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
荷兰17世纪的一位
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是以妻子为模特绘制出不朽之作的一位画家。不过,不能与鲁本斯显赫豪华的一生相比,伦勃朗只能说是半生富足,半生潦倒。在作品数量上他不能与鲁本斯的工场生产的3000幅甚至更多的数字相比,但传世之油画也达600幅之多。而且,由于后世对他的价值的再认识,其名声日显而赝品陡增,以至出现“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幅油画,其中有300幅在美国”的笑话,同样给考证留下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在伦勃朗的全部
肖像画中,
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
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
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
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伦勃朗的艺术在最后10年中,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光辉。尽管他穷愁潦倒,但在艺术上愈发不受外界的干扰了。他依循自己探索的道路前进,明确地追求着自己的风格。晚期他有许多作品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如《德曼医师的解剖课》(1656年作)、《基督与萨马利亚的妇人》(1655年作)、《注视着荷马雕像的亚里士多德》(1653年作)、《在所罗门王前弹琴的大卫》(1658年作)、《棉布业公会的理事们》(1661-1662年作)等等,而尤以这自画像中的最后一幅为最富总结性意义。 有的美术史家说,伦勃朗虽没有留下他个人生平的自传性文字,但他的许多自画像可以亲切地向后人诉说他的一生遭际。我们从他20岁的自画像上,看到的是一个满怀信心的潇洒的
莱顿大学生,在后来的一系列自画像上,可看到他生活的磨难对他的精神影响,在这最后一张《自画像》(作于1665年)上,他的笔法更苍劲老练,厚涂的色彩像
铸铜柏林国立美术馆),15年后,这幅画上的
运笔似乎要胜过当年为他戴头盔的哥哥画的那一幅画。
伦勃朗本人在这幅画上是显得那样苍老:他披着旧衣,眯缝着眼睛,嘴巴微张,唇边带着一丝苦笑,眼里充满着哀愁。画家这时已孑然一身(妻子亨德里治三年前死去)。生活的连续挫折与事业的打击造成了画上那个伦勃朗形象。画家把自己从肉体到精神的形象,都勾画在这幅画上了。 伦勃朗的视力从60年代起严重衰退,他觉得画油画比刻
铜版更方便些,但他涂得很厚,笔法也更豪放。每一笔都是他那敏锐的
观察力的体现。他们把光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部位,让其他细节湮没在微弱的阴影中。
1669年10月4日,穷困与寂寞的伦勃朗终于离开了人世,他给后世留下了大约600幅油画,1300余幅版画,2000多幅速写与素描。如此之多的作品,可是在他死后几十年内一直未被
荷兰社会给予应有的重视,直至18世纪中叶。这是很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