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敌国
汉语成语
舟中敌国(拼音:zhōu zhōng dí guó)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舟中敌国”。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一个军事家名吴起,他是卫国人。曾从师曾子,起初在鲁国做官,听说魏文侯贤明纳士,故投奔魏文侯为将军。吴起虽身为将军,却没有一点架子,他与兵士同衣同食,晚上同睡在草地上,行军时从不骑马,与兵士同甘苦。
不久,魏文侯死了,吴起继续在魏武侯手下为将。一天,武侯和吴起坐船沿黄河而下,途中,武侯环顾四周景色说:“你看我的江山多美,屏障多么险峻,魏国是何等坚固啊!”吴起说:“看国家坚固与否,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是山河险要。从前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鄱阳,可是羲德不修,禹就灭掉了他。夏桀国土,左有黄、济二河,右有泰、华二山,伊阙在南,羊肠坂道在北,但他修正不仁,终被商汤逐放。殷纣时,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北有恒山,南有黄河,但殷纣不德,虽恃诸险,周武王却能杀他。由此看来,德行比河险峻还重要。为王者不修德行,说不定这同舟的人,可以尽为敌国。”武侯说:“讲得对极了。”并即封吴起为西河太守,从此吴起声名大振。
成语寓意
令人畏威易,使人怀德难。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者最终只有落得国破家亡身灭。不修德政必众叛亲离。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吴起虽是武将,但并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而是有胆有略、有头有脑的识时务者。成语告诫人们,一个人若不讲德行仁义,就会导致众叛亲离。
成语运用
“舟中敌国”指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大家反对,众叛亲离。偏正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唐·陆贽论关中事宜状》:“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卷三》:“脱猛虎犹豫,舟中敌国,夙沙之人共缚其主,彭宠之仆自杀其君,高官上赏,即以相授。”
宋·孙觌《与镇江刘都统贺冬启》:“手挥羽扇,舟中敌国何有哉?坐拥戎旃,席上过师乃如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四十四》:“往岁之所信者,今则自叛矣,而馀又难保。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饮恨亲冤已数年,枕戈思报叹无缘。同舟敌国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
清·东鲁狂生《醉醒石》一五回:“至王公子,则痴愚被局,朋友亲戚,都作舟中敌国,危矣险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4:5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