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门专门统计。按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我国实行能源
统计报表制度,主要由综合年报表、综合定期报表、基层年报表构成,反映能源的生产、进出口、库存、购进、消费和能源单耗等情况。
定义
1973年“
石油危机”以后,国际上非常重视能源问题,有关能源的系统分析、能源模型、能源的生产需求预测、代替能源战略的研究等迅速展开。
能源统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能源统计科学,二是能源统计工作,即能源统计理论与能源统计实践两个方面。对于统计部门而言,能源统计是以能源统计
科学发展研究为基础,以能源统计工作为核心内容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统计。这一含义与进而涉及的能源统计对象、任务、报表和报表制度等,构成完整的能源统计概念。
它同其它专门统计一样,包括能源统计工作,能源统计资料和能源统计学三个方面。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理论基础。根据能源统计数据绘制的图形,可以简明、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企业能源系统特性,便于分析与使用,企业能源统计图形一般分为三类:曲线图、
直方图、
饼形图。
对象
能源统计对象,是能源统计涉及的调查对象及其能源有关的社会经济活动。
(1)地质勘探企业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直接获得的各种能源地质储量;
(2)能源生产企业(包括一次能源生产企业和二次能源生产企业)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能源产量、销售量、产成品库存量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量;
(3)能源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包括
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企业)及其商品经营活动中的能源购进量(包括购进流向)、销售量(包括销售流向)、库存量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经营活动量;
(4)能源消费企业(单位)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能源购进量、消费量、消费方式(包括终端消费、中间消费、具体用向等)、库存量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量;
(5)城乡居民家庭及其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能源消费量;
(6)能源生产和消费企业(单位)能源生产、消费的效率和效益。
人员要求
能源统计工作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具体为:
(1)满腔的工作热情和较高的心理素质;
(2)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
(3) 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参数;
(4)掌握企业的能源流及消耗情况;
(5) 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指标体系
能源统计
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能源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它通过对能源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流转、储存和使用等一群统计指标的有机联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能源系统流程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以及总体特征、发展规律。
能源资源统计
能源资源统计是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品位、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所进行的统计。它可为制定能源方针政策,编制能源开发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我国能源资源统计主要对水力、煤、石油、天然气和核资源进行统计。
能源资源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有:
①按探明程度确定能源资源储量及其投人社会经济
周转的可能量。
③分析已探明储量的动态及其增长原因,编制
能源资源储量变动平衡表。
④分析能源资源勘探及开发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能源资源保护与补充情况。
能源资源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资源、
探明储量、可采储量、
采收率、可采期限、新增储量、动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资源开发程度、水力资源储量、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煤炭资源储量统计、煤炭储量的变动、煤炭储量损失及储量损失率、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预测油(气)储量和控制探明油(气)储量等。
能源生产统计
能源生产量统计是反映能源生产规模、构成、生产成果和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为编制能源生产计划、检查能源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能源合理构成,研究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按能源的成因分为一次能源产量和二次能源产量。
能源生产量统计主要指标有一次能源生产量、二次能源产量、
原煤产量、洗煤和筛选煤产量、发电量、厂供电量、热力产量、
原油产量、石油炼制品产量、
天然气产量、城市煤气供应量和能源生产量的综合计算等。
能源加工与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将能源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生产出新的能源产品。能源加工,一般只是能源物理形态的变化,如原油经过炼制成为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制品;原煤经过洗选成为洗煤;炼焦煤经过高温
干馏成为焦炭;煤炭经过气化成为煤气等。能源转换是能源流程中的能量形式的转换。如热电厂将煤炭、重油等投入到耗能设备中,经过复杂的工艺过程把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能源转换统计的重点是火力发电和供热。我国能源加工、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原煤洗选加工,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原油炼制,固体生物质气化,发电和供热等。
能源加工转换统计是在1985年开始建立的,由有
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工业企业填报。不论是专门从事能源加工转换的独立工业企业,还是其他企业从事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车间或分厂都在统计范围之内。其填报单位即从事发电、供热、洗煤、炼焦、炼油、制气等生产活动的火力发电厂、热电厂、供热企业、洗煤厂、机械化和土法炼焦厂、炼油厂、煤气厂以及从事上述生产活动的车间或分厂。
能源加工转换统计的主要作用是反映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挖掘节能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并为编制
能源平衡表提供资料。能源加工、转换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和转换损失率等。
能源运输统计
能源运输(输送)是指将能源从生产领域运到消费领域,是能源流程中重要的环节。它将能源流程中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能源运输(输送)在交通运输中占有很大比重。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靠铁路、水路、公路、管道四种方式实现。
能源运输(输送)统计是对能源在各种运输与输送活动中的数量、去向进行统计,以反映能源运输与输送的流向情况、流量规模与构成、输送的合理性以及对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程度。能源运输(输送)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运输流向流量、能源运量、能源运输周转量、
管道运输、管道运输统计和输油(气)管道运输量等。
能源流转统计
能源流转是指能源生产企业和从事能源销售的批发零售贸易业,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煤气、电力、热力等能源产品作为商品,从生产领域转送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是通过商品买卖行为,即
商品货币的交换形式来实现的,是中转形式的能源流通,它是能源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桥梁。
能源流转统计是通过
购进量、
销售量、
库存量等以实物和
价值量指标反映能源离开生产领域后,在流通领域中的运动过程;能源销售和供应的规模、构成等变化情况;能源供求之间、产销之间的经济联系等。为编制计划、加强能源流通领域的经济管理、综合分析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供依据。能源流转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产品销售量、企业能源自销量、售予出口的能源、能源产品销售量总值、能源商品购进量、能源商品纯购进量、能源商品购进总值、能源商品销售量、能源商品纯销售量、能源商品销售总值、需用单位能源收入(进货)量和需用单位能源拨出量等。
能源库存量是个
静态指标,它反映在报告期内某个
时点,企业、行业、地区或全国所实际拥有的待用的储备量。能源库存量统计是对一定时点各种能源库存量及其构成情况的统计。从宏观来说是反映能源国情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研究能源库存构成,合理调剂和充分利用现有能源资源,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改善能源供应,调剂市场供需,加速能源周转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能源库存量统计主要指标有能源工业产品库存量、需用单位能源库存量、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用能源商品库存量和
能源库存总值等。
能源消费统计
能源消费是能源流程的终点。能源消费的数量、质量、构成变化等是衡量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能源消费统计主要是反映能源消费的数量、质量和构成情况,它属于反映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能源消费统计主要指标有
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用能、非工业生产用能、
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建筑企业能源消费量、运输邮电企业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是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从微观到宏观,从单项到综合,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能源流转环节到全部能源系统流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能源平衡体系。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是能源统计工作的高级阶段,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能源的资源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储备、使用的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全貌和能源系统内各运行环节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能源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制约和平衡状况。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的主要工作就是编制能源平衡表。能源平衡表一般是采用行列的矩阵正向平衡形式。主栏表现能源的来源和流向,宾栏表现能源种类。按所包括的能源品种范围不同,
能源平衡表分为:单项(单一品种)平衡表和综合能源平衡表。按所采用的不同计量单位,能源平衡表分为:实物量能源平衡表和标准量能源平衡表。按平衡表结构形式划分为:收付式平衡表、
并列式平衡表和
棋盘式平衡表。按能源平衡包括的区域范围划分为:全国能源平衡表、地区能源平衡表、部门能源平衡表和企业能源平衡表。现行地区能源平衡表采用矩阵式,主栏用来表示能源流向,宾栏用来表示能源品种,有些指标项采用“一”号表示,便于各模块数量关系和总平衡关系用代数和运算。地区能源平衡表分为实物量表和标准量表。
地区
能源平衡表的主要指标有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源量(包括本地区年初库存量、一次能源产量、进口、出口量,我国轮、机在国外及外国轮、机在我国的加油量,省间调入、调出量)、加工、转换投入量和产出量、损失量、终端消费量、平衡差额、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经济效益是指投入能源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的比较。能源经济效益体现于能源系统流程的始终。它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它存在于任何经济形态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能源系统流程各个领域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能源合理有效利用程度。
能源经济效益指标按其反映的范围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和微观经济效益指标。前者是反映全社会效益和整个
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后者是反映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
中观经济效益,如反映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很多指标既适用于反映
宏观经济效益,也适用于反映微观经济效益,如
单位产值能耗、
单位产品能耗、
节能率等。
能源经济效益统计主要指标有单位能源消费量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能源占有量、人均综合能源消费量、人均生活用能量、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流程全系统效率、生活用能源利用率、能源损失率和能源弹性系数等。
能源节约统计
节能是指在能源流程各个环节,不断采用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在满足相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所节约和少用的能源。节能可分为直接节能和
间接节能。
直接节能又称技术节能。它是指能源系统流程各环节中,由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和节能科学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改革低效率的生产工艺,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综合利用等方法,提高能量有效利用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工作量)的能源消费量所实现的节能。
间接节能又称结构节能,是指通过合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节约使用各种物资等途径达到的节约效果。能源节约量的基础指标主要有三个:单位产值
综合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综合能源消费量和单位产品产量(工作量)单项能源消费量。
能源节约统计主要指标有工业行业结构节能量、
企业节能量、交通运输部门节能量和节能率等。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运用大量统计资料,依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量的分析入手,对各种经济现象的现状、成因、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判断和推理,揭示问题,并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它集数据、情况、见解、建议于一体。是充分发挥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对经济运行实行监督检查作用的重要手段。
能源统计分析就是依据能源统计资料,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
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能源系统流程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能源供需平衡状况、能源资源构成和能源消费构成、能源流转、能源加工深度、能源储存、能源使用效益、能源综合利用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和推理,找规律性、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能源统计分析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把能源统计数据揭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经济运行情况全部展现出来,系统、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实际。已经成为党政领导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基本原则
(1)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反映客观情况;
(2)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进行分析;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主题鲜明、论点明确、判断准确、推理符合逻辑。
主要特点
(1)从量的分析入手,对能源技术经济现象进行定量研究。能源统计涉及
能源生产、利用的技术、工艺,能源统计分析是以统计、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进行的复杂数字与情况相结合的
定量分析。
(2)综合性、总体性和系统性。能源统计分析着眼于能源供需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状况、能源系统流程的总体特征和系统各环节的相关性、能源系统结构及其运行的合理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总体性和系统性。
(3)广泛性和相关性。
能源的特点是使用的广泛性,它与全社会各领域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各产业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因此,在进行能源统计分析时,必须采用大量相关产业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各个经济领域发展的影响程度。
(4)多样性和灵活性。能源统计分析既可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也可分析微观经济问题;既可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题分析,也可将有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既可分析过去,也可预测未来。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能源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能源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实行能源科学管理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能源统计的总体功能是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及分析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统计资料,如实反映能源经济的发展水平、
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综合平衡状况等发展变化情况,为宏观决策和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及依据。具体有以下几项任务:
(1)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方针、政策,编制能源计划提供可靠资料;
(2)对能源经济活动和能源方针、政策、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3)为加强能源科学管理,挖掘能源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服务;
(4)为企业生产、加强
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5)对能源生产及需求进行统计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