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逸夫
台湾大学历史系原教授
芮逸夫(1898-1994),江苏省溧阳人。人类学、民族学家。东南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耶鲁大学研修人类学。
个人经历
青年时期
1926年,就读东南大学外文系(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其後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受到当时民族主义科学研究的理论思潮影响,相信要救中国唯一的道路是从事科学的民族学研究,亲身下乡从事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工作。因此芮逸夫在大学时代即立定志向要终身从事民族学的实地研究工作,并多方搜集资料,研读有关著作。
1927年,东南大学解散,芮逸夫离校。
1929年秋,任清华大学图书馆之聘任编目之职。
壮年时期
1930年9月,接受中央研究院聘书,跟随凌纯声先生进行松花江下游赫哲族民族学调查研究,并就进在清华研究院先从赵元任先生学习语言学与记音,以及国际音标,以便整理资料。
1931年春,先生南下正式就中研院职。
1932年,与凌纯声先生、勇士衡先生赴湘西凤凰、乾城、永绥等三县调查苗族,其结果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十八,由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出版。
1933年,与凌纯声调查浙江南部丽水等县畲民
1934年,应外交部之邀约,参加滇缅公路南段界务之会勘工作,在云南与缅甸边境停留六个月,并同时探访少数民族,其所搜集的边疆民族之资料甚多,其结果亦写成多篇单篇论文发表。
1937年,随历史语言所迁至云南昆明,因而开始另一阶段工作。在这一段时间,芮逸夫继续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也开始实现他钻研民族学的初志:从事中国民族的综合研究,先後完成「中华国族解」,「西南民族的语言问题」,「中华民族的支派及其分布」,「西南民族与缅甸民族」,「西南少数民族虫兽偏旁命名考略」等论文。
1946年,史语所随政府还都南京,芮逸夫在这一时期主要从事我国亲属制度的探讨,这是以现代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概念,运用於我国古代亲属称谓制度之分析,并先後发表了「伯叔姨姑考」、「苗语释亲」、「释甥之称谓」、「中国亲族称谓的演变及其与家族组织之相关性」、「九族制与尔雅释亲」、「尔雅释亲补证」等论文。同时先生以边疆民族专家身份,被推选为行宪前的立法委员,於是面对边疆问题颇多论著,计发表「行宪与边民」、「中国边疆之语言文字及其传授方法」、「边疆建设与民族平等的边疆地方自治」、「行宪与边疆自治」等论文,刊行於边政公论等主要边疆刊物。
晚年时期
1950年,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播迁至台湾,任史语所第四组主任、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教授。
1959年,为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主任。 此期研究多与台湾土著民族有关者,这是因为来台初期与台湾民族学的同仁多所接触与合作,同时又因为负责考古人类学系系务多年,领导研究工作与安排学生进行实习之故。有关台湾土直著族之论亦多在此时期发表,包括瑞岩泰耶鲁族亲子联名制与儸倮麼些之父子联名制比观,瑞岩泰耶鲁亲属制初探,瑞岩泰耶鲁族头目与村长家族世系谱,台湾土著各族划一命名拟议,苗栗泰安乡锦水村泰雅人调查简报,民族平等的地方自治与山胞社会等论文。
1964年,卸去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系主任一职。全力从事中国民族,文化与社会的综合研究,很多全貌性与理论性的论文,都完成於此一时期,此外,若干早期的调查资料,亦於此时期陆续整理发表。其後,又主持二十三种正史及清史中各族史料汇编之工作,为边疆民族之研究提供一完整而基础性的资料。
1978年,五月十九日为先生八十大寿之庆,其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执教的三位学生:乔健、王崧兴、谢剑及李亦园先生等人发起编印一论文集以为先生祝寿。并共同署名邀约同学撰文,共同集为一册「中国的民族,社会与文化」。
人物评价
李亦园先生称颂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由此可见,芮先生的编纂该书实有一深远而严谨的理论架构作为主导,以数十年研究中国各民族的丰富经验和心得,企图融合人类学与史学於一炉,实为我国学术界开创了新的学术途径。”
著述目录
参考资料
芮逸夫.华夏经纬.
芮逸夫大事年表.赠书人纪念网站.
芮逸夫生平传略.赠书人纪念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5 18:49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