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HIV PEP)是一种药物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方法,指在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后实施的能够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措施。
定义
暴露
暴露(exposure)指以某种方式接触可能具有传染性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从而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如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扎伤、发生无保护性交行为等。暴露源指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或人,暴露者指接触暴露源的人。
暴露分为职业暴露和非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指在职业工作中因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组织或其他体液,而面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这类人通常包括卫生保健人员和人民警察。非职业暴露指除职业暴露外因个人行为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暴露。在评估和处理原则上二者基本相似。一般来说,非职业暴露者在暴露后的用药遵循自愿原则,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规范随访。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指为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并有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感染风险。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预防艾滋病感染的概念是
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re-exposure Prophylaxis,HIV PrEP),区别在于后者是在尚未发生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时就已经开始服用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药物。
评估暴露风险
并不是所有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接触都具有传染性。一般的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日常生活接触中可能具有传染性的接触仅限于双方均有开放性的皮肤损伤,并发生了明显的体液交换。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体液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其他被血液污染的体液。对于医护人员,还需要警惕接触其他传播风险不明确的体液,如浆膜腔积液、脑脊液、羊水等。医护人员在护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如被带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新鲜血液的针头刺伤,以及通过黏膜或不完整的皮肤接触,可能会存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但几十年来我国尚没有经这种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报道。通常,在无血液污染的情况下,粪便、鼻分泌物、唾液、汗液、泪液、痰液、尿液及呕吐物不具有传染性。
职业暴露中需要对暴露源进行危险度分级,分为低传染性、高传染性和暴露源情况不明。主要情况如下:(1)低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低、CD4+T淋巴细胞水平高或无症状;(2)高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高、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艾滋病病毒感染早期,艾滋病;(3)暴露源情况不明:不清楚被污染的物品所携带的病毒载量,或暴露源不明确是否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暴露源所处的病程阶段不明。
暴露后处理
初步处理
对于职业暴露的情况,第一步措施是立即清洗暴露部位。对于皮肤,可以使用清水和肥皂清洗;对于黏膜表面,可以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对于眼睛等敏感部位,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水冲洗;对于伤口,可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柔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使用含乙醇的洗手液或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清水清洗伤处。
记录暴露情况
如果是发生职业暴露,应记录传染源患者和发生暴露的医护人员的信息,包括危险因素、血清学检查结果、暴露性质和时间。
如果是发生非职业暴露,应尽量获取暴露源感染和治疗状态的信息,包括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需查明其是否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服用药物时间、最近一次病毒载量检测时间和主要结果。
进行相关检测
暴露者需要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用以排除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如果没有条件立刻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可以立即启动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若检测结果是已经感染或者确定暴露源为阴性后,立即停止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既往已感染的暴露者转介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在启动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后,为判断是否阻断成功,需要在服药28天后、暴露后3个月、暴露后6个月,分别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在暴露时和暴露后6个月需要进行乙肝抗原抗体及丙肝抗原检测,在暴露时和暴露后4~6周需要进行梅毒、衣原体和淋病的检测。对于女性暴露者,需要进行怀孕的检测。
为监测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通常需要在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治疗开始后的第2和4周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方案
指征
对于职业暴露,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适宜人群包括以下情况:被含有艾滋病病毒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器具刺伤皮肤的;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的;被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生物样本、废弃物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的;其他因职业活动发生或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对于非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适宜人群包括以下情况:发生共用针具行为或无保护性交行为;暴露源明确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态不明确;暴露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阴性,距离暴露时间不超过72小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不属于适宜人群:已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暴露时间超过72小时;暴露部位皮肤完整;性交过程中避孕套使用正确;接触的体液不具备感染风险,如唾液、汗液、尿液等;暴露源明确为艾滋病病毒阴性者。
时机
需要尽早启动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内(或更早)开始,或者不超过24小时,最迟不超过72小时。但如果已超过72小时,则不建议实施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
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
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用药方案首选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enofi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拉替拉韦(Raltegravir Potassium Tablets,RAL)或多替拉韦(Dolutegravir,DTG)等反转录酶抑制剂(INRTIs);根据当地资源,如果INSTIs难以获得,可以使用蛋白酶抑制剂(PIs)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和达芦那韦/利托那韦(DRV/r)。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SCDC)指南建议,对于13岁以上且肾功能正常的人,方案一为特鲁瓦特(TDF 300mg+FTC 200mg,1天1片)联合整合酶抑制剂(艾生特400mg,1天2片或特威凯50mg,1天1片);方案二为特鲁瓦特(TDF 300mg+FTC 200mg,1天1片)联合加强型蛋白酶抑制剂(达卢那韦800mg+利托那韦100mg,1天1片)。
所有方案的用药疗程为连续全程服用28天进行预防阻断。具体用药方案需要咨询医生来详细制定。
特殊人群
如果传染源已感染艾滋病病毒,则需要获取其治疗史,了解其是否存在耐药现象。如果已耐药,标准的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方案可能不适用,需要个体化制定用药方案,选择敏感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对合并肾脏功能下降者,可以使用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疗程同样是28天。
对于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应注意部分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药物对乙肝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如TDF、FTC,需要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对于已经怀孕或有怀孕可能的女性,需要特别关注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及安全性的问题,在医生指导下用药。DTG不适用于有生育可能的女性,如有性交行为但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遭受疑似艾滋病病毒患者的性暴力侵犯,以及在妊娠期早期的女性。
副作用
抗病毒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大多数副作用轻微,常见的有恶心、疲倦、头痛、腹泻等症状。少见但严重的副作用有肝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高血糖、皮疹、血象异常等。治疗中应及时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必要时可补充其他检查。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是防治艾滋病的举措之一,我国针对艾滋病防治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其中《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1998)、《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2017)从宏观角度对艾滋病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而《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试行)》(2004)和《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修正)则主要对我国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制度进行了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共同保障了人们能够及时获取相应的服务,尽可能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防控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它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将艾滋病感染率一直控制在世界较低水平。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艾滋病的迅速传播,我国艾滋病感染率已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世界各国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经验表明,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全社会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为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增强全社会抵御艾滋病的能力,减轻艾滋病给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在总结国内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
《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
《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管理办法(试行)》(2004)从组织管理、机构人员、实施与管理、检测试剂的采购与管理、监督与评估等方面对我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制度的实行作出了规定。要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检测的知晓程度和自愿参与检测的意识,帮助人们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暴露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毒品成瘾者药物维持治疗覆盖率,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吸食阿片类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要加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设,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未开设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地区,要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减少10%以上,其他性传播危险行为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0.3%以下;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下降到1%以下。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4%以下;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90%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5年增加一倍。
行动计划提出六项防治措施,包括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增强公众艾滋病防治意识;提高综合干预实效性,有效控制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提高检测咨询可及性和随访服务规范性,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减少传播;全面落实核酸检测和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持续减少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全面落实救治救助政策,挽救感染者和病人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培育引导措施,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活力。
在保障措施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治经费和药品供应;加强科研与国际合作,提升防治水平。
《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修正)
第二十三条 中国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第三十八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作为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措施之一,需要在教育中得以体现。在我国各部委颁布的教育类文件中,主要从“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疾病预防”等角度强调了加强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重要性。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特别指出了接受全面性教育对青少年生殖健康保护与提升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初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四(初中阶段)
疾病预防
水平五(高中阶段)
疾病预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四(7~9年级)
身体健康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
水平四(初中阶段)
预防疾病
水平五(高中阶段)
预防疾病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水平五
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水平六
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疾病预防
性与生殖健康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核心信息七
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相关国际文件
近年来,多个国际机构发布权威指南,强调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明确指出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启动越早越好。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艾滋病暴露后预防的指南——《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艾滋病暴露后预防的指南:公共卫生方法建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on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Recommendations for a Public Health Approach)。指南旨在简化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开药处方,建议其疗法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保持一致性,以简化后续采购药物程序。2019年10月欧洲临床艾滋病学会(European AIDS Clinical Society,EACS)更新了艾滋病指南,将替诺福韦(Tenofi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拉替拉韦钾(Raltegravir Potassium Tablets,RAL)和bictegravir(BIC)作为替选药物列入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方案中。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措施之一,而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性教育中,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涉及到知识要点和相关技能。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关联较大的学习目标是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下的第3个主题“理解、认识与减少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风险”。另外,与其相关的学习目标还出现在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下的第5个主题“寻求帮助与支持”,核心概念7“性与性行为”下的第2个主题“性行为与性反应”,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8:性与生殖健康
主题3:理解、认识与减少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风险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无论生病与否,每个人都需要爱、关心和支持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人们无论在何种健康状况下都需要爱、关心和支持(知识)。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人们可能会因为和性传播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发生其他性传播感染。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降低感染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在青年群体中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类型(例如艾滋病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等)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知识);
► 描述为什么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如握手、拥抱、共同一个杯子喝水等)(知识)。
要点: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包括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艾滋病病毒的不同传播途径(例如与被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锋利器具;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知识);
► 说明绝大部分人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病毒都是由于和被感染者发生了无保护的插入式性交(知识)。
要点: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或传播风险的不同方法,包括病毒暴露之前(例如使用安全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或采取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并同时使用安全套)和之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知识);
► 描述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步骤(知识);
► (在有供应的地方)描述在什么年龄以及在什么地点可以接种生殖器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知识);
► 展示通过沟通、协商和拒绝等技能来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或果断表达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技能)。
要点:检测是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发生其他性传播感染的唯一途径;针对艾滋病病毒和绝大多数性传播感染都已经有治疗手段
学习者将能够:
► 展示对于自己所在社区中针对大多数常见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检测和治疗都有所了解(知识);
► 列举对想要进行检测的人表示支持的不同方式(知识);
► 认识到为接受检测的人创建安全的支持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态度);
► 知道哪里可以进行检测(技能)26。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各种性传播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感染(淋病)、苍白螺旋体感染(梅毒)、艾滋病病毒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尖锐湿疣)等,都是可以被预防的,治疗或控制的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发生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不同途径(如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怀孕、生产或哺乳时传播;通过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锋利器具而传播等)(知识);
► 描述不发生性交是预防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最有效手段(知识);
► 解释如果一个人处于性活跃期,也有一些特定的方式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或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其中包括: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插入式性交行为;实行“双方保持单一配偶”;减少性伴侣的数量;避免同时拥有多名性伴侣;接受性传播感染的检测和治疗(知识);
► 解释在某些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发生率很高的环境下,年龄差距很大的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或代际亲密关系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知识);
► 展示如何协商安全的性行为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技能);
► 展示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步骤(技能)。
要点:性健康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和治疗并提供安全套,一些机构可能会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用药或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还有一些机构可以帮助人们评估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也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的检测和治疗
学习者将能够:
► 审视如何通过医疗系统获得艾滋病病毒检测,以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支持的不同项目(知识);
► 列举不同的艾滋病病毒检测方式,以及这些检测是如何进行的(知识);
► 描述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以及这种手术如何降低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知识);
► 在当地可以获取的情况下,明确表述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口服预防用药可以在艾滋病病毒暴露之前和之后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知识);
► 阐明每个人都有权利接受自愿的、知情的、保密的艾滋病病毒检测,而且不应该被要求公开自己的感染状况(知识);
► 认识到检测在评估艾滋病病毒易感性和获取所需治疗方面非常重要(态度);
► 展示如何对一个想要进行检测的朋友表示支持(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沟通、协商和拒绝技巧可以帮助年轻人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或强化其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意图(比如坚持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
学习者将能够:
► 回忆一个人的协商技巧会受到社会规范、权力不平等、关于自我决策权的个人信念和信心的影响(知识);
► 使用有效的沟通、协商和拒绝技巧以抵御违背个人意愿的性压力、采取更加安全的性行为策略(技能)。
要点:对进入性活跃期的人,采用何种策略降低感染风险会受多方面影响,包括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知到的风险水平、社会性别角色、文化和同伴规范的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 对可能影响处在性活跃期的人做出降低自身感染风险的决定的所有因素进行批判性分析(知识);
► 认识到对一些群体的社会排斥和歧视会增加其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风险(态度);
► 制定和执行提升个人健康与福祉的计划(技能);
► 展示获取安全套的不同方法(技能)。
要点:性健康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安全套、艾滋病病毒检测和治疗;一些机构可能会提供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口服预防用药或男性自愿包皮环切手术,还有一些服务机构可以检测并治疗其他性传播感染,提供避孕措施,处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从而帮助人们评估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检测和治疗
学习者将能够:
► 评估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最大程度地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性健康服务(知识);
► 识别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取安全和保密的艾滋病病毒检测以及其他服务(包括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知识)。
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对服务机构和媒体等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进行评估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获取优质的信息和服务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提供性与生殖健康及权利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的个人或机构(知识);
► 描述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的个人或机构的特征(包括保密性和隐私保护)(知识);
► 理解人们可以从一些机构获取有关性与生殖健康服务(例如:进行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咨询、检测及治疗;现代避孕、性虐待、强奸、家庭暴力和社会性别暴力,人工流产和人工流产后护理,以及污名与歧视等方面的服务)(知识);
► 列举能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可靠的媒体资源(例如:网站)所具有的特征(知识);
► 意识到对健康和支持来源进行批判性评估的重要性(态度)。
核心概念7:性与性行为
主题2:性与性行为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对自己的性行为做出明智的决策很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认识到明智的性决策(例如有足够的知识和自信来决定是否、何时、以及与何人发生性行为)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和福祉(态度);
► 认识到是否要开始性活动是个人的决定,这个决定会随时间而变化,同时该决定在任何时候都应受到尊重(态度);
► 对自己的性行为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技能)。
要点:可以通过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危害健康和福祉的性行为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实现人生规划(知识);
► 解释安全套和其他避孕措施可以降低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性传播感染或非意愿怀孕)(知识);
► 明白非插入式性行为不会导致非意愿怀孕,而且能够降低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同时也能带来性愉悦(知识);
► 认识到人们可以选择减少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并实现人生规划(态度);
► 做出明智的性行为决策(技能)。
要点:以金钱或商品获取性利益的性交易活动,会对一个人的健康和福祉带来风险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性交易活动(知识);
► 描述性交易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知识);
► 认识到援助交际,即亲密关系中涉及金钱或商品交易活动,会加剧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增加自身的脆弱性,限制协商安全性行为的能力(态度);
► 展示果断自信的沟通及拒绝性交易活动的技能(技能)。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做出性决策之前需要考虑降低风险的策略,以预防非意愿怀孕和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在内的性传播感染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风险降低策略对于预防非意愿怀孕和性传播感染的重要性,包括减少已通过分娩、性虐待或者无保护性行为等途径的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知识);
► 了解援助交际会削弱协商安全性行为的能力(知识);
► 认识到可以通过正确的决策减少非意愿怀孕和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态度);
► 思考并应用风险降低策略来预防非意愿怀孕,避免感染和传播包括艾滋病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染(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教育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读本中,没有直接提及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知识要点,但从认识和预防传染病、预防和应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学。
读本三年级下册中,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了讲解,向学生说明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选择健康行为在传染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检测时,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服务。
读本五年级下册中,在“认识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以及“预防和应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两个主题中介绍了艾滋病病毒及艾滋病的基本情况,说明“通过抗病毒药物,可以控制艾滋病病毒”,向学生传达了正确的信息。
中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在中学性教育读本中,八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预防与应对”这一主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预防进行了讲解与说明。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作为一种艾滋病防治手段,学生也可以在性教育读本中得到简单的认识。
现状
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
2020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0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发布,提出全球抗艾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各地区的效果不平衡,特别是在扩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面。全球仅有14个国家实现了90-90-90艾滋病毒治疗目标,即9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知晓自己的感染状况,其中90%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90%接受治疗者体内的病毒得到抑制。扩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2019年仍有69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38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仍有1260万人无法获得有效治疗。全球预防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者数目远高于既定目标,2019年约有170万新发感染者,是全球目标值的三倍多。约62%的新发感染出现在重点人群及其性伴侣中。此外,抗艾的主要障碍表现为污名化、歧视以及其他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现象。
国内推广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推广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尚存在挑战。首先,缺少相关的技术指南和操作手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在推广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中的职责和任务仍不明确。其次,“十二五”期间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知晓程度不高,接受意愿更低,医务人员也缺乏相关知识。另外,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的药物价格较贵,比如每日服用舒发泰(TDF/FTC)的月消费金额约为2000元。而且,多项研究显示,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并不好,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并接受检测。
相关研究
2019年1月21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导的《我国HIV暴露后药物预防可行性现状研究》在川渝两地发布阶段性成果。此项研究覆盖全国10个城市约200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高危者,目的在于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措施的知晓情况和使用意愿,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研究显示:(1)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调研人群出现知行分离现象,即尽管该人群对艾滋病病毒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高,其高危行为依然高发;(2)在非职业暴露后预防的知晓率方面,MSM人群知晓度最高,为72.3%;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知晓度较低,仅为15%;(3)在非职业暴露后预防的用药意愿方面,MSM人群使用意愿较高,为82.6%,而FSW人群使用意愿为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