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宋国有位大将名叫檀道济,金乡(今山东济宁),是一位很有谋略的军事家,官做到太尉(相当于宰相)。他曾跟随宋武帝
刘裕伐秦国,跟随宋文帝
刘义隆伐魏国,屡建奇功,威名极重,不仅国内等老百姓尊崇他,敌国也对他十分敬畏。
宋文帝帝见檀道济威信日高,左右部将又都骁勇善战,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便对他怀疑起来。加上朝中一些大臣的挑拨,宋文帝起了除掉檀道济的心思。一次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刘义康借此拟了一道圣旨招檀道济入京。檀道济入京后住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檀城,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宋文帝病好后准备动身回去。结果檀道济刚上船时又被招回宫,并把他捕捉下狱,罪名是图谋造反。接着他的儿子和部将也全部被杀戮。当檀道济见到差官持了皇帝等命令来逮捕他时,愤怒气极,张大了眼睛,两道目光像火炬般射出来。半晌,他命人拿出酒器,一下子喝了一斛(古代容器,一斛能装五斗米)酒,喝完之后,便将头上束发的布带解下,掷在地上,大声吼道:“嘿,这是你自己毁坏你等万里长城!”在这里,檀道济痛斥宋文帝自坏长城,很显然是指他自己瓦解自己的军队。“这里把军队比作抵御异族侵略的屏障——长城。最早将军队喻称为长城的,便是檀道济。
后来,北魏人听说檀道济等几位能征善战的名将都被杀,便无所畏惧地进攻宋国,直逼宋都建康。此时宋文帝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几位名将,意识到军队确实犹如长城般重要。”他登城叹道:“假若檀道济在何至于如此呀!”
“自坏长城”这个典故说明,在古代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功臣宿将往往不是老谋深算、心肠歹毒的君主的对手。功臣宿将惯于按自己正常的思维安身立命,待人接物,对专制君主刻薄寡恩、猜忌滥杀的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轻信君主的“允诺”,迷信君主的“善意”,结果不免是大上其当,悔之莫及。这类学有专攻的“专业人士”,在某一领域内自是才华横溢,建树多多,但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波诡云谲的政治权术斗争中却显得十分幼稚。他们若是不慎陷身于权力斗争,其结局通常非常悲惨。对于封建专制君主来说,像檀道济这样的功臣勋将,永远是潜在的威胁,有用时不妨当枪使,一旦感到用起来不怎么方便,或者说以为自己的地位受到某种威胁,便要赶紧丢开,甚至干脆折断,这正是古代统治者“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固有心态。对统治者而言,这乃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政治取舍。与此相反,一些庸庸碌碌的小人,虽无一技之长,却能凭着八面玲珑、摇唇鼓舌而飞黄腾达、左右逢源。会做事的不如会做人的,有功劳的不如没功劳的,英雄豪杰、功臣勋将四处碰壁,历尽坎坷,甚至无端付出生命的代价;无能之辈、奸佞之徒春风得意,称心如愿,或当大官,或捞大钱,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悲剧。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宋敏:“美国这么干是在自毁长城。”(《专家:美国打压中国是在“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