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活阿米巴引起的感染包括以福勒尔-耐格里(Naegleriafowleri)原虫为主要病原的原发性阿米巴性
脑膜脑炎(primaryamebicmebubgo-encepha-litis)、
棘阿米巴原虫(Acanthamoeba)所引起的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amebicencephalitis)和角膜炎(keratitis)三种
形式。
自由生活阿米巴在土壤、水、空气中到处存在。供水系统中有军团菌存在时有利于它们的存活,尤其是福勒尔-耐格里原虫。过去认为对人无害,但自1965年澳大利亚报告首例原发性阿米巴性
脑膜脑炎以来,欧美非洲等地相继已报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近200例及阿米巴性角膜炎250余例,表明某些虫株有致病作用。
福勒尔-耐格里原虫特别多见于天然温泉、淡水或微咸水中,原虫可呈滋养体、鞭毛虫形态或包囊形态。滋养体呈蝓状,约22×27μm大小,主要以细菌为食,需氧代谢,喜温暖,45℃温度时仍能生长良好。37℃以下或
营养不良时转变成鞭毛虫形态,21℃时仍具活力。其包囊直径约9μm,单层壁,中央有核。流行病学观察表明亚临床感染常见。患者多因在温暖的污染的水中游泳或嬉水而感染。在干旱的非洲,多风的季节中可吸入包囊而发病。阿米巴原虫经破损的鼻粘膜,穿入粘膜下神经丛和筛板而达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化脓性、出血坏死性脑炎,在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皆可找到大量滋养体。本病好发于夏季,易侵犯儿童和青年人。潜伏期约2~15天。呈暴发性或亚急性临床经过。起病急,突发头痛、低热,可有咽痛或鼻炎,部分有嗅觉减退,颞叶症状。继之剧烈、持续的头痛,发热加重,伴呕吐、颈强,常在第3天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后期可出现局部定位体征。外周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脑脊液呈血性或脓血性,伴剧烈的
中性粒细胞性反应,白细胞数可达2万/mm3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120~650mg%)、糖降低(4~55mg%),氯化物稍低(625~720mg%)。涂片及培养无细菌,但涂片中可找到滋养体,直径10~20μm,含有颗粒、原质伪足。标本冷却后滋养体即失去活动力难以辨认。阿米巴易在加有
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生长,但因培养结果落后于疾病的发展,故对诊断价值不大。
棘阿米巴原虫无鞭毛虫状态,它的滋养体10~40μm大小,有小而薄的伪足,故名棘阿米巴。单个核,核仁居中。包囊12~16μm大小,壁呈双层,较厚,易于漂浮。需氧代谢,25~35℃时生长最佳。可在多种
隐形眼镜清洁液中存活。棘阿米巴原虫易侵犯年老或
免疫缺损的宿主,引起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冬季多见,引起的病变较为良性,发展较慢。病人常无游泳史,病原可能先引起皮肤、副鼻窦或肺等处的局部感染,后经血源播散至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精神异常,抽搐、偏瘫、视力障碍等局灶性损害。病理上呈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性感染,脑脊液中
单核细胞增多,皮肤结节或溃疡活检可找到病原。颅CT显示皮层或皮层下密度降低伴梗塞。部份病例可自然恢复,预后大多不良,在AIDS患者中病情进展尤为迅速。[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在健康人中,常因使用
隐形眼镜(尤其是游泳时佩带接目镜)而引起眼部感染,如虹膜炎、角膜炎等。早期以流泪、异物感为主要症状,基质浸润斑、
上皮细胞受累的树枝状病损而无明显
角膜溃疡形成为特征。晚期以角膜环状浸润为特征。角膜搔刮物或活检病理检查或培养可找到
阿米巴原虫。
本病在国内仅见个别报道,但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及时采用
二性霉素B或酮康唑对原发性阿米巴性
脑膜脑炎有时有效,剂量与用法同
隐球菌性脑膜炎。四环素、利福平、
磺胺嘧啶也有一定效果。一般抗阿米巴药无效。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可试用双脒类衍生物如丙烷脒、戊烷脒等。眼部感染时需局部清创,1%硝基咪康唑、0.1%乙羧基
巴龙霉素眼药水或丙烷脒局部应用3~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