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银行制指的是一种
完美竞争的
金融体系,在这种体系中,私人银行可以在没有重大法律限制的情况下,竞争性发行通货,而不是由国家设置的中央银行来垄断发行。
历史上长期出现过由私人发行货币的情况,比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前就曾经有过一段繁荣而漫长的自由竞争的国民银行时期。在中央银行制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货币由中央银行来发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自由金融理论在逻辑分析和理论架构上却更胜一筹,这意味着两者之争不会轻易走向终结。虽然争辩没有激烈到惊天动地,然而,在时间跨度上势必旷日持久。
中央银行制的捍卫者们认为,不受管制的银行体系,特别是在没有
存款保险的情况下,存在内生的脆弱性,易于遭受挤兑和恐慌的打击。如果一家银行陷入挤兑的局面,就会致使该银行的
准备金不足以同时支付所有要求权而产生违约,而一家银行的挤兑往往会产生大范围恐慌而使得其他银行也难以避免遭受“传染”,从而引发
金融危机。此外,他们还认为,让政府发行通货是有效率的,因为与自由银行制的
竞争条件下发行通货相比,消费者将面临相同的持有通货的价格--
零利率,政府可以通过垄断
货币发行权获得收入且不会带来与其他税收相关的相对价格扭曲或者福利损失;而在自由银行制下,私人银行为争取市场份额、吸引潜在客户会被迫进行
非价格竞争--花费资源来力求产品差异性,从而造成成本上升,竞争的最终结果是通货发行的收入完全浪费在竞争中,造成效率损失。
对于上述论点,金融自由主义学者大不以为然。英国自由主义金融学家凯文·多德(Kevin Dowd)针锋相对地指出:“普遍存在于西方国家的某些类型的政府干预--存款保险、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甚至中央银行本身--根本就是荒谬的。”美国
货币经济学家、圣路易斯大学
哈耶克经济史讲席教授劳伦斯·H·怀特(Lawrence H.White)对自由银行体系的回护更是滴水不漏,他在自己的代表性学术专著《货币制度理论》一书中,以分析货币制度的演化过程为起点,讨论了货币经济学的几乎所有重要主题,旨在构建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论来为自由银行制辩护。
怀特教授指出,
银行挤兑说的假设前提过于严格,以至于得出的主要结论可能不适用于现实世界中的银行,同时,银行间的“
传染效应”最可能会出现在相似
资产组合的银行之间,而在
自由竞争中,银行为保持与众不同的名声而有强烈的动机去避免盲从一致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生恐慌引致“传染效应”的可能性。怀特在
竞争经济的框架下论证了他的观点:虽然竞争使得
行业利润下降,却能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同时
非价格竞争能够通过提高产品差异性来增加消费者
效用,因此,自由银行制是有效率的。
在《
货币制度理论》中,怀特教授着力解释了现代不兑现货币的出现以及与其相关的机构和政策操作。通过检验货币的公共产品特性和银行业的产业特征,怀特教授反对政府垄断
货币发行和干预银行业。此外,怀特教授还讨论了有关不兑现货币制度运行的几个重大问题及其相关理论--
铸币税、中央银行的官僚机构性质、政治性
经济周期和
相机抉择及其带来的
动态不一致性。英国金融学家凯文·多德对怀特的著作推崇备至,他赞许“该书非常清晰地回顾和评述了货币理论,并且是这一领域最新的著作,……他(怀特)的论证和分析是无懈可击的”,多德教授甚至认为“所有的货币经济学家都应该阅读这本书”。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罗科夫(Hugh Rockoff)教授的称赞更是溢于言表:“怀特已经成为他那一代货币经济学家中最有思想的一位,……(他的书)聚集各派的观点,……是该理论相关知识的百科全书。我尚未见到其他一本书,从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将制度安排如此好地演绎开来。”
怀特教授所阐述的理论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和
金融系统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曾指出:“政府对市场的无谓干预不仅不能改进
资源配置效率,反而伤害了市场演化的基础和条件。比如,对国有银行的无休止的救助,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些银行的坏账无休止的上升;对证券市场的无休止的干预,导致证券市场
价格机制无法正常发育,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对民间金融的抑制不仅没有化解
金融风险,反而阻碍了
金融系统的层次化和系统性演化。” 尽管怀特所构想和论述的自由
金融体系还没有被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所实践,但是在
自由竞争与干预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的确可以从中受到非常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