月可自愈。
2.
肝经湿热证:阴茎部溃疡,肿胀疼痛,翻花如石榴状,渗血渗液,恶臭难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化湿解毒。
3.
阴虚火旺证:病变后期,阴茎溃烂,尿频尿痛,排尿不畅,伴腰酸膝软,
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无苔,脉弦细数。滋阴降火。
4.
气血两虚证:病变晚期,阴茎溃烂,形成尿漏,甚则阴茎溃烂脱落,身体瘦弱,饮食不思,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益气生血、补脾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