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庆余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吴山北麓大井巷95号,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药店古建筑为基础创建而成。占地8亩,面积40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
清光绪四年(1878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之恨,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时刻提醒店内伙记。当时药号广请浙江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精心配制成药,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清光绪十年(1884年),因胡雪岩在生意经营上出现问题宣告破产,将胡庆余堂药号等家产抵给了文煜。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浙江军没收了胡庆余堂。其后的几十年间,胡庆余堂又几经易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胡庆余堂收归国有,被改造为国有企业。
1957年开始,胡庆余堂制药厂逐步采用磨粉机、粉碎机、捻丸机、轧片机、炒药机等现代设备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加上之前的战乱,胡庆余堂在此过程中,第三进的建筑逐渐被拆除,部分空间为适应技术的发展改建为新的楼房。
1958年,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与叶德堂药号合并改为胡庆余堂制药厂。
1980年,胡庆余堂经历了文革之后重新恢复了门市部。
1983年,仓库也变为制剂大楼,周围的民房也被征用用于扩大生产。胡庆余堂的外围空间不断得到扩大,形成了一体化的现代生产车间。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产技术又得到进一步提高。制剂大楼和锅炉房空间合并成综合大楼。
1989年,胡庆余堂建筑群的二进空间改造为中药博物馆,第一进则依然作为药店对外营业,成为了一座商业性的建筑。
1991年,由制药工场改造成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正式开馆。
建筑结构
胡庆余堂古建筑群采用墙高约10米的石库门门面,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8亩,面积4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均坐北朝南布置在大井巷,头进为营业场所,二进为成药工场(精加工),三进为粗加工场和药材库,属于有门面有院落的四合院式商户,四周围以高达的封火墙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
胡庆余堂的总体布局得当。大门朝东,进门南为长廊,尽处有亭。由亭北折为第一进建筑,其后为第二进,两进之间有风火墙相隔。高墙内侧与斜面屋脊衔接,内接大小不一的天井呈“斗漏状”,建筑结构独特,两进建筑都是楼房,每进的平面分前后两列左右用廊屋连接环绕通达。梁柱粗壮,但结构简朴。
从胡庆余堂的大门到第一进营业厅要通过一条别具江南园林特色的长廊,长廊边上设有美人靠,边上有景观带,长廊尽处为亭。
建筑的第一进分前后院,前院为营业大厅,后院为管理和辅助用房。营业大厅前面设置天井,左、中、右三方都是两层楼台。一楼为煎药售药的买卖场所,二楼则是营业人员的住所以及还有部分作为存放药品的储藏间。内部结构都延续了传统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只是在局部吸收和运用了新技术和新材料。如屋顶采用金属析架结构和玻璃,采天光。
处于大堂后院的“耕心草堂”为原胡庆余堂的管理中心,左边是帐房,右边是信房,中间则是客厅,统称“帐房间”。除用作管理用房外,当置身帐房间,隔着营业大厅后金柱之间的屏壁,透过分隔作用的花格窗,可以注视营业大堂内的营业状况等所有动态,反之,在堂内则无法穿看到帐房内的情形,这是当时胡庆余堂商业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妙处。
第二进为加工成药场所及一些辅助用房,为以配制丸、散、膏、丹为主的药材加工作坊。二进空间也有两个院子,北面的院子比较小,类似天井。南面的院子南北两进建筑均为五开间,东西两侧为厢房,底层设回廊四面环接,北面的房间为炼药房和货房,东西两侧厢房为员工卧室,南面的房间为会客间。
二进楼房即营业大厅和制药工厂之间有一条长长的通道相连,这条通道被称为“长生弄”。平日里,长生弄里会放置一些大水缸等下雨时收集雨水,收集的雨水既可用于日常生活用水,也可作消防灭火之用。长生弄里的楼道下方的空间也可作药品暂存的临时场所。如果某一进发生火灾,可将长生弄封死以阻止火势之蔓延。
在二进建筑的天井空间,四周端放着四口大水缸,各正对着四角屋檐的落水处,使屋前脊的雨水往内流入院中,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在大跨度空间中,院落天井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解决通风采光问题。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既使建筑内的人感到舒适,同时也有利于物品的存放,同时院落天井也解决了屋顶的排水问题。
第三进原是药材库房图,结构简朴结实,没有任何雕饰。梁杭粗壮,且整个楼上是一个通间,这样便于药材的搬运,而且又增加了实用面积。在几幢主楼的旁边,还有磨药房、熔料房、膏房,过去还有间鹿房,是胡庆余堂养鹿的地方。
二进的一层空间作为中药标本的陈列展示区和中药制作工艺表演区,二层空间则为中药学介绍区和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区。现在的胡庆余堂的入口空间有两个分流,从左边的长廊过去就是通向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从右边的入口进去则是中成药营业厅,穿过中成药营业厅就是原来的一进空间,即营业大厅。
建筑特色
胡庆余堂采用了“前堂后房”的管理格局,主轴有前后两进院落套联,前为营业大堂,后为三合院式布局的管理部所在地。营业大堂建筑尺度依照功能要求来确定空间的大小和尺寸,采用较大的面积和高度,因此获得了与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尺度感。厅堂宽敞梁仿雕龙刻凤,牛腿精镂细刻,格扇裙板浮雕吉祥博图等。
砖雕在胡庆余堂建筑中运用得极为精到。这里所存砖雕是精品,尤其是营业大厅南面壁上的一组砖雕,构图精巧,工艺细致。中间刻“是乃仁术”四个字,两旁雕人物故事及梅兰竹菊,雕刻线条精美。
灯饰在胡庆余堂装饰艺术中别具一格。正厅梁朽和亭、廊的檐柱挂有相当多数量的宫灯,宫灯既是陈设中的一种,又有着很强的装饰功能。体现民族特色的宫灯,给营业大堂带来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气韵。
一进建筑架有楼层凡是对外营业部分的楼下梁仿、檐下的挑梁头,围绕院子的上下层装修等是装饰的重点,采用雕花或雕狮子形的托脚,或用高级木材制成隔扇,雕出多种图案花纹的隔扇,以显示建筑的精美华丽。
在商业空间氛围营造上,“鹤颈”长廊右壁上悬挂着38块金字丸药牌是该局自制的名贵中成药招牌。不仅作为独特的装饰,同时也成为胡庆余堂早期的广告展示效应。店堂中所悬挂的匾、联、药牌,精心营造了药局特有的环境气氛和文化空间。高大的“百眼橱”上,陈列着各种色彩殊异的瓷瓶和锡罐,显示了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胡庆余堂的陈设安排和装饰细节上的处理,也无不体现着商业经营的理念。店内外的环境设计参照中国传统厅堂的形式,店面门头上悬挂有匾额,门两边悬挂有楹联,匾额与楹联的题字内容体现出中国医药文化“诚信仁德”“济世救民”的儒家思想,传达给患者一种亲切的人文关怀。
在其它装饰细节设计上,也都围绕着这一思想主题,这一切使得胡庆余堂从外观建筑到室内陈设,以及细节都传达渲染出中医药行业“诚信仁德”“济世救民”的经营理念,以及“古朴儒雅,祈祥纳福”的营销氛围。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胡雪岩(1823年—1885年),名光墉,字雪岩。他少年时入浙江杭州一钱庄当伙计,后在浙江巡抚王有龄扶持下,办阜康钱庄,因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奖,加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其鼎盛时,经营钱庄、粮食、房地产、典当、军火、生丝生意,后又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在其事业的鼎盛时期,于杭州为自己营建了一座私家豪宅。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因经营生丝生意失败,一蹶不振,家族迅速衰落。
“戒欺”文化
“戒欺”是胡庆余堂的店训,由胡雪岩亲笔写就。一百三十余年来,胡庆余堂始终恪守“戒欺”原则,秉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以“戒欺”为内涵特色的经商理念和店规。这种理念具有超越企业层面、倡导社会公德的特征。
传说轶事
相传,有一次胡雪岩的小妾生病,胡雪岩派佣人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调换,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财大气粗的叶种德堂伙记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请你们胡先生自己去开一家药号。”胡雪岩听后大怒: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叶种德堂更大的药店。
文物价值
胡庆余堂地处杭州清河坊,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到明、清两代,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胡庆余堂全面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药技艺和行业规范。从这一意义上讲,杭州是“古代中医药典”的发迹之地,而胡庆余堂则秉承了这一良好的传统。
胡庆余堂古建筑群由京杭两地的名匠历经四年建造而成,集晚清建筑技术和中华千年商业建筑匠意之大成,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胡庆余堂古建筑群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一个百年,见证了许许多多的人世变故,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杭州地区的商业建筑所经历的百年沧桑,胡庆余堂的空间结构是中国商业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胡庆余堂保存了一批民间的古方、秘方。企业内身怀绝技、熟练掌握中药手工技艺的老药工至今仍然健在,这都是社会的巨大财富。
文物保护
1988年1月13日,胡庆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入选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胡庆余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吴山北麓大井巷95号。
开放时间
全年8:30—17:00。
交通路线
北京——京台高速——淮徐高速——新杨高速——长深高速——上塘高架——中河高架——胡庆余堂
上海——沪昆高速——杭甬高速——空港高架路——艮山西路——中河高架——胡庆余堂
参考资料
胡庆余堂.浙江省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0 13: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