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科
毛茛目下的一科
蜡梅科,拉丁学名为Calycanthaceae,是樟目下的一个科,落叶或常绿灌木;小枝四方形至近圆柱形;有油细胞。鳞芽或芽无鳞片而被叶柄的基部所包围。
植物学史
一般认为夏蜡梅属较美国蜡梅属原始,因此赞同吴征镒先生的观点:“居于北纬20°~40°之间的中国南部与西南部和中南半岛的广袤地区,最富有特有的古老科属,这些从古热带区系传下来的成分可能是东亚区系的核心,而这一地区则正是这一区系的摇篮,更广泛地说,它也许是北美和欧洲植物区系的出生地。”因此蜡梅科植物极有可能起源于东亚。到第四纪时由于气候寒旱化和海平面下降,连接北美和欧亚板块的白令陆桥至少有3次连结,因此蜡梅科种类经此转移到北美并独立演化成美国蜡梅属是极有可能。
形态特征
落叶或常绿灌木;小枝四方形至近圆柱形;有油细胞鳞芽或芽无鳞片而被叶柄的基部所包围。单叶对生,全缘或近全缘;羽状脉;有叶柄;无托叶。
花两性,辐射对称,单生于侧枝的顶端或腋生,通常芳香,黄色、黄白色或褐红色或粉红白色,先叶开放;花梗短;花被片多数,未明显地分化成花萼和花瓣,成螺旋状着生于杯状的花托外围,花被片形状各式,最外轮的似苞片,内轮的呈花瓣状;雄蕊两轮,外轮的能发育,内轮的败育,发育的雄蕊5-30枚,螺旋状着生于杯状的花托顶端,花丝短而离生,药室外向,2室,纵裂,药隔伸长或短尖,退化雄蕊5-25枚,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被短柔毛;心皮少数至多数,离生,着生于中空的杯状花托内面,每心皮有胚珠2颗,或1颗不发育,倒生,花柱丝状,伸长;花托杯状。
聚合瘦果着生于坛状的果托之中,瘦果内有种子1颗;种子无胚乳;胚大;子叶叶状,席卷。
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月。
生长环境
蜡梅科的分布海拔为0~3000m,西南蜡梅(Chimonanthus campanulatus R. H. Chang& C. S. Ding)可分布于中国云南海拔2900m的石灰岩山地灌丛中,而同属的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 L. ) Link)仅分布于海拔500m左右。
分布范围
2属,7种,2变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美洲北部。中国有2属,4种,1栽培种,2变种,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区。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蜡梅科植物的实生播种,可采取即播和春播2种方式。即播也就是随采随播,发芽率明显高于春播,出土期比春播快10倍左右。吴健忠对不同储藏年限的蜡梅种子作发芽试验,发现储藏期长,发芽力明显降低。如需采用春播的方法,种子可于室温干燥环境储藏,少数拌湿沙露天层积储藏。但干藏的种子应避免失水过多,因为过于干燥会影响种皮的透水性致使不易萌发或失去发芽力。为打破蜡梅种子的休眠,还可在储藏期间采用20℃处理12周加5℃处理8周的方式,之后播种于23℃的环境中发芽率将高达90%。春播的时间以次年3月中旬为宜,播种前可用清水浸种11~12h,夏蜡梅播种前可用温水浸种24h以保证较高的出芽率。
无性繁殖
包括传统的嫁接、扦插、分株等繁殖方式和以组织培养为手段的离体培养快繁技术。
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生根能力强,适用于扦插繁殖,而蜡梅、夏蜡梅、西南蜡梅扦插繁殖难以生根,张若惠发现用生根粉对上述3个种的生根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距商业生产还有差距。美国蜡梅‘Venus’可通过茎扦插生根的方式繁殖,5000~10000ppm吲哚基丁酸的处理有良好的诱导生根效果。
对于这些扦插难以生根的种类,以分株法、压条法、嫁接法应用较多,其中嫁接法是主要的繁殖手段,也是制作盆景的重要方法。颜景惠通过多年的研究成功采用嫩枝腹接的方法将夏蜡梅的嫩枝嫁接倒蜡梅实生苗上,成活率达53%。杜永芹等以上海外冈的优良切花蜡梅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枝接的切接法和芽接嵌芽接法2种嫁接方法,切接法的成活率高达66.2%。
通过组织培养建立快繁体系取得了很多进展。兰伟以夏蜡梅当年嫩枝为外植体,应用改良MS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顾福根筛选出了夏蜡梅嫩枝最佳配比的增殖培养基为MS培养基附加6-BA2.0mg/L和NAA0.1mg/L,而生根培养基则是1/2MS加IBA0.5mg/L较为适宜。Kozomara等以蜡梅春芽为试验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发现,增殖培养基应采用含有0.5mg/L的6-BAMS培养基,2.0mg/L的IBA则对生根有最佳促进作用,并且0.1%的活性炭可以明显改良实验结果。陈丹维等以春季和夏季蜡梅基部萌条的顶芽、茎尖、茎段为外植体,选用含6-BA2.0mg/L和ZT0.5mg/L的MS培养基进行初代培养、含6-BA1.0mg/L和IBA0.1mg/L的1/2MS培养基进行继代培养,含IBA0.1mg/L的1/2MS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从而建立了蜡梅快繁体系。
下级分类
夏蜡梅属Calycanthus(共4种,生长在中国和北美洲南部)
蜡梅属Chimonanthus(3-6种,生长在东亚
奇子树属Idiospermum(只有一种,生长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原产长江中下游各省,生长于1500米以下山地,现国内外广泛栽培。为落叶灌木,小枝微具四棱,棕褐色。叶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面深绿色,粗糙。花黄色,芳香,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为子房的3倍,基部被毛。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期从12月至翌年2月(见图)。花可提取芳香油花药用于清凉、解毒、生津。根、入药,有镇咳止喘功效。用压条、分根种子繁殖
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产于浙江昌化及天台等地,生于海拔600~1000米山地。为落叶灌木,叶对生,膜质,宽卵状椭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全缘或不规则细齿。花较大,单生于当年枝顶,无香气,花被片螺旋状着生于坛状花托上,外部的花瓣12~14,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白色,边缘淡紫红色,内部花瓣9~12,椭圆形,中上部黄色,中下部黄白色,内面基部散生淡紫红色细斑纹。瘦果长圆形,被绢毛。花期5月,果期10月。花大美丽,可供庭园观赏。
主要价值
蜡梅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其根、叶、花均可入药。其根、茎有散瘀消肿、活血顺气的功效;叶可治疮疥红肿疼痛;花为清凉解暑生津药‚治心烦口渴、气郁胸闷;花蕾炼制的花油治烫伤效果十分明显。蜡梅花还可以提取香精和做花茶。于蜡梅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宜人芳香‚近年来蜡梅不仅作为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被世界各地广泛地引种栽培‚而且还被用于开发芳香油生产。
将蜡梅专类园的建设与产业示范、休闲观光相结合成为热点,成都的幸福梅林、上海的外冈蜡梅园等均发展迅速。
在蜡梅盆景开发方面,雍来云、章永萍等按照画梅技法和盆栽观赏要求培育出的盆景树冠枝疏且壮,着花小而稀,颇受人们喜爱,在河南鄢陵、湖北保康、重庆、成都等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盆景或桩景出售。每2年一度的梅花蜡梅节会展出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蜡梅盆景。
蜡梅花茶是我国特产的稀有花茶类别,有关蜡梅花茶加工技术的研究已有30年的历史。重庆市茶叶研究所以生产的春季针形名优绿茶“永川秀芽”一级为素坯,配以适量的蜡梅花,加工工艺包括鲜花采收和处理、茶花拼和、通风散热、起花复火、续窨提花、匀堆装箱6道工序。庞晓莉等对窨制工艺中的4个因素对蜡梅花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为:茶坯含水量11.00%、配花量43.10%、窨制温度11~12℃、窨制时间31.30h,其中配花量对花茶品质的影响最大。在蜡梅花材的选择上,则以素心盛开期的蜡梅花为佳。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盛开期的素心蜡梅和乔种蜡梅鲜花酿制的花茶鲜灵、幽香持久而且滋味鲜醇,而红心品种则不适用于蜡梅花茶的生产。
蜡梅也是极佳的香精、精油和香水的原料,在保健、美容、农业和食品工业等方面具有开发潜力。蜡梅精油的提取方法较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蒸馏溶剂同时萃取法。除此以外,树脂吸附法因对头香的提取效果较佳而被应用于生产头香精油,提高产量,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凹凸棒石是理想的蜡梅头香吸附剂。目前,蜡梅香精的相关产品正在逐步进入市场。中国郑州邦和药业研究院历经多年研究终于在蜡梅香精油提取上取得成功,并深加工香精油开发生产护肤霜等系列产品。重庆的蜡梅酒注册了“御临河”“雾都牌”商标,已在国内上市。
蜡梅还是名贵药材,其中富含的生物碱、黄铜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成分还具有优良的药用价值,有抗菌、降压、增强免疫的作用。蜡梅花煎水给婴儿饮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蜡梅研制的止咳露和蜡梅解毒汤治疗小儿毒热重症型水痘的研发等已有报道。山蜡梅在民间广泛用于防治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柳叶蜡梅多作茶饮品,具有解表祛风清热解毒等功能,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蜡梅作为切花材料,瓶插寿命长。最具观赏效果的蜡梅切花品种应花型奇特、花香气浓郁、花期接近节日并且花朵密度高。因此,蜡梅切花的生产中切花品种的选择和后期的修剪至关重要。徐薇玉等选择江苏省如皋市的‘扬州黄’,通过嫁接技术以保持品种优良观赏特征的稳定性,并对不同的修剪方式进行了试验,发现隔年重剪的花后修剪方式能获得长度适中、花量丰富的花枝。这种修剪方式可以使蜡梅植株隔年生产一次鲜切花,均衡田间的交替重剪就可以均衡蜡梅切花生产的大小年。品质一级的切花应整体感、新鲜度极好,花型优美、花大、花蕾饱满、花色纯正艳丽、浓香、无病虫害、无药害冻害、机械损伤。国内关于蜡梅鲜切花的保鲜技术已有多篇报道,包括预处液、保鲜剂和超声波处理等,此外还有专用于储藏保鲜的冷风库设备的应用。重庆、成都、上海等地早已开始大力开发蜡梅切花,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参考资料
蜡梅科.植物智.
蜡梅.植物智.
夏蜡梅.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7 18:5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