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义宾(1906年—1942年6月30日),字履冰,江西省
兴国县人,
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副师长,抗日英烈。
人物生平
1906年,胡义宾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殷实农家。在小学和中学期间,胡义宾就热爱体育活动,重视锻炼身体,练就了强壮的体魄和过人的毅力,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勇武的军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投身黄埔
1924年冬,胡义宾从兴国县立中学毕业后,经时任
黄埔军校教育长的同乡
胡谦介绍,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并被顺利录取。入校后,先是接受了3个月的入伍生教育,期满考试合格,成为正式生,编入学生队。
1925年初,
第一次东征时期,胡义宾等第三期学员被编为入伍生总队,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各地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同年5月,滇、桂军发动叛乱,胡义宾随队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平定叛乱后,6月23日,胡义宾又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广州各界声援上海“
五卅运动”的反帝游行。
1926年1月17日,黄埔军校举行第三期学生毕业典礼,据《黄埔同学总名册》中记载,胡义宾等1233人举行了宣誓。毕业后,随
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后升任第五师政治部主任、团长。
1932年6月至1934年10月,参加对
中央红军第四、第五次“围剿”。
1937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五师更番号为新编第二十三师,胡义宾任该师补充旅副旅长、旅长,曾率部参加豫南、鄂北诸役,两度负伤,战绩卓著。
1940年春,升任第三十六军第九十六师少将副师长(该师于1941年底改隶第五军)。
血战缅甸
1942年3月,应英国请求,根据《
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国民政府组建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抽调10万精锐入缅抗日,第九十六师也被纳入远征军序列,隶属
杜聿明第五军。
3月18日,第九十六师在师长
余韶、副师长胡义宾率领下集中于芒市,利用缅甸商车和
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五军军部汽车输送。23日,部队到达缅甸腊戍,改坐火车开赴前线。因缅甸铁路运输力量不足及火车故障等各种原因,部队直到4月1日前后才到达目的地平满纳,准备参加对日决战。第九十六师奉命在正面迎敌,为此,他们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加紧构筑防御阵地。
4月中旬,战场局势突变,盟军在平满纳与日军决战的计划被取消。18日,同属第五军的第200师和新编第22师奉命撤离,回师东枝。为了拖住日军,使其无法东西两路同时进展,并为第五军主力对付侵入后方的日军赢得充裕时间,第九十六师奉命在大拱、平满纳、吉同岗、耶麦升等地英勇抗击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及
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的猛烈进攻。全师官兵在重武器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与日军的飞机、战车、大炮浴血奋战8昼夜,斩获颇多,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战斗期间,胡义宾亲自检查各团、营阵地配备及作战情况,并每天来回巡视阵地,对兵力部署和哨兵警戒详加指导。每次作战,他都亲临一线指挥督战,鼓舞士气。4月25日,第九十六师奉命撤离战场,28日抵达曼德勒东郊集结。
5月1日,部队通过伊洛瓦底江大桥,并将大桥炸毁。按照原定的北撤计划,沿铁路线向密支那方向撤退归国,但很快因腊戍、密支那相继失守,不得不改变行动计划。当时,因运输车辆缺乏,第九十六师一分为二,轮流坐车前行。师长余韶率286团、288团及287团3营在先头行进,胡义宾和师参谋长胡心愉率师部直属部队与287团(不包含3营)两三千人在后跟进。第九十六师在南雅突遭日军袭击,乃改道由新平洋(今译欣贝延)赴葡萄,继续前进。
5月8日,余韶所率先头部队到达曼德勒以北300公里处的印道。当时,胡义宾所部与其相距只有20多英里。9日,部队到达缅北卡萨时,杜聿明得知密支那已失守,于是命第九十六师在5月10日于孟拱(今译莫冈)附近占领阵地,掩护第五军主力经孟拱进入国境。10日,当先头部队抵达孟拱后,印道至孟拱之间的道路被日军截断,胡义宾不得不奉命率部向打洛至孟关之线转进。在北进至印道与军长杜聿明所部相遇后,胡义宾即率部跟随前进。
5月中旬,胡义宾率部离开卡萨(今译杰沙)随第五军军部后到达大洛(今译德罗),杜聿明对胡说:“找你师长去。”胡才觅路向东南转进。29日,抵达新平洋。此时,离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已不远,第五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旋即撤入印度,胡义宾则奉命率部赶往东南方的孟关(今译迈昆),追赶余韶所率主力部队归国。
6月21日,至孟关附近,与余韶联络上后,余师长派286团团长
刘有道率四个连在孟关接应。胡在转进途中遇到在曼德勒担任警卫的新编第二十八师
刘伯龙部的一个团,是腊戍失守后辗转到此,遂与胡合并同行。他们狐疑满腹,判定孟关有敌人,不敢通过,老在森林里转圈子,一面开路,一面找粮食,哪有粮食?只能是野菜和芭蕉根充饥,官兵由饿而病,病而死者,日益为甚,2000多人死亡大半,后遇二个病愈士兵,问知是本师的,孟关就在前边。在孟关仓库米粮尚多,休息五天向孙布拉蚌、麦通前进。
壮烈殉国
从1942年5月中旬起,胡义宾部就一直辗转于
胡康河谷,在原始森林里行军。此地缅语意为“魔鬼居住的地方”,是一片野人山区,到处崇山峻岭,树木遮天蔽日,河网密布,道路崎岖,蚂蟥遍地,当时又正值雨季,疟疾、痢疾、回归热等热带疾病肆虐。沿途人烟稀少,给养无着,官兵们只能挖野菜和芭蕉根充饥,因饥饿和劳累,无法抵抗毒虫和疾病的侵害,死伤甚多。然而,胡义宾还是严守军命,率领着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艰难地行进于新平洋—孟关—葡萄—福贡这条归国路上。对于这支部队的壮举,美军记录道:“当他们长途跋涉去寻找自己的师部时,他们表现了中国军队最优良的品质,那就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6月30日,经过1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胡义宾部到达缅北埋通。这里地势险要,是通往余韶部所驻葡萄的必经之地,日军已先行到达此地,并构筑了牢固阵地,配置了强大火力,居高临下,隐蔽伏击。胡义宾所部则已极度疲惫,武器也严重匮乏,只有捷克式轻机枪两挺、步枪30多支和一些手枪,与日军实力相差悬殊,且目标暴露,处境十分不利。战斗打响后,身先士卒的胡义宾不幸中弹身亡,年仅35岁。
7月2日,师长余韶收到了胡义宾战死的电报后,内心悲痛不已,他在日记中写道,“得心愉电:履冰在埋通遇敌阵亡,读未毕,伏案哽泣,悲不可抑!”几日后,胡义宾遗体被埋葬于一处向阳的山坡上,全体官兵绕行一周,肃立鞠躬,为这位抗日英雄鸣枪致敬。
胡义宾牺牲后,参谋长胡心愉继续率余部归国,抵达云南福贡时仅余五六百人。而整个第九十六师入缅时九千余人,但归国时仅剩下约三千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英雄的忠骨虽埋葬于异邦,但英雄的事迹却将永载中华史册。
后世纪念
第五军归国后,在广西全州举行大会,追悼阵亡将士,
毛泽东、
朱德送挽联、诗词悼念,
周恩来题以“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对
戴安澜、胡义宾等予以褒扬。
“痛乎!我远征军烈士诸君也!壮怀激越,奉命远征……三月赴缅,深入不毛……众官兵同仇敌忾,奋勇争先,杀敌无算……转进丛林,身陷绝境。诸烈士也,披荆斩棘,栉风沐雨,茹苦含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蚊蚋袭扰,瘴气侵凌,疾病流行,惨绝人寰……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恨难消。悲夫,精魂忠骨,永昭日月。”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这篇祭文中所描述的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及大撤退场景,是滇缅战场很多将士的真实写照。其中就包括1942年6月底,牺牲在缅北埋通的远征军第九十六师副师长胡义宾。
1983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胡义宾为
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