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农场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国营农场
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bei da huang sheng li),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位于饶河县境北部,挠力河北岸。场部距饶河县城 65公里。胜利农场,建场时以场部附近的胜利屯得名。原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由铁道兵8509部队所建。除此之外还有广东省胜利农场。
简介
胜利农场,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建三江管理局。位于建三江垦区境东南部,挠力河北岸。场部距饶河县城65公里。胜利农场,建场时以场部附近的胜利屯得名。原为八五九农场四分场,由铁道兵8509部队所建。1964年3月,东北农垦总局将八五九农场划分为饶河、胜利、八五九3个农场。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胜利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四团。1969年划归新建立的第六师。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改为胜利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
胜利农场土壤肥沃,物理结构良好,黑土层在2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含量大于4%,年有效积温2400度,年降水量590毫米,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现已建成1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境内资源丰富,拥有草原7万亩,森林面积30万亩,养鱼水面2.3万亩,境内还有30万亩国家级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开发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的最佳场所。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政策优惠,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
地处环境
胜利农场地处挠力河下游流入乌苏里江的冲积平原地带,中东部山丘起伏。全场土地面积13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林地23万亩,牧地23.8万亩。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大豆,1992年粮食总产量4.33万吨,商品率占50%以上,农业总产值达5200万元。场办工业有农机具修造、建材、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3万人。场部聚居人口5749人,已形成农垦小镇。
胜利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地区,饶河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33度34分-134度9分,北纬47度13分-47度32分,东以黑龙江垦区八大名胜景观喀尔喀山主峰与乌苏里江企业集团毗邻,南以挠力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界与小佳河镇饶河农场相望,西与红卫农场相连,北以东北最大的人工河--别拉洪河洪河农场前锋农场接壤。方圆92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5万亩,58个行政单位,30个农业生产队,2.3万人口,其中:职工5400余人。是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工、商、林、牧、副、渔业并举的大型机械化农垦企业。农场党政班子年富立强,都具有大学学历,各自都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待人以诚实信用为本,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优势,能够根据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企业的发展方向。 经历了四十多个春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万三千勤劳勇敢的胜利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昔日荒原沼泽上走出一条各业综合发展之路。利用东北无污染天然水--挠力河水浇灌的23万亩水稻连年喜获丰收,年产14万吨优质稻米在全国粮油市场上看好。年工农业产值已逾3亿元。国家“九五”种子工程、农业部重点投资的大型种子加工厂现已建成投产。它标志着农场在种子管理上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它的建成将为加速地区种子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作物良种的统供率,加快作物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为实现质量效益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沿革
揭开开发北大荒的序幕
1954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由北京到黑龙江视察从朝鲜归国的铁道兵部队,同时考察了绥化、佳木斯等地部分荒原。
是年6月,王震将军视察铁道兵部队第五师。在师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要办部队农场,为国家挑担子,解决部队吃莱、吃肉的问题;你们转业后,有的同志要去办国营农场,要有准备;你们余副师长先打头阵,以后要有大发展,要老母鸡下蛋”。5日,王震将军又对集结在师部的复员大队800余名准备复员的官兵作了“开发北大荒,办国营农场”的动员报告。
余友清副师长(铁道兵五师、老红军),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将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及随八五0五部队在伊春施工的劳改支队5,074人(其中管教、警卫200人),组成八五0五部队垦荒先遣队。由余友清副师长、阎彬副政委率领,于1954年11月11日从伊春出发,进驻虎林建点办场。从而,揭开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
老母鸡下蛋、老场扩新场
1955年元月1日,八五0农场在虎林县成立。余友清任场长,阎彬任党委书记。8月11日,王震将军就开发北大荒,创建八五0农场等问题,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毛主席及中央军委提交了报告,次日即得到批准。
1956年2月25日,余友清场长根据王震将军的指示要“老母鸡下蛋,帮助扩建新场,开发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辽阔草原”的指示,派出三个调查小组,分赴穆棱河、宝清、南横林子、饶河沿江一带等十余处踏勘定点,为创建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九……农场打下了基础。
3月6日,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师和军官预备队复员的17,430余人,先后由福建、厦门等地来到八五0农场。6月5日,八五0农场新成立了虎头大队、六大队,八五0五大队。随后陆续奔赴宝清、饶河等地扩建新场。
创建八五九农场
虎头大队,是由1956年3月从汤原开到虎头的铁道兵九师复转官兵为主体组建的。下属八个铁道兵中队、四个劳改中队,计1,800余人。九师某团副团长孙培军任大队长,吴占奎任政治委员,龚伯言任副大队长。
遵照铁道兵农垦局党委指示,虎头大队抽调机关干部八人、拖拉机车长一人、劳改分队三十人,组成四个踏查小组,由孙培军大队长带领,于9月8日、10月4日先后两次分别对饶河县东安一线的和平、二龙、民主、胜利四个点进行荒原勘查工作。经过24天的艰苦跋涉,勘查了这个地区的40,774垧荒原。这些荒原绝大部分属于、黑钙土层,草根层8—10厘米,黑土层厚30—50厘米。土质肥沃,区域辽阔,适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和开拓建场。经农垦局批准,虎头大队将在虎头建点的资产移交八五○农场,于1956年10月底,兵分两部,水旱两路奔赴饶河县东安镇建场。
水路沿乌苏里江经小木河、饶河到达东安,旱路经独木河、五林洞、饶河一线于11月6日到达东安。
东安位于挠力河口下3.5公里,乌苏里江岸边,依山傍水,为我国边界之重镇。是当时开发和平、四平、胜利、西南山一线荒原的物资供应门户。
农场临时场部设在东安镇原商店。首先确定建立两个分场;一分场建于四平、二龙一带;二分场于胜利、西南山一带建点。
1957年3月,以铁道兵九师代号八五0九命名,正式成立八五九农场。场部设于东安镇,赵明高任场长兼党委书记,孙培军任副场长,张鸣山任党委副书记。
初建八五九农场二分场
进驻老屯
1956年11月3日,虎头大队一、二中队400余人抵达民主屯。受到了全屯100多户人家的热情接待和欢迎。由于屯小,来人多,住处十分困难,一中队队长李运昌,指导员赵先锁;二中队队长刘加恩,指导员秦雨生共同带领大家伐木、割条子、羊草,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很快搭起了简易马架,加上老百姓的天棚、仓库、苞米楼子等,解决了住房问题。与此同时,七中队100多人、机耕队及二分场临时场部工作人员住进了胜利屯.
时值严冬,天特别寒冷,大雪频降,朔风怒吼,“大烟炮”一场接一场,风雪过后,道路堵塞,住房被掩埋,从屋里往外挖洞方可通行。初建的草房,四面透风,早晨起床,被子上结了一层冰霜硬盖……。
1957年2月,二分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姜斌到任。临时分场部设在胜利屯。
胜利屯位于大孤山西麓,建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全村46户,240余人。
2月15日,场长姜斌到达民主屯,动员一、二中队的复转官兵做好踏查建点准备工作。
2月17日,一、二中队复转官兵,在姜斌的带领下,开始了开拓西南山的建点踏查工作。当天风雪较大,打在脸上火辣辣的,连眼睛都不敢睁。经过三天的奋战,踏出了一条民主屯通往西南山20多里长的雪路。同时,胜利屯的人员在人事干事夏元周的带领下,也踏出了一条通往翠屏山的4公里长的雪道。
开拓西南山与翠屏山
二分场计划当年建四个生产连队。一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北坡上建一连队(现八连后山),李运昌任连长,赵先锁任指导员。二中队200余人,在西南山(现八连猪房处)建二连,刘加恩任连长,秦雨生任指导员。七中队120余人在明山屯建三连,陈喜发任连长,师守礼任指导员。新成立的四中队100余人在翠屏山东南麓(现加工厂以东)建四连,任显华任连长,陈志勤任指导员。二个劳改中队300余人(由总场直属),在管教与警卫人员的指挥下,于翠屏山脚下(现场部)建设二分场场部和修筑胜利屯至翠屏山之道路。
西南山与翠屏山下,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路无一条,仅有大片尚待开垦的荒原沃野。广大开拓者们,借来老乡的斧头和大锯,就地取材,伐木割草,建造农场第一代房屋——简易马架子。
建造马架子,先用杨木杆支起数排人字形支架,高约2米,再用若干横杆连接支架成为一体,铺上树枝与条子,苫上羊草便成。多建于背风向阳处。由于四处漏风,又不敢燃火取暖,宿其内,如露天野营一般,只好合衣戴帽而卧。早晨起来,帽子、被头结上了一层冰霜。
过了3月,天气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在雪地里工作一天,棉鞋湿透,棉裤湿到膝盖,傍晚天气变冷,湿了的棉鞋、棉裤冻得硬梆梆的,又凉又蹩扭。只得每天于室外燃起火堆烘烤,直至将鞋袜、棉裤烤干,方能入睡。可谓“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野营露宿之生活。
至4月中旬,四个中队分别建起了一批草泥房,职工、家属先后搬进了“新居”。
技术骨干来场
1957年春,铁道兵农垦局先后从各技校、垦区老农场分配、调入本分场一批机务技术人员,共120余人。其中分配来场的技校学员;九三技校45人、红星技校10余人、宁安技校10余人、王岗技校2人。外场调入技术骨干:查哈阳农场37人、铁力十一农场8人、伏尔基河农场4人、通北农场5人、笔架山农场1人、二龙山农场1人。技术人员来场后,分别担任车长、驾驶员,充分加强了机务技术力量。从而与复转官兵中的坦克兵和其它机务技术人员组成了200余人的第一代机务队伍。他们多在20岁左右,是一支年轻、勇敢、朝气蓬勃的垦荒先锋队。
当时,有各种型号拖拉机48台。其中苏联产C—80型21台、西德产K—55型19台、罗马尼亚产DT—413型7台、匈牙利产KS—07型1台(主要用于物资运输)。分别组成四个开荒队。开荒队的机务队长分别由王国富、王奎章、刘广瑞、孙瑞生担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保证开荒生产顺利进行,分场组织全分场机务力量及部分人力,于开荒前从东安、小佳河抢运油料、农机具、种子、口粮及各种所需物资。大家在齐腰深的冰水中搬运物资,在没膝深的泥泞中排出机车故障,把陷进泥潭的机车拽出来,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把各种物资源源运到各新建点,为开荒生产提供了物资保证。
勘察、开垦荒原
在大规模开荒之前,场长姜斌带领各连连长、机务连长、指导员及分场农业技术员赵丛宽、机务技术员权勇祥及部分车长共17人,组成勘荒队。于1957年4月中旬至下旬,沿翠屏山南麓(四队、五队)经西南山麓(现六连、七连、八连)、老迟山(现九连)至黑菜营、大孤山一带进行了详细勘察。每到一处,都要踏进荆棘丛生、莽莽草原的深处,刨开冻土,检查土层、土质情况,鉴定土地开发价值,记录各项有益资料。勘察期间,人们的衣服、手脚,时常被盘根错节的榛柴、苕条野玫瑰、山杨树等划破。被惊动的一群群狍子张惶地奔逃,一对对山鸡突然飞起……。
在二分场1,25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勘察表明,大孤山(胜利屯)一带有荒原11,834垧,西南山一带有荒原11,059垧。其黑土层较厚,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土质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是一片急待开垦的万顷沃野。
4月底,饶河县农工部批准二分场烧荒,派姚中晋来分场与姜斌一道于老迟山、西南山一带,检查防火道及烧荒防范情况。尔后,分场组织人力进行了大面积烧荒,共烧荒13,000垧。
5月10日,四个开荒大队全部投入开荒作业。一台台机车轰鸣驶过,后面便留下一条条、一片片、亮晶晶、黑油油的土地,从而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处女地。
垦荒队员的生活异常艰苦。饮草甸水、食粗冷饭、宿草架棚、蚊虫叮咬、群狼嚎叫、蛇钻被窝、狗熊挡道、烈日炎烤、小咬、瞎虻、蚊子“三班倒”,队员们以苦为荣,风餐露宿,三班作业,日夜奋战,直至11月初,开垦荒地95,449亩。当年人工点播大豆1,432.5亩,为农场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分场场部迁移翠屏山
1957年秋,二分场场部于翠屏山落成。当年兴建房屋11栋,其中,机关办公室一栋,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草木结构);民用住房8栋,建筑面积为1,142.5平方米(草木结构);马架子2栋,面积为16.64平方米。
10月7日,二分场场部由胜利屯正式迁移翠屏山。分场机关未设科室,设核算组(于永理为组长);农业、机务、组织、保卫、人事等专项业务均配专人(干事或助理员)管理.这时,姜斌仍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赵得全为副书记,刘富春为副场长。
以分场扩分场
1958年1月,在二分场基础上扩建为两个分场(畜牧分场、新二分场),原二分场场部(翠屏山)为畜牧分场场部,新二分场场部迁移西南山(现八队)。
二分场辖六个生产连队。原二分场一队、二队为新二分场所属一、二队;新建三队设在别拉音(现九队);新建四队设在鹳云(现七队);新建五队设在西陵(观西陵林场);六队设在天门(现六队)。姜斌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刘富春任副场长,翟义和任副书记。分场未设科室,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青年、保卫干事一人、组织、宣传干事一人、农业技术员一人、劳资、工会干事一人、施工员一人、文书一人。
畜牧分场辖七个生产队,一个兽医站。原二分场三队为畜牧分场一队(畜牧队)、原四队为二队、新建三队设在翠屏山南麓(现场部)、新建四队设在南屏(现四队)、新建五队设在平顶山北麓(现五队)、新点六队设在通饶(现二十,四连)至鸦林(现三十四连)之间、七队设在鹿宛(现十二连)、兽医站设在场部。于水河任场长,吕济民任党总支书记,吴树绵任机务副场长,鞠振全任畜牧副场长。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内设组织、宣传、保卫、青年、妇女、干检干事各一人,文书一人;行政办公室内设农业技术员二人、畜牧技术员、机务技术员、施工员、卫生所负责人、管理员、劳资干事各一人。核算组设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材料会计、统计、出纳各一人。
兽医站设兽医三人、司药一人、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员一人、助理员一人。
大批转业官兵来场
1958年3月至5月间,北京、南京、沈阳、济南、浙江等军区各兵种十万余名转业官兵,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上山下乡,加强农垦战线”的号召,满怀“向地球开战,开发北大荒”的雄心壮志,高唱“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的战歌,气势磅礴地奔赴北大荒。
3月20日,郭沫若写了“向地球开战”一诗,为十万官兵壮行。
4月初,转业官兵从祖国各地,汇集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密山县城。顿时,头戴大盖帽、身着肩章服的军人,比比皆是。在站前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上,王震身着将军服,佩戴将军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挥毫重写了1956年底赠给铁道兵转业官兵的一幅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艰苦创业。
5月中旬,分配到八五九农场的(3475名)转业官兵,从佳木斯乘船陆续到达东安,受到总场机关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
现今情况
本月,八五九总场召开“热烈欢迎十万转业官兵来北大荒”的大会,场长赵明高致欢迎词。会后,600余名转业官兵分配到二分场;500余名分配到畜牧分场。
为了迎接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总场在二分场的基础上扩建了畜牧分场。并新建八个“新点”。转业官兵由东安徒步30多公里,到达各“新建点”。
所谓新建点,只是指地为营,划点为队而已.有的点上搭一座草棚做临时宿舍,有的点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转业官兵到达后,立即着手割条子、羊草、搭窝棚、盖马架,解决住宿。安好“家”之后,便开始筑路搭桥、排水开荒;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人工撒播小麦,在垡片上用小木棍点播大豆……,在各条战线上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为开发北大荒、建设农场谱写着新的英雄诗篇。
建设
世界银行贷款开发建设的两个大型项目生产连队,10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物理结构良好,已列入生态农业管理行列。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是三江东部地区最大的中心枢纽,源源不断地输往边远地区。场内260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畅通无阻地为生产生活输送电力,可保证建设项目的电力供应。通信装机容量6500线,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昼夜不停地通过数字程控电话、光纤电视、因特网传递到农场的千家万户。
抚饶(抚远饶河)、胜七(建三江—胜利)公路交叉通过场部地区,农场已成为建三江东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
资源
胜利农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境内有斯莫勒山、喀尔喀山、大孤山、小孤山等20多座山峦把农场所辖区域环抱,山间盛产柞、杨、桦、椴、黄菠萝、水曲柳落叶松等树种,林中有黑熊、棕熊狍子、野猪、马鹿、梅花鹿等四十余种野生动物。有名贵的猴头、木耳、蘑菇、黄花、蕨菜等山珍和五加参、党参、沙参等百余种名贵中草药。是理想的旅游胜地,境内全长45公里的挠力河流域总控制面积30余万亩,,是三江平原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挠力河乌拉草河、别拉洪河、别拉音等河流水域宽阔,胜产红腹鲫鱼鳌花、边花、吉花、鲤等近三十多种名贵鱼种。沿河岸边的泡沼之中栖息着天鹅、白鹳灰鹤、水鸭、鸳鸯等珍贵鸟类,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
胜利农场土壤肥沃,一般黑土层30厘米左右,物理结构良好,适于农作物生长。农场资源丰富,有天然次森林20余万亩,林木蓄积量79万立方米,可供开发荒山10万亩,养鱼水面2.3万亩,草地7.5万亩。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粮油食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扩建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房地产开发、农业机械制造、粮油食品加工等资源和投资市场。时至新世纪到来之际,农场将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竭诚欢迎国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到胜利观光、考察、投资开发共同发展。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胜利农场.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8 04:0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