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胡必亮(1961年9月—2024年4月17日),出生于湖北汉川,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理事,《新兴市场经济国际学刊》(Glob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高管培训中心2013年度“优秀教学奖”获得者。
人物生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学士,亚洲理工学院-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联合理学硕士,德国维藤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曾任美国东西方中心研究实习员、亚洲理工学院研究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学家,法国兴业证劵亚洲公司副总裁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和该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美国DoubleBridge Technologies Inc.联合创始人兼财务总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院长。
代表作获1994年度和200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六届和第十二届)以及1997年度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8年与谭崇台、吴敬琏、刘遵义、蔡昉、姚洋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2024年4月17日,胡必亮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研究领域
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城镇化、农村发展
代表文章
1、胡必亮、李昊泽:《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2、胡必亮:《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验及其世界意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4月
3、胡必亮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4、胡必亮:《“一带一路”五周年:实践与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33卷第9期
5、胡必亮:《“一带一路”建设与新时代区域发展前景》,《南海学刊》2018年第9期
6、胡必亮等:《科勒德克对全球化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6期
7、胡必亮:“一带一路”与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第2期
8、胡必亮:《“一带一路”:倡议 实施 前景》,《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1期
9、胡必亮、潘庆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测算、排序与评估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15期
10、胡必亮、马悦:《非洲粮食安全与中非农业合作商机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9期
11、胡必亮:《“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化转型》,《光明日报》2017年5月13日
12、胡必亮等:《全球经济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应对新策略》,《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3期
13、胡必亮、潘庆中:《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12期
14、胡必亮、何德旭等:《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公共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4期
15、胡必亮:《关系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卷
16、胡必亮:《村庄信任与标会》,《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17、胡必亮:《“以厂带村”与农村发展》,《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9期
18、胡必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
19、胡必亮:《实施积极的国家城市发展战略 促进中国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12期
20、胡必亮:《“关系”规则与资源配置——对湖北、山西、陕西、广东、浙江五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秋季卷
21、胡必亮:《婚姻制度与社会变迁——对陕西省商州市杨峪河乡王墹村村民婚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1期
22、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23、胡必亮:《“灰色区域”及其在亚洲的出现与发展》,《世界经济》1994年第2期
24、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经济学家》1993年第8期
25、胡必亮:《灰色区域理论概述》,《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26、胡必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年第4期
27、胡必亮(执笔):《我国乡镇发展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4期
28、胡必亮:《中国城市机制及其转换》,《经济研究资料》1989年第23期
29、胡必亮、黄西谊:《黑河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红旗内部文稿》1987年第3期
30、胡必亮:《武汉市蔬菜产购销体制改革浅议》,《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第2期
主编著作
1、《2040年的拉丁美洲》(哈瑞尔达·考利、克劳迪奥·洛瑟、阿尼尔·索德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4月
2、《2050年的亚洲》(哈瑞尔达·考利、阿肖克·夏尔马、阿尼尔·索德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9月
3、《2050年的非洲》(西奥多·阿勒斯、加藤宏、哈瑞尔达·考利、卡里索托·马达沃、阿尼尔·索德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9月
4、《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杰克·布尔曼、安德烈·艾卡德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9月
5、《21世纪资本主义的危机与重构》(克莱门特·鲁伊斯·杜兰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0月
6、《中拉经济合作新框架》(胡必亮郭存海、姬娜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0月
7,Explorations in Development 2015(Edited by Hu Biliang and others),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0月
8、《共享型社会——拉丁美洲的发展前景》(亚历杭德罗·托莱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1月
9、《2050年的中亚》(拉加特·纳格、约翰内斯·F·林、哈瑞尔达·考利等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5月
10、《中国与新兴市场》(胡必亮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4月
11、《表述“一带一路”》(胡必亮、潘庆中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4月
12、《综述“一带一路”》(胡必亮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6月
1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测算、排序与评估》(胡必亮、潘庆中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4月
14、《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北师大成立一带一路学院》(王守军、胡必亮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年9月
15、《中国能否拯救世界》(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1月
独著著作
1、胡必亮:《雁田新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2、胡必亮:《工业化与新农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年4月
3、胡必亮:《城镇化与新农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年4月
4、Biliang Hu, Village Economy in Central Thailand,Bangkok: Thai Watana Panich PressCo., Ltd., August 2007
5、Biliang Hu,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une 2007
6、胡必亮:《关系共同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7、胡必亮:《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
8、胡必亮:《走向复苏之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
9、胡必亮:《中国经济问题评析》,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
10、胡必亮:《发展理论与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11、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
合著著作
1、胡必亮、芮亚楠、冯芃栋:《公司化与新农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9年10月
2、胡必亮、周敏丹:《集体化与新农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7年2月
3、胡必亮、武岩、范莎:《全球化与新农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6年10月
4、胡必亮、刘强、李晖著:《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
5、胡必亮、郑红亮:《中国的乡镇企业与乡村发展》,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5月
6、胡必亮、胡顺延:《中国乡村的企业组织与社区发展》,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3月
7、陈吉元、胡必亮等著:《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
8、Tony Saich and Biliang Hu,Chinese Village, Global Market, 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 October 2012.
9、XiaoxiLi and Biliang Hu(Eds.),China's New De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January2012.
出版图书
其他著作
1、胡必亮、托尼·赛奇主编:《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丛书》(共9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2、胡必亮、赵建廷主编:《当代华人经济学家文库》(多卷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起。
3、Biliang Hu (Coordinator), At China’s Table: Food Security Option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September 1997
4、Biliang Hu (Coordinator), Clear Water, Blue Skies: China’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September 1997
主要获奖
1、独著英文专著Informal Institutions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Routledge: 2007),获2008年度“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2、《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基本理论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三人合著,第一作者)获2008年度“第三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提名奖”。
3、独著学术论文“村庄信任与标会”(《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获2006年度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4、联合主编专著《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案例调查与培训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2000年度“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5、独著专著《发展理论与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获2000年度“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6、独著专著《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陕西省王涧村调查》等作为《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共8卷,由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获1997年度“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7、学术论文“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两人合著),获“孙冶方经济科学1994年度论文奖”。
8、研究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问题的对策研究”(两人合著),获1989年“纪念农村改革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9、执笔研究报告《中国乡镇发展研究》被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授予1989年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0、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究的《2000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研究报告》被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授予1988年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1、独著论文“武汉市蔬菜产购销体制改革浅议”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1984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学术贡献
1. 对新兴市场研究的贡献
——重新界定新兴市场、甄选出新兴市场30国
(1)将“新兴市场”从资本投资的概念扩展到了经济发展的概念;(2)基于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从规模总量、制度环境、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五个维度的10个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全面地衡量和测度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3)从世界183个有系统资料的国家中甄选出了30个新兴市场国家;(4)基于过去20年的发展经验,总结了新兴市场30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5)分析了新兴市场30国的未来发展趋势。该项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上发表,并获中央领导批示。
2.对城镇化研究的贡献
——走“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的本质并不仅仅只是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里来,而是要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做到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持续增长、环境友好保护、社会公平和谐、空间结构合理、智慧城市创建等方面,加上人口转移,促进多维的城镇化发展,这样的城镇化发展,就是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就是新型城镇化道路。详见《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年6月28日文章“论‘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 对制度经济学的贡献
——利用非正式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公共产品提供
长期以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研究正式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对于非正式制度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则重视不够。通过对农村发展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习俗、地方规则、家族制度、关系网络等对促进中国农村的家族企业、乡镇企业、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促进地方的公共产品提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地方治理,在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详见由英国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于2007年7月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的胡必亮教授的的学术专著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和由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公司(Palgrave Macmillan)于2012年10月在纽约出版的由胡必亮教授和哈佛大学Tony Saich教授联合撰写的Chinese Village, Global Market两本英文著作。
4. 对发展金融研究的贡献
——利用传统村庄信任机制,促进中国民间金融发展
将中国地域文化传统与信贷行为相结合,提出了信贷、信息与信任边界相一致情况下的中国民间融资与村庄社区发展模式。基于这样的理论分析,胡必亮教授提出了有条件放开民间金融市场以及改善金融监管的问题。详见《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发表的论文“村庄信任与标会”和基于此而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于2006年12月给中央有关决策部门所写的政策建议“关于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几点意见”以及由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于2007年7月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的英文专著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一书中的相关分析。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
5. 对城镇化研究的贡献
——以都市区形式主导和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
中国应走以都市区驱动的城市化道路,最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详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0年5月25日印发的政策建议报告“关于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几个问题”和《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00年12月29日发表的“‘十五’期间我国‘三农’‘一化’问题的战略思考”以及由重庆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4月出版的《城镇化与新农村》一书。2014年3月16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在“指导思想”部分,明确地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
6. 对制度研究的贡献
——关系共同体
将关系网络与共同体两个理论概念通过嫁接后形成了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国际学术价值的新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德国著名经济学家Carsten Herrmann-Pillath(何梦笔)认为“这是一个重大进展,至少在被西方文献所称之为‘关系’的研究领域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卷,第20页)。通过这个新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框架,对当代中国现代化与农村发展进行了深入地实证分析。详见《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秋季卷第16期上发表的文章“‘关系’规则与资源配置”和由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的《关系共同体》一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于2005年6月出版的第4卷上以《关系共同体》为题所做的主题研讨部分的内容。同时参见由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于2007年7月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的英文专著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7. 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
——构建“三元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
在二元城乡结构的制度环境中,由于制度的制约,城乡间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可以通过构建“三元经济结构”,一方面可以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创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经济发展道路,以完成中国转型期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中的双重历史使命。详见《农村经济与社会》(双月刊)1992年第2期的文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和《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的文章“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8. 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
——选择合适的城乡联系模式,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系统地分析城乡联系理论与各国不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比较系统的思想。详见《经济学家》1993年第4期的文章“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同时参见《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8期的文章“城乡联系:理论阐释与模式选择”。
9. 对区域经济学的贡献
——灰色区域
胡必亮教授是我国最早引入McGee的城乡混合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灰色区域”理论的学者之一。详见《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文章“灰色区域理论概述”。
并参见《世界经济》1994年第2期文章“‘灰色区域’及其在亚洲的出现与发展”和《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9月27日发表的文章“灰色区域理论”以及《中华工商时报》1994年11月8日发表的文章“‘灰色区域理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10. 对城镇化研究的贡献
——全面放开小城镇
小城镇户籍:全面放开;中等城市户籍:部分放开;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户籍:控死一头,放活一头;建议在大城市试办农民开发区。详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89年4月25日送给中央相关决策部门的政策建议报告“关于解决农民进城问题的对策建议”。2013年6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
11. 对城镇化研究的贡献
——双轨城市化道路
城乡隔绝制度形成二元城镇体系通过双轨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详见《天府论坛》1987年第6期的文章“论我国二元城镇体系”和《管理世界》(双月刊)1990年第4期的文章“我国乡镇发展研究”以及《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6期的文章“实施积极的国家城市发展战略促进中国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
12. 对城镇化研究的贡献
——转换中国城市发展机制:从政府到市场
发展商品经济,通过城市发展要素的市场化实行城市发展从非均衡机制到均衡机制的转换。详见《经济研究资料》1989年第23期的文章“中国城市机制及其转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应该包括市场要在城镇化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14年3月16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在“指导思想”部分,明确地提出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
13. 对农村发展研究的贡献
——地多人少地区应多“统”少“分”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家庭承包制走偏了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统”少“分”,利用自身优势,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营。详见《红旗内部文稿》1987年2月10日第3期的文章“黑河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参见《农业经济丛刊》(双月刊)1986年第6期的文章“失误与困境 潜力与希望”。
14. 对体制改革研究的贡献
——农商结合
做好大城市蔬菜供应工作,要改革传统的农业和商业分割的体制机制,减少环节,实现农商结合,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详见《湖北日报》1984年6月28日的文章“农商结合是解决武汉蔬菜供应问题的重要途径”;参见《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第2期的文章“武汉市蔬菜产购销体制改革浅议”。2012年,全国性的“农超对接”方式得以普遍实施。
学者评价
1、 Hiranya D. Dias:“充分重视民间制度创新对于发展的意义——评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秋季卷。
2、Hiranya D. Dias, Grassroots Institutions’ Significance for Supporting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 Brief Review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ne 2009, Vol.2, No.2.
3、Tony Saich(赛奇):“探索合理的发展方式——简评胡必亮授新作《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5期。
4、Hiranya D.Dias:“坚持城乡一体化战略 努力探索农村发展的正确道路——评胡必亮教授专著《泰国中部的村庄经济》”,《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5、 Carsten Herrmann-Pillath(何梦笔):“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评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6、王曙光:“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演进——兼评胡必亮等著《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4期。
7 CarstenHerrmann-Pillath(何梦笔):“网络、共同体和中间结构——评胡必亮教授专著《关系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4卷。
8、蔡昉:“为中国城乡发展寻找一个多元化的理论支点——评胡必亮著《发展理论与中国》”,《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5期。
9、李周:“传统的崛起于中国的创新——评《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经济研究》1997年第4期。
10、萧义夫:“一套研究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的好书——评《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4期。
人物语录
2021年12月19日,胡必亮在第六届新兴市场30国(E30)经济论坛上说“长期以来,关于新兴市场界定的话语权由西方国家掌握。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参考资料
新兴市场经济国际学刊.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6: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