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草
禾本科臭草属植物
臭草(Melica scabrosa Trin.)是禾本科、臭草属多年生植物。须根细弱,较稠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叶鞘闭合近鞘口,常撕裂,光滑或微粗糙;叶舌透明膜质;叶片质较薄,扁平,干时常卷折,两面粗糙或上面疏被柔毛。圆锥花序狭窄;分枝直立或斜向上升;小穗柄短,纤细,上部弯曲,被微毛;小穗淡绿色或乳白色;颖膜质,狭披针形,两颖几等长;外稃草质,顶端尖或钝且为膜质;内稃短于外稃或相等,倒卵形,顶端钝。颖果褐色,纺锤形,有光泽。花果期5-8月。
植物学史
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 第9(2)卷中 ,毛臭草(Melica scabrosa var. puberula Papp)为臭草的变种,与臭草的区别在于:下部叶鞘被长柔毛,圆锥花序稠密。
而据2021年的植物智网站显示,毛臭草名称已修订,归并入了臭草,作为臭草的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
多年生。须根细弱,较稠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高20-90厘米,径1-3毫米,基部密生分蘖。叶鞘闭合近鞘口,常撕裂,光滑或微粗糙,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透明膜质,长1-3毫米,顶端撕裂而两侧下延;叶片质较薄,扁平,干时常卷折,长6-15厘米,宽2-7毫米,两面粗糙或上面疏被柔毛。
圆锥花序狭窄,长8-22厘米,宽1-2厘米;分枝直立或斜向上升,主枝长达5厘米;小穗柄短,纤细,上部弯曲,被微毛;小穗淡绿色或乳白色,长5-8毫米,含孕性小花2-4 (6)枚,顶端由数个不育外稃集成小球形;小穗轴节间长约1毫米,光滑;颖膜质,狭披针形,两颖几等长,长4-8毫米,具3-5脉,背面中脉常生微小纤毛;外稃草质,顶端尖或钝且为膜质,具7条隆起的脉,背面颖粒状粗糙,第一外稃长5-8毫米;内稃短于外稃或相等,倒卵形,顶端钝,具2脊,脊上被微小纤毛;雄蕊3,花药长约1.3毫米。颖果褐色,纺锤形,有光泽,长约1.5毫米。
近种区别
细叶臭草(Melica radula Franch)与臭草近似,仅圆锥花序分枝少几成总状花序,且小穗甚稀疏,可以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朝鲜也有。
生于海拔200-3300米的山坡草地、荒芜田野、渠边路旁。农田、地埂、路旁、山坡林缘、荒地、苗圃、庭院、黄河河堤上常见。喜暖热气候条件,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在群落中为伴生种,在个别地方可形成次优势种。常与芨芨草短柄草赖草长芒草金色狗尾草丝颖针茅小画眉草草沙蚕等禾草组成群落,植被总盖度70%左右。
生长习性
在中国兰州于3月下旬至4月出苗,4-5月分蘖、拔节营养生长,5月下旬至8月抽穗、开花、结果,7-9月种子陆续成熟。
主要价值
主要成分:全草含挥发油及香豆精类,根含生物碱。含桉叶素、芳樟醇、莰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芸香碱、茵芋碱、香草木宁碱、加锡弥罗果碱、山小橘碱、佛手柑内酯、补骨脂素、花椒毒素、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异虎耳草素等。
药用价值:全草入药,有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风湿骨痛、小儿惊风、小便不利、泄泻、疝气、跌打损伤、热毒疮疡、湿疹
饲用价值:幼嫩时茎、叶茂盛,叶量丰富、柔软,适口性中等,牛、马少量采食,山羊喜食,为中等牧草。若羊食用过多,会中毒,发生停食、腹胀、痉挛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参考资料
臭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臭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5 09:3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