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级濒海战斗舰(英文:Freedom class Littoral Combat Ship),是
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护卫舰,是美国
濒海战斗舰系列的舰级之一。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91年
苏联解体,美国海军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发生了巨变,美国海军逐渐认识到:“未来的战场在濒海,在五大洲陆海交界的地方”。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海军便开始不断地调整军事战略,先后提出了“由海向陆”和“前沿存在”等战略思想。2002年,美国海军又提出了“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的概念,标志着其“近海战略”正式替代了“远洋战略”。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的作战区域和面临的威胁已主要集中在近海,而在最近30年中,美国海军舰船在战斗中共损坏了5艘,全部都发生在近海水域。其中3艘被水雷损坏,1艘被反舰导弹击中,还有1艘被自杀性小艇炸弹炸坏。在2003年的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派往海湾地区的舰队55%都停泊在濒海区域,80%-90%的后续部队也都来自海上。因此在未来作战中,美军在濒海区域有安全介入的强烈需求。
美国海军鉴于战略上以及实际战术的要求,认为虽然其现有的舰艇具备了在濒海区域对抗反介入威胁的能力,但若以放弃其主要战斗使命为代价,这样做将得不偿失。而且,美国海军也没有足够的多任务舰艇去控制所有濒海区域或战场空间。因此在未来必须有一型舰船能补足航母和潜艇的“短处”,既能保障美国海军在濒海区域的安全介入,也能够保证其它作战舰艇从事其主要的作战使命,从而确保美国海军将主要战斗力量用于执行“对陆突击”这一中心任务。
建造沿革
2001年9月,美国海军正式宣布建造一型吨位小、速度快、隐身能力强的舰艇,用于在近岸执行任务。2002年,LCS项目正式启动,2003年进行了初样设计,2004年初样设计完成。
2004年5月,美国国防部和美国海军宣布,选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领导的两个独立国防承包团队,分别实施第一代濒海战斗舰(Littoral Combat Ship,LCS)的系统设计,然后提供详细的设计与建造方案。其中洛克希德·马丁领导的濒海战斗舰工业小组成员包括设计单位吉布斯和考克斯公司、舰船建造厂商马里内特海事公司(Marinette Marine)和波林格船厂。
2004年9月,美国海军提出LCS的单舰成本不应超过2.2亿美元。2004年12月,自由级濒海战斗舰首舰LCS-1“自由”号的建造合同签订。2005年6月,“自由”号在马里内特海事公司位于威斯康星州的船厂内铺设龙骨,并于2006年9月下水,2008年7月开始接受建造方海上测试。
2008年7月,美国国防安全协作署通知国会,将卖给以色列4艘自由级近海战斗舰,总价值19亿美元,并将根据要求进行改装。
服役历程
2008年9月,美国海军接收了“自由”号濒海战斗舰,2008年11月8日,美国海军宣布“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加入海军服役,母港设在圣地亚哥海军基地,服役初期主要在加勒比海执行海上走私管制任务。
2009年9月,美国海军宣布设计LCS的公司进行竞标,中标者可获得10艘舰的建造合同。
2010年,美国海军原计划在两型LCS中二选一后批量生产,最后美国海军提交了一个折中预案,两种型号都保留,各造10艘。2010年12月,美国海军向分别将10艘舰艇的建造合同授予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奥斯特造船公司。
2010年2月16日,“自由”号濒海战斗舰离开梅波特海军基地,进行首次部署,这比计划提前了两年。
2011年3月,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在海试期间出现裂痕后,美国海军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舰艇设计展开调查。2012年4月,LCS项目监管部门在一个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中称,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已遭受640个设备故障,包括发动机故障、船体裂痕、腐蚀。2013年2月,美国海军表示同意为每艘LCS及其任务模块平均付费5.19亿美元。
2013年12月23日,“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完成首次部署后,返回圣地亚哥海军基地。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洛克希德·马丁和通用动力各自独立设计的LCS的海上框架能够容纳核心任务和特殊任务设备与操作舰员,都实现了冲刺速度超过40节和远程运输距离超过3500英里的目标,但是它们设计迵异。自由级濒海战斗舰是一种高速半滑行单船体军舰,而通用动力的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是一种舰首为细长型稳定单船体的三船体军舰,船体外形都能使信号特征降低,当自由级以40节至50节的速度冲刺时,通过其单体船托起军舰上层建筑从而尽可能多的脱离水面。此外这两种设计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组合可重构的内部空间,虽然都能够有效发射、控制和回收各种作业工具,但水中作业与空中作业工具的发射与回收策略有所不同,并将随着设计目标的调整而继续发展。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先进半滑航船体”(Advanced Semi-Planing Seaframe)最早是以“海上刀刃”的概念被提出,是一种非传统单船体设计,其设计依据是意大利著名游轮生产商“Fincantieri”建造的1000吨级半滑航商船“战马”号(Destrier),该船曾创造并保持着横渡大西洋的最高速纪录,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欧洲高速客货滚装船上,它结合了常规排水型船排水量大和滑行艇快速性好的优点,在波浪中速度损失最小。自由级具有出色的机动能力、适航性、任务执行能力和适居性,相较于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设计,其舰体特性最趋近于传统单船体,风险最低,且在航速、价格、操作成本、综合机动性以及模组装设能力上都有优势,虽然可用甲板面积较少,但其内部可用容积较美国海军的要求多出50%。再加上自由级的预估报价比美国海军的上限低约37.5%,因此一开始就是LCS中呼声颇高的设计。
舰型结构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在高速航行时会向上浮起,吃水减少,阻力遂大幅降低。依照传统习惯,船只航行时由水产生的上扬力与船身重量的比值(称为Fround Number)在 0.4 以下称为排水船体,航行时介于 0.3-1.02 称为半滑航船体,而至少在0.7以上者则称为滑航船体。根据自由级的航行特点,所以将其定义为半滑行军舰,它拥有特别的深V型舰艏,可以切开艏部波浪;宽大而浅的舰艉可以在艉部提供升力,航行时艉部得到抬升,减小了艉倾和波浪中的阻力,航行稳定性更好。此外较大的舰宽使自由级拥有良好的耐波性和出色的货物容纳能力。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舰体采用模块化结构,舰体材料先进,为了减轻重量,最初设计上采用铝合金来制造舰体与上层结构,后来为了强化抵抗战损能力,其舰体部分改用钢材来制造,不过这样也导致自由级出现超重问题。由于需要在离敌方最近的地方进行作战,隐身性能必不可少,因此濒海战斗舰船体、上层建筑和桅杆均采用带有倾角的多面体和全封闭设计,以散射雷达波;同时,还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和隐藏于舰身内的多功能垂直发射装置,以减少雷达信号;此外,濒海战斗舰还采用喷水推进技术,使水下振动和声响更小。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航程可达6900公里以上,具有高度的自动化水平,舰员编制控制在50-70人左右,携带持续21天的必需品,也可以进行海上补给。兵员配置方式上与美国战略核潜艇一样,舰员分2组,一组乘舰执行任务时,另一组在基地休整,每6个月进行一次包括舰长在内的轮换。另外自由级还可以为75名舰员和特殊任务人员提供住宿,它们的战备率将达到百分之九十五。自由级设置了三个损管控制站,都位于第二层甲板,舰上各处都有完善的灭火设施。自由级拥有能灵活移动舰上各飞行载具的TRIGON吊放系统以及高架装卸系统,比美国海军要求的运载能力要高出50%,堪称高速“海上卡车”。
动力系统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安装有两台罗尔斯·罗伊斯生产的MT30型单机功率36兆瓦的燃气轮机,具有可靠性好、功率重量比大、结构紧凑等突出优点。两台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公司生产的单机功率6.4兆瓦的皮尔斯蒂克16PA6B STC柴油发动机,用以驱动四部罗尔斯·罗伊斯生产的卡梅瓦153SII大型声学优化喷水推进器。该喷水推进器具有推进效率高、噪声和振动小、操纵性能好等优点,特别适合浅水航行,大大提高了机动性。四台伊索塔-弗拉西尼公司生产的V1708型船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辅助电力,而意大利Fincantieri海事系统北美公司将为期供应驾驶控制系统。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最大速度是45节,能在230米的距离内从30节航速立即停车,在345米的距离上以30节航速突然转弯,全速航行时,可在800米的距离内作360°的回转。优秀的机动性可以使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在近海灵活摆脱高速来袭的快艇,还可以躲避水下潜艇和鱼雷的攻击。同时自由级可以迅速接近目标网络或基地探测范围之外的岸上目标或海上舰艇并随时攻击,也能支持特殊的SOF单位部署,包括提供飞行甲板或登舰。因此,濒海战斗舰的任务远远超出了轻型护卫舰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美航母编队的一架超远程预制“舰载机”。
舰载武器
武器配置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最多可搭载220吨的武装及任务模块系统,舰首装备了
BAE系统公司地面和武器装备分部(前身是联合防务公司)制造的一门博福斯Mk110型57毫米舰炮,发射Mk295型炮弹,射速220枚/分,射程为14公里。直升机库上方设有一套
RIM-116“拉姆”防空导弹发射器,舰桥前后方的两侧各有一挺12.7毫米机枪,共计四挺。直升机库结构上方还预留两个武器模组安装空间,可依照任务需求设置垂直发射器来装填短程防空导弹或者安装MK46型30毫米舰炮模组。
任务模块
美国濒海战斗舰分为基本单元与任务单元,基本单元为核心系统,包括舰体平台、动力与航行操作系统以及其他必备的基础系统等。任务单元则根据不同任务需要组装、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并实现“即插即用”。LCS规划了三种任务单元,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负责模块集成,主要包将包括水雷战(MIW)模块、反潜战(ASW)模块和水面战(SUW)模块。任务模块可集成到标准尺寸的集装箱中,这些集装箱可以安装在濒海战斗舰上,也可以安装在其他系统上,在需要时通过托盘转移到濒海战斗舰上。这些系统将与网络连接,可以和濒海战斗舰上的其他系统、其他水面舰艇和飞机通信。自由级濒海战斗舰可根据任务不同而配备相应的模块,并可在24小时内完成调整、测试并正常工作。2006年10月,美国海军授予通用动力机器人公司一份合同,由其为反潜战模块开发4种无人驾驶水面航行器,这其中就包括“斯巴达”无人驾驶水面航行器。
无人载具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都配置一个直升机甲板和机库,飞行甲板比现役水面作战舰艇大1.5倍,可以为直升机和无人机提供作业,起降MH-60R/S
海鹰直升机,发射和回收MQ-8B“火力侦察兵”(FireScout)战术无人机,该无人机最多可以配备导航雷达、红外照相机和摄像机等272公斤的有效载荷,续航力204公里。其机库2倍于现役水面舰艇,可容纳2架MH-60R/S直升机或1架MH-60R/S直升机、3架无人机。
自由级的直升机甲板下方设有一个运输舱,可搭载任务装备与士兵,侧面设有一具11米长的液压伸缩跳板,靠岸时可伸出舰体与码头连接,车辆进出装卸。下甲板任务舱区分为三个分隔的部分,主要作业舱间称为“湿舱”,主要用来收容/操作RHIB快艇,透过舰体右侧水线附近的舱门收放,收放作业所需的滑轨式起重机安装在舱顶;另一个舱区则是干舱,此外还有一个储藏舱间,之间有走道相通。将任务舱区分隔的好处,“湿舱”打开作业时,其他两个舱间仍然可以保持水密,不会受到进水影响。
2008年7月,美国海军授予通用动力机器人系统公司一份合同,由该公司为濒海战斗舰开发一种无人驾驶和其他水运工具通用发射和回收系统(common 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CLRS),该系统采用自动式艉门和舰尾坡道,以及为发射和回收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工具而设计的侧面发射门和桥式起重机。可以发射“斯巴达”(Spartan)无人驾驶水面航行器,该航行器长11米,重7.7吨,有效载荷大约2270公斤,速度35节,可连续航行24小时以上。使用该系统在5级海况下,即在风速高达27节,平均浪高在6.4英尺到9.6英尺之间情况下,濒海战斗舰可以起降飞机。在4级海况下,即在风速高达21节,浪高达5英尺情况下,濒海战斗舰在15分钟之内可以发射和回收像40英尺长高速快艇那样的水运工具,发射效率和稳定性非常高。
舰电系统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战斗管理系统是洛克希德·马丁开发的基于开放式体系结构的COMBATSS-21,融合了其最新开发的开放架构宙斯盾系统(Aegis Open Architecture,OA,即Baseline 7)的经验与规格,采用全分散式的开放式架构,能与雷达、声呐、舰炮系统、导弹发射装置、干扰弹发射器和电子战等单元相连,可以根据任务的变化轻易换装不同的模组和装备,实现“即插即用”,与宙斯盾Baseline 7的共通性达到六成左右,能提供全范围海军和美国海岸警卫队舰船之间的互操作性。
自由级舰桥顶端设有光电搜索装置,将配备EADS研制的EADS TRS-3D型C波段对空/平面搜索雷达,以实施空中与水面目标的定位、监测、跟踪和火力分配,该雷达还采用了最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尤其适合在极端条件下对低空飞行或慢速移动目标进行探测,如反舰导弹和直升机。自由级引入了潜艇无线通信,还将配备Argon ST公司的WBR-2000电子对抗系统和丹麦Terma A/S公司研制的SKWS诱饵发射系统,SKWS系统的发射管可以向八个方向发射RBOC/SRBOC和所有现有的130毫米的铝箔干扰弹和红外干扰弹。自由级采用美国海军惯用的单一战情室设计,与任务控制中心连为一体,设置在舰体中段主甲板下方;此种设计符合美国海军现有使用习惯,但未来只能纵向增长,可扩充空间较小。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2013年3月1日,“自由”号濒海战斗舰离开圣地亚哥母港第一次前往亚太的南亚和新加坡地区执行部署任务,部署时间约8个月。但这次旅程从一开始就遭遇到了“停电”难题,在“自由”号从珍珠港前往新加坡期间,美国海军称其途中已经出现了3次断电事故。
2013年4月,“自由”号濒海战斗舰被派往新加坡,执行为期8个月的战斗部署任务。
2013年5月,“自由”号濒海战斗舰亮相新加坡大型防务展开放参观并引起广泛关注,但之后因遭遇“引擎故障”而被迫返回新加坡港口。
2013年6月20日,“自由”号濒海战斗舰与马来西亚海军的“KD Jabat”号护卫舰在南中国海海域进行了“CARAT 2013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2013年6月21日,“自由”号驶出新加坡港口进行海上测试,6月29日,“自由”号在南中国海进行了海上炮击训练,7月与新加坡举行了海上联合军演,7月22日,“自由”号再次出现电力故障,不得不中途返航并临时退出军演。
2013年11月18日,“自由”号濒海战斗舰抵达文莱参加与文莱的“战备与训练合作”军事演习,这是该战斗舰在初次部署海外过程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演习。
2013年12月23日,“自由”号濒海战斗舰结束了在菲律宾的首次南亚部署,返回位于圣地亚哥的母港。
2015年1月,“沃思堡”号濒海战斗舰抵达新加坡,接替“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加入美国第七舰队。2015年3月2日,“沃思堡”号参加了美韩代号为“关键决断”的年度联合军演,“关键决断”持续至3月13日,约1万名韩方人员和8600名美军人员参加,主要以电脑模拟等方式进行联合指挥所演习。
2015年3月14日,“沃思堡”号驶入釜山港,准备参加韩美“鹞鹰/秃鹫”联合军演,“秃鹫”持续至4月24日,约20万韩方人员和3700名美军人员参加,是动用实际兵力和装备的野战训练演习,这也是美国现役最新的濒海战斗舰首次在东北亚地区出现。
2015年5月11号,“沃思堡”号濒海战斗舰在中国南海海域进行了一次巡逻,中国海军054A导弹护卫舰“盐城”号对其进行了一定距离的跟踪监视。在这次中美军舰遭遇中,两舰并未近距离接触,而是遵循“意外遭遇行为规范”进行了专业沟通,此次巡逻也是美军濒海战斗舰首次在南海国际海域的行动。
2015年12月11日,“密尔沃基”号濒海战斗舰服役不久就在航行中出现故障,被拖行40多海里后靠港。
2016年7月,“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发生发动机损坏事件,2016年8月3日,美国海军舰船维护中心发布报告称,发现由海水和锈蚀引发的发动机损坏,因为海水泵的密封泄漏,导致海水进入发动机润滑油系统,导致发动机报废,因为此事件,时任濒海战斗舰的舰长迈克尔·翁海斯中校被解职。2017年3月,“自由”号濒海战斗舰进行了二号辅机的更换工作。
2022年5月,美国海军仍在处理“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动力系统缺陷问题,美海军部门领导人试图提前数年让这些濒海战斗舰退役。
该级各舰
总体评价
濒海战斗舰是是一种高速、高机动性的网络化水面战斗舰,也是被称为DD(X)的美国未来水面战舰家族中的一种专用舰型。濒海战斗舰设计用于满足滨海(沿海水域)作战对浅吃水舰艇的迫切需求,以应对新兴的潜在“非对称”威胁、提供获取和支配沿海水域的战场空间,作为一种快速、易操作和可联网的面作战武器,濒海战斗舰凭借其战斗能力和灵活性来解除各种威胁,包括沿海水雷、静音柴油动力潜艇以及携带炸药与恐怖分子的小型、快速武装小艇等,能够和其他舰船、潜艇、飞机、卫星、联合作战单元和濒海战斗舰集群联网来共享战术信息,为指挥员快速有效地提供正确的信息。随着近海战舰技术的不断进步,濒海战斗舰在军事领域将大有作为。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服役填补了当前美国海军力量与新海上战略之间存在的“空白”,美国海军大力发展高速濒海战斗舰,将是美国军事力量网络化和全球化作战的重要组成。濒海战斗舰把海洋、陆地、天空、太空和计算机网络空间,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综合到一起,是美国海军军事战略由远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标志,是美国旨在统治世界近岸水域的重要海上力量,堪称是革命性的新一代海军舰艇。(腾讯网,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