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
一种社会活动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节庆种类很多,从节庆性质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节庆;从节庆内容可分为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从节庆时代性可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
文化内涵
节庆活动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长期生产、生产活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时期举办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群众基础的大型文化活动,它是该国家、民族或区域历史、经济以及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如此,大多数节庆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经济和文化。
传统节庆
春节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庆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史载,春节最早源于原始神农时代的“腊祭”。民间成春节为“过年”。春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是准备阶段,贴对联挂年画,张灯祭祖先等,忙着为迎接春节做准备,俗称“腊月忙年”。年三十夜称作除夕,人们有吃团圆饭、坐夜守岁的习惯。第三阶段从初四到十五,主要是游憩、娱乐,如扭秧歌、跑旱船、舞狮子等,形式多样,热闹非凡。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有张灯的习俗,其始于东汉,盛于唐代。
清明节
清明节亦称鬼节、冥节、踏青节。传统的清明节以扫墓祭祖与踏青为主要内容。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因为位居秋天的三月之中而得名。
节会形式
农祀节会
农祀节会多是以农事祭祀为特征的节庆活动。
纪庆节会
纪庆节会是具有一定纪念和庆典内容的节会活动,往往是感情外露热烈的活动。
交游节会
交游节会是青年男女显露才华、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
现代节庆
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各地的节庆活动。
文化活动
文化旅游是结合旅游所在国和所在地的传统文化,用现代旅游活动去诠释传统文化。
艺术给人带来感官冲击的同时,也使精神受到陶冶和熏陶。
商贸活动
商贸节庆的概念和旅游购物紧密交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仅从规模和旅游动机来看,旅游购物是规模小,没有明确动机的;而商贸节庆不但规模大,而且有明确的目的。
举办商贸节庆活动场要利用本地的一些优越的条件:
①利用本地的名优特产优势。如河南洛阳牡丹节、陕西临潼石榴节、海南椰子节吐鲁番葡萄节、贵州国际名酒节、大连服装节潍坊风筝节青岛啤酒节等。
②利用本地区经济或交通优势。如广州市利用其经济优势及东南沿海交通的枢纽城市地位,每年举行的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规模空前,影响很大。
会展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经济合作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各种商务、会议活动数量不断增加,国际交往和国际会议日益频繁,随之带来的大量客流已受到各地的极大重视,并出现了不少会议城市。以会议事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商务型旅游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会议参加者购买力强,服务要求高,影响力大,他正在成为各方愈来愈重视的旅游项目。各国、各地大力建设会议中心,全力争取各种国际、国内会议的举办权。美国以及欧洲主要旅游业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国际会议举办国。日内瓦是世界上举办会议最多的城市,一年要召开3万多次会议。中国每年举办的广交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会议,影响越来越大。
体育活动
旅游体育
旅游体育是一种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形势,它以一定的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采用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体育本身的魅力赋予了旅游新的内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健身锻炼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
旅游价值
(1) 体育旅游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体育比赛活动激动人心,竞争性、刺激性强,吸引力更强。体育活动项目繁多,可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参加。体育赛事活动不分淡旺季,从而为当地带来持久且充足的客源。由于悉尼奥运盛会的召开,澳大利亚2000年的国际游客人数增长11%,在奥运会召开的9月,入境人数增长15%。
(2) 体育旅游带来无限的商机
大规模的体育盛会旅游,具有其他一些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一次大型盛会,能给主办国带来大规模的客源。成功的盛会能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给举办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据国际奥委会的统计表明,旅游业从1997年算起的4年中,因为举办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收入就达42.7亿美元。同时,奥运会还为悉尼带来海外投资达87亿美元,创造了15万的就业机会。
(3) 体育项目可以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贫乏的地区来说,体育比赛项目,可作为动态的旅游资源代替传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河南温县是我国太极拳的发源地,从1993年起,每年在此举行国际太极拳年会,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4) 体育旅游可以提高设施利用率
利用体育比赛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以便最大限度的提高接待设施的利用率。旅游业有淡旺季之分,在旅游淡季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体育比赛项目,可以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参与体育比赛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旅馆和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假日经济
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万圣节/冰雪节、美食节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人们赋予传统以新的涵义同时,又根据自身之“长”赋予其新的主题节能天天过么?“节日经济”的答案是:只要有优势,“节日”择日而定……“节日经济”是经济形式日趋多元化下催生出的一朵娇艳的花,开在城市的土壤里,接受经济活动者和消费者的润泽。它可能是旧貌换新颜的“乞巧节”,也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感恩节”,更可能是姹紫嫣红的“服装节”,它们是玫瑰,还是罂粟?它们在绽放的瞬间给人以芬芳,还是令人掩鼻?要分得“节日经济”的“一杯羹”还需听听专家的建议——
随着“假日经济”的不断升温,由“假日经济”派生出的“节日经济”现象也成了决策人士探讨的重要话题。 有人考证,“假日经济”最早于1998年提出,由于假日包含了周末休息日,所以当时“假日经济”的概念还是“大假日经济”。节日经济是休闲经济的一部分,它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并非偶然。同样在这个时代,“过剩经济”取代了“短缺经济”,“生产者主权”让渡给了“消费者主权”,因此节日经济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产物。节日按照来源划分,可分为自然节日、社会节日、政治节日、历史节日、民族节日、国际节日、休闲节日、文化与经济节日等。由于旅游资源不仅仅是自然或历史的,还可以创新(如文化与经济节日)或发现新的旅游资源,很多城市的政府创造出新的节日以获得经济资源收入,因此,文化与经济节日中所具有的“人为因素”最为明显,带有明显商业色彩和区域经济特征。节日的表象是文化,其本质是经济效益,节日的经济效应隐含在节日的文化氛围中。一个节日往往是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的宣传,节日的主题往往是有文化意味的美的东西,如滑雪节、风筝节、时装节、音乐节、啤酒节、西瓜节、荔枝节、牡丹节、登山节等。 “节日经济现象”反映了物质消费的“断层”,体现了居民购买力与消费需要的矛盾。以吃为主要消费特征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商机逐渐黯淡,而以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消费特征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气氛渐浓,商机日渐趋强。节日经济也是转移经济,即经济资源从旅游资源较少的城市向旅游资源较多的城市转移。
策划与组织: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全方位、全角度展开宣传
策划实施
一个节日往往是一种综合了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大型社会活动,因此节日策划要考虑市场需求,主要是人们的文化、休闲和健康需求,还包括人们对商家节日促销活动产生预期的物质需求。历史上传统的节日活动是人们自发参与的,其策划主体在民间;现代的节日活动,往往是有组织的,策划与组织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则考虑自己或家庭的利益最大化。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想象力,那种充满热情的、经久不衰的节日充满了反约束、反现实的文化味道,如狂欢节、西红柿节等。自然的宣泄和放松给人们带来了欢乐,集体活动的参与性快乐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如傣族的泼水节,人们互相泼洒的是一种寄托,一种祝愿。因此,要想把活动办得深入人心,还要多汲取民间的力量,民间有很多好的建议,但是要达到政府决策者的耳里会经过道道关卡,即存在很大的“信息损耗”或“信息畸变”。节庆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应多听取民间的意见,更广泛地接触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节日策划
节日的策划和组织者希望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参与者越多越好;二是影响越大越好。从这一点看,节日的策划和一般商业策划并无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商业策划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企业利益),而节日策划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节日的参与者来参与活动也是有条件的:一是参与者要有闲暇,二是要有兴致。节日的闲暇(放假)常常是政府规定的,而兴致则在于节日气氛的营造与宣传。城市节日的策划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吸引本地居民的自发参与热情上,而不是邀请众多高级别的来宾。节日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参与者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激情及所有参与者的融合,如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士节,还有我国的泼水节等。有的城市的节庆活动就是搭个舞台、请来宾讲话,内容十分枯燥、雷同,节日活动的舞台应该是整个城市,参与者无主宾、贵贱之分。
节日营销
节日是一种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节日也是服务产品,具有服务产品不可贮存的共性,其产生过程总是伴随着消费过程。节日本身是非盈利性的,作为节日通常组织者的政府不可能直接从节日的经营中获利。节日的直接经济效益一是来自于当地人增加的消费;二是来自于外地人的旅游收入。节日带来的隐形经济效应包括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宣传当地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的广告效应。因此,城市的枢纽作用也是节日策划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很多可以发挥更大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由于行政管辖权的分割而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城市节日的经济效益受到限制。例如,在城市节日筹办中,由于市政府和省政府管辖权的不同,市政府往往只考虑了宣传市里的资源,而市里的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比较优势较小,而对省里其他优势的宣传,表面上看与市里无关,但是作为枢纽城市和旅游中转地,这种扩大关联的资源宣传或给予旅游企业优惠宣传政策的做法往往会极大地增加该城市节日的经济效益。
招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形成长期赞助与合作联盟
1.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一个城市的节日活动规模远远大于一个企业的商业活动规模,因而前者投入也远远大于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远非企业能比,但是政府的财力往往限制了其组织能力的充分发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节日活动投入往往是一个政府在策划某个节日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由于企业的这种投入是在节日这种“公共物品”上,企业一定会把这种投入当作“企业相关营销”的一部分。因此,一个城市的政府去寻求节日的商业合作伙伴时,应站在被招商的企业立场来考虑问题。企业在一个地方参加“企业相关营销”活动时往往会考虑如下问题,即企业品牌在当地影响力有多大?企业产品在当地的市场潜力有多大?企业产品在当地的竞争状态如何?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发展战略如何?例如,一家生产滑雪板的跨国公司尽管其在中国有上千万的市场营销预算,其参加某一南方城市节日招商的热情也许会不怎么大,因此,节日招商的目标市场定位要准确。
2.熟悉企业的商业习惯节日的影响力,即市民的参与规模与程度,以及全社会的关注程度(“眼球效应”),决定了节日的经济效应的大小。经济辞典里代表“参与”的名词是“消费”;经济社会里,“参与者”即是“消费者”,“参与者”众多,消费市场大,大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商业广告追逐的“眼球效应”越大,商界的投入热情也越大。因此,节日招商要熟悉企业的商业习惯。参与节日招商活动的往往是有实力的大公司,大公司的预算往往是严格按计划执行的,很多外国企业往往是三月份就已经制定好了全年的市场营销计划。一份非常好的城市节日招商计划往往因为时滞原因而不能被企业接受。因此,要做好招商工作,首先要熟悉企业的商业习惯。
3.宣传不能只顾“自己”节日的策划方案需要宣传,宣传可以是广泛的,比如说广告、宣传单等,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比如说路演形式。国外很多城市都采用了路演形式,即准备好节日的资料(包括影像、图片等)到准备招商的地方请一些事先选中的企业来参加演示会。节日活动的宣传既要注重本城市的宣传,也应考虑到企业的形象宣传。企业形象宣传,一是当地企业形象和当地的资源宣传;二是招商企业宣传。如果在做宣传的时候能够顾及到企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宣传企业的同时,城市的知名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企业十分关心自己的形象,希望不失时机地树立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巩固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如果在节日宣传上只顾宣传自己的城市,忽略了对企业的宣传,招商便会有困难。
4.形成长期的赞助与合作联盟2013年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电子词汇,它标志着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已不再是生产领域里以节约生产成本为目的的生产技术革新,而是流通领域里以节约交易成本为目的的信息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营销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实体独自的领域,那些有着相同目标市场,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组织(企业或政府),完全可以利用相互的网络和资源,共同策划与组织某一市场活动(如营销活动),从而在各自投入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效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1:04
目录
概述
文化内涵
传统节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