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
心理学名词
自信心(confidence),在心理学中,与其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自信与否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但人们必须清楚 ,信心只是成功后的良性情绪,自信不是自大、自傲,但从逻辑来讲依然有其盲目性。而人们可以通过挑前面的位子坐、练习正视别人、把走路的速度加快25%、练习当众发言等方法建立自信。
定义
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自信无论在人际交往上、事业上还是在工作上都非常重要。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他人才会相信你。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把许多“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自信。
误区
1.有自信就一定能成功:成功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促成的,而很多人认为有了自信就一定能成功,而不去认真 努力,最终当然一败涂地。所以自信不是成功的必要因素,还有恒心、决心、正确的方向等因素,但成功没有最重要的因素。
2.成功最能激发一个人自信:并非成功才有自信,而成功最多能激发一个人的自信,而自信不是成功的副产品,有许许多多的人成功前都经历了无数失败,难道说他们没有自信吗。
3.越自信越好:过度的自信叫自负,不仅对你没有一点帮助而且会损害你自己。
增强自信方法
1、练习正视别人
2、咧嘴大笑
3、怯场时,不妨道出真情,即能平静下来
4、如用肯定的语气则可以消除自卑感
5、自信培养自信
6、做自己能做的事
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
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具备了这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达到。但是自信决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建筑在崇实和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
没有自信的人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时只要给自己一个适时的鼓励,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就能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新面貌。
事实论据
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通晓德、法、古罗马、希腊文学。20岁考入著名的哈佛大学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4岁时出天花,留下一脸麻子的后遗症,后又患猩红热,高烧坏了眼睛,成了高度近视。他终身受疾病折磨。但他从未失去自信,在贫病交加中大无畏斗志昂扬20余年。建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打下基础。重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宇宙谐和论》等。
自信的重要性
1.自信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2.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3.自信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保证
4、行动是自信的真正源泉
自信的作用
1、从职业的观点看,自信心可以帮助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能。
2、从人的角度看,自信可以使人对自己的感觉良好。这将减少在工作中变得飞扬跋扈的机会或力不从心之感。
3、有助于确认对自己的行为、感情和思想所负的责任,减少对他人的责难,也减少自己工作中的错误或不充分进行辩解和开脱责任。
4、可节省时间和感情的消耗,减少得罪他人的烦恼,并从算计他人的利害关系中解脱出来。
5、自信对于儿童的成长尤为重要。
失去自信弊端
1、不敢冒险
2、破坏友谊
3、不堪所压
自信名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3:48
目录
概述
定义
误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