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湿热证
中医病证名
肝经湿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之邪,蕴结于肝及其经脉,并循经下注所致的一类病证。常见于胁痛阴肿淋证带下黄疸等病证。
病因
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或脾胃运化失常。
病机
肝经湿热下注,损伤任带,故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粘臭秽;湿热浸渍,则阴部瘙痒,甚则灼痛;湿热熏蒸,则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湿热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为肝经湿热之征。
辨证要点
胁肋胀痛口苦,带下量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
泻肝清热除湿。
常用中药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
常见病证
肝经湿热证 阴痒
临床表现:阴部瘙痒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粘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不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疗法则:泻肝清热,除湿止痒。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
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 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肝经湿热证 带下过多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粘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解毒杀虫。
常用方剂:止带方
常用中药: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常用腧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等。
针灸疗法:取期门、日月、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主治胁痛, 口苦,黄疸等证,纳呆加刺中脘足三里穴,用泻法,每日1次 , 留针20分钟;取关元太冲、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主治带下阴肿等证,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预防调护
1.因部分患本证的病人有传染性,故应注意公共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2.注意性生活卫生。
3.患阴痒淋浊湿疹、带下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
转归预后
肝经湿热证的转归有三,一是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湿热不解,波及于胆,形成肝胆湿热证;二是湿热之罹患,病情缠绵,日久伤及阴分,使阴分亏损,形成肝阴虚证;三是肝经湿热不解,乘于脾土,使脾失健运湿热内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8 10:34
目录
概述
病因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常用中药
常见病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