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育蛙,Rheobatrachus (Liem, 1973),
龟蟾科溪蟾属的一种蛙类,包括
胃育溪蟾和
孵溪蟾,两者都在1980年代左右灭绝。胃育蛙是
澳大利亚东部
昆士兰的特有种。它们特殊之处在于母蛙在其胃中孵化卵及哺育幼蛙。
胃育蛙最先是于1973年被描述,但它们的分类却备受质疑。它们曾被分类在
龟蟾科中,或是在自己的溪蟾科中。后来的分子证据显示它们应为Mixophyes的姊妹分类,故被分类在龟蟾科中。
胃育蛙的两个物种在外观及行为上与其他澳洲的蛙类很不同。它们的眼睛很大及突出,吻短而顿,
蹼完整,身体修长。它们大部份时间都在水中生活,并且是在母蛙的胃内哺育幼蛙的。
胃育蛙是
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的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地总面积只有少于2000平方公里,两种都是生活在介于海拔350-1400米的雨林中。
卵的直径长达5.1毫米,有很大的
卵黄。大部份母蛙每次产约40个卵,但在胃中出生的幼蛙却只有21-26只。这可能是母蛙未能将全部卵咽下,或是最初咽下的卵已被消化。
当母蛙咽下卵的时候,它们的胃与其他的蛙类没有分别。包围卵的胶状物称为
前列腺素E2(PGE2),这种物质可以令胃部暂停分泌
盐酸,时间足以让卵的
胚胎发育。当卵孵化后,
蝌蚪的腮分泌的黏液也含有PGE2。一些其他蛙类的蝌蚪的也会分泌黏液,但黏液会随着食物由食道进入身体,但胃育蛙蝌蚪在分泌黏液时,身体上的孔会紧闭。当
胚胎或幼蛙等在体内时,母蛙是不会进食的。
胃育蛙蝌蚪在出生初期缺乏
色素,当渐长时它们逐渐发展出成蛙的颜色。蝌蚪最少约需6星期来发育,这段时间母蛙的胃会不断膨胀至体腔可以容纳的大小。母蛙的肺部会缩小,呼吸主要是靠皮肤上的气体交换进行。除了体型增大了外,母蛙会维持不动。
根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
红色名录及澳洲的1999年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存法,两种胃育蛙都已经灭绝。
胃育蛙灭绝的原因不明,但失去栖息地、污染、
病原体、寄生虫及过分捕猎都可能导致其数量大大减少。另外,
壶菌病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