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脏器自其原来的位置,经过腹腔内一个正常或异常的孔道或裂隙脱位到一个异常的腔隙者称为腹内疝。
疝内容物主要是胃和肠管。腹内疝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尚未出现症状的腹内疝临床上多难以确诊。腹内疝的严重后果是可造成胃肠道梗阻,如发生绞窄性梗阻,又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常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因肠坏死而危及生命。本病发病急骤、病程进展快、病情险恶,且早期临床表现又不典型,故早期诊断较难,常导致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凡临床有胃肠道梗阻症状者,特别是在某种手术或外伤后,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有腹内疝存在的可能。
由于腹腔内存在有孔隙,故可形成内疝的疝环,这是腹内疝形成的基础。腹内疝的疝环孔隙有
原发性和
继发性两种。
由先天性腹内孔隙所致。
胚胎发育过程中,肠转位时,肠系膜与后
腹膜壁层之间残留孔隙,旋转异常及结肠固定不良,小肠、游动
升结肠、
横结肠及
乙状结肠等游离肠段系膜可出现先天性裂孔,形成内疝的疝环。正常的后腹膜本来有若干
隐窝,但一般都很浅小,不致引起内疝。
腹膜隐窝如过深,肠管进入后不易自行复位可形成隐窝疝。
(2)网膜孔疝 游离的小肠襻,偶为肠系膜过长的横结肠,有时可通过网膜孔进入
小网膜囊内,称网膜孔疝。因疝囊口的
前壁为
肝十二指肠韧带,故多数病例会发生绞窄。
(3)腹膜隐窝疝 腹膜隐窝如过深,可采用肠管进入后不易自行复位而形成隐窝疝。如
十二指肠空肠曲周围的十二指肠旁窝、肠系膜腹壁窝、
结肠系膜间窝、回盲窝、
盲肠后窝、乙状结肠后窝、膀胱旁等。
(4)
肠系膜裂孔疝 小肠系膜有时可有先天性的缺损或裂孔,
横结肠系膜偶尔也可以有缺损,小肠襻可以穿过此孔而发生梗阻或嵌顿。
(1)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所致孔隙 BillrothⅡ式或胃
空肠吻合后
吻合口后孔隙的存在可能成为腹内疝的原因。特别是做结肠前吻合,且输入空肠襻过长,又未缝闭
空肠系膜与横结肠系膜之间的间隙时,有时可因输出襻或肠管通过此孔隙而形成内疝。输入襻过长可形成较大吻合口后孔隙,是内疝发生的重要原因。
(2)
直肠癌根治术后所致孔隙
直肠癌做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腹腔内可形成两个孔隙。其一是拖至腹壁
造口的肠管与其左侧腹壁之间可形成孔隙,若术中未予缝闭,加之术后又出现腹胀,小肠可疝入
造瘘肠管的旁侧而引起内疝。另一孔隙是因盆底腹膜的缝合不当所致,或术后腹胀致盆底腹膜裂开成缝隙,肠管可进入而形成内疝。
(3)胆道手术及胆肠内引流术后所致孔隙 胆总管T管引流或胃肠道用导管造瘘后,如导管的位置放的不妥当,肠曲也有可能钻入这些
引流管与侧腹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内疝。
继发于腹部手术后的内疝有剧烈腹痛,伴有绞窄性
肠梗阻症状,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网膜囊疝、隐窝疝可引起慢性单纯性
肠梗阻,多为反复发作的轻度腹痛。
十二指肠旁疝、
胃大部切除术后等高位内疝有频繁呕吐及便秘。隐窝疝、网膜囊疝等非嵌顿性腹内疝则多无恶心、呕吐和便秘。
多发生于肠
功能恢复并开始进食时,可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并有
面色苍白、
脉率加快及四肢发凉等休克症状和
腹膜刺激征。
多数表现为慢性单纯性、不
完全性机械性
肠梗阻症状,病史较长,发病缓慢,且可反复发作,从新生儿直到老年人均可发病。
X线钡剂造影有助于
内疝的诊断,并可明确内疝的部位和类型。
肠梗阻形成后,腹部
X线平片可显示出多个液平。
肠系膜血管造影的血管影像可辅助诊断。
B超检查可在腹内某一部位探测到异常积气,或见一团小肠襻聚集在一起。
1.找到内疝后先设法将嵌顿的肠襻复位,然后缝闭
疝环口,缝闭疝环口时注意勿伤及重要的血管。若疝入的肠管发生坏死则须予以切除。
2.已找到内疝后,若
疝囊颈部过紧不易复位,则应先设法将疝口或
裂孔予以扩大,或将疝入的小肠在严密保护下进行穿刺减压,使小肠萎陷以利复位。疝囊颈部往往含有重要血管,不宜全部切开,可在疝囊前壁无
血管区切开疝囊。
3.若
麻醉下进入腹腔后发现疝入的小肠已自行复位,应在内疝好发部位仔细寻找有无小的疝环口,设法将异常的裂孔或隐窝口予以缝闭,以防内疝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