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节是感觉神经节之一类。位于
脊神经后根的膨大部。
结缔组织被膜包绕四周,并入节内构成小梁。小梁和节内神经纤维束把神经元分隔成群。神经元大多为假单极型,胞体卵圆或圆形,大小不等。单个胞突分叉形成伸向四周器官的周围突,和进入中枢神经系的中央突。能接受体内外刺激并传向中枢。卫星细胞组成被囊紧贴于神经元。节内神经纤维多数有髓鞘。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上,呈纺锤形,长约4~6mm,其大小与所在脊神经后根的粗细成正比。脊神经节一般位于椎间孔内,在后根硬脊膜鞘之外,第1、2颈神经节位于相应颈椎椎弓的上面,但骶尾神经的脊神经节则位于椎管内。
概述
脊神经:又称脊髓神经。脊髓两侧发出的各对神经的总称。由脊髓的背根(感觉根)和腹根(运动根,但经研究认为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感觉纤维)合并而成的混合神经。每条脊神经又分为背支(分布脊柱背侧)、腹支(分布脊柱腹侧)、内脏支或交通支(属自主神经)。脊神经按部位可分为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荐神经、尾神经。在四肢动物的前肢和后肢相应部位形成臂丛和腰荐丛,由神经丛发出神经到前肢与后肢。
解剖结构
1、脊神经节:脊神经节呈纺锤形,长约4~6毫米。一般位于椎间孔内,在后根硬脊膜鞘之外;而骶和尾神经节,则在椎管内。脊神经节的表层,包以结缔组织囊,从囊内面发出结缔组织小梁进入节内,构成网状结构。由结缔组织小梁引进血管,使神经节的血液供应丰富。在节内,包括许多感觉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以假单极细胞为最多,细胞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大细胞直径为120微米,中细胞是35~50微米,小细胞是15~35微米。大细胞发出粗大的有髓纤维,小细胞发出有髓和无髓纤维。假单极细胞有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分为二支,似“T”形。其中一支较细,称中枢突,进入脊髓内,组成脊神经后根,穿过硬脊膜后,由单干分散成一列根丝,列于脊髓后外侧沟内;另一支粗大,称周围突,随脊神经行向周围,分布于感受器。
2、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均由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汇合而成。前根主要是运动性纤维,由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细胞发出的运动纤维、侧角和内交感性内脏运动纤维组成。在第2、3、4骶神经前根内有来自脊髓灰质中间带细胞的副交感性内脏运动纤维。前角细胞的轴突分布到骨骼肌,侧角和骶部交感和副交感细胞的轴突分布到内脏、心肌、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有人认为,脊神经前根内也有感觉纤维,这种纤维来自脊神经节内的细胞,它的中枢突经前根入脊髓,传导痛觉。后根是感觉性纤维,由发自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脊神经节是后根于椎间孔内面的膨大部,由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其中枢突组成后根进入脊髓,而其周围突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向中枢传导。所以,每一对由前、后根汇合而成的脊神经,全是混合性的纤维。
脊神经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共31对。脊神经穿经椎间孔出椎管,其中上7对颈神经从相应的颈椎上方穿出,第8对颈神经从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穿出。以下的脊神经皆按此顺序,分别在该节和下一节椎骨之间的椎间孔穿出。脊神经在椎孔内的位置:前方同椎间盘与椎体相邻,后方有关节突关节与韧带。当这些结构发生运动损伤时,常常累及脊神经,会出现感觉与运动障碍等症状。
脊神经节的血供
由于脊神经节内含有大量神经胞体,所以需氧量较周围神经大,相应地其血供则更为丰富。纪荣明研究发现,脊神经根动脉发出营养脊神经节的血管支在脊神经节表面形成丛,随结缔组织小梁进入脊神经节内。孔祥玉等用单宁酸-氯化铁媒染法观察到脊神经节(兔)的微血管来源于脊神经节表面的血管网,进入后逐级分支彼此吻合,穿行于神经元胞体之间,在不同节段脊神经节内的血管平均密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在同一节段神经元集中区域的血管平均密度要比神经纤维集中区要高,可以从另一角度证明,脊神经节细胞集中区域功能活跃,代谢旺盛,氧耗量大。
脊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被卫星细胞环绕,毛细血管位于卫星细胞周围。这些卫星细胞可能构成了血神经屏障,但相对于周围神经相比则相对薄弱。周跃也证实正常脊神经节内缺乏有效的血神经屏障结构,其血管内皮细胞为窗孔样结构并呈裂隙样连接,脊神经节也没有联结的神经束膜围绕,而是被间断的卫星细胞层所包裹。脊神经节内几乎每个神经元周围都有着丰富的血管网,神经元的功能活动对血液的依赖程度较大,因此当缺血时易造成神经元功能障碍。毛细血管网多位于神经元集中的脊神经节浅层,并且脊神经节的组织较致密,对压迫的缓冲作用较弱,所以受到压迫后易引起缺血。另一方面,由于脊神经节处于椎间孔这一骨性腔隙中,其内除脊神经节处尚有脂肪、血管、骨膜、韧带等结构,这些结构因损伤、退变等因素导致炎症均可能波及神经节,引起脊神经节功能障碍,所以脊神经节是血供丰富组织,同时又是对缺血敏感的神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