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断菊(学名:Sonchus asper (L.) Hill)是菊科、苦苣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倒圆锥状,褐色,垂直直伸。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茎直立,有纵纹或纵棱。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型;中下部茎叶长椭圆形、倒卵形、匙状或匙状椭圆形;上部茎叶披针形,不裂,基部扩大,圆耳状抱茎。全部叶及裂片与抱茎的圆耳边缘有尖齿刺,两面光滑无毛,质地薄。头状花序少数或较多在茎枝顶端排稠密的伞房花序。总苞宽钟状;总苞片3-4层,向内层渐长,覆瓦状排列,绿色或绿色;全部苞片顶端急尖,外面光滑无毛。舌状小花黄色。瘦果倒披针状,褐色。花果期5-10月。
形态特征
一年生
草本。根倒圆锥状,褐色,垂直直伸。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茎直立,高20-50厘米,有纵纹或纵棱,上部长或短总状或伞房状花序分枝,或花序分枝极短缩,全部茎枝光滑无毛或上部及花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
基生叶与
茎生叶同型,但较小;中下部茎叶长椭圆形、倒卵形、匙状或匙状椭圆形,包括渐狭的翼柄长7-13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渐狭成短或较长的翼柄,柄基耳状抱茎或基部无柄,耳状抱茎;上部茎叶披针形,不裂,基部扩大,圆耳状抱茎。或下部叶或全部茎叶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侧裂片4-5对椭圆形、三角形、宽镰刀形或半圆形。全部叶及裂片与抱茎的圆耳边缘有尖齿刺,两面光滑无毛,质地薄。
头状花序少数(5个)或较多(10个)在茎枝顶端排稠密的
伞房花序。
总苞宽钟状,长约1.5厘米,宽1厘米;总苞片3-4层,向内层渐长,覆瓦状排列,绿色或绿色,草质,外层长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3毫米,宽不足1毫米,中内层长椭圆状披针形至宽线形,长达1.5厘米,宽1.5-2毫米;全部苞片顶端急尖,外面光滑无毛。舌状小花黄色。
瘦果倒披针状,褐色,长3毫米,宽1.1毫米,压扁,两面各有3条细纵肋,肋间无横皱纹。冠毛白色,长达7毫米,柔软,彼此纠缠,基部连合成环。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缘、水边、路旁、荒地、田边、沟旁、房子边,海拔1550-3650米。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分布于亚洲西部、欧洲及非洲。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俄罗斯、奥地利、亚速尔群岛、巴利阿里群岛、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加那利群岛、乍得、圣诞岛、科西嘉、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吉布提、希腊、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德国、英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克里特岛、克里米亚、千岛群岛、黎巴嫩、叙利亚、利比亚、马德拉、摩洛哥、安地列斯、尼日利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挪威、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库页岛、撒丁岛、塞内加尔、索马里、西班牙、苏丹、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图瓦卢、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荷兰。
中国分布:新疆(布尔津、吉木乃、塔城、托里、奇台、乌鲁木齐、巩留、昭苏、哈密、库尔勒、策勒)、山东(烟台)、江苏(南京)、安徽(琅玡)、浙江(杭州)、江西(庐山)、湖北(汉口)、四川(天全)、云南、西藏(拉萨)。
生长习性
续断菊幼苗在6周时达到莲座期阶段,9周后开始开花。开花后大约一周产生成熟的瘦果。秋季发芽的续断菊以莲座状越冬。
在中国,花果期5-10月;在美国,北部花果期3-11月;南部全年开花结果;在中美洲,全年开花结果。
繁殖方法
续断菊为两性自交亲和花。花由昆虫授粉,包括蜜蜂和苍蝇,也有风授粉。种子是通过自交和异交产生。
续断菊通过种子传播。每棵植物可以产生20000至26000颗种子,这些种子主要通过风传播,但也通过水传播,或在被鸟类或小型哺乳动物摄入后传播。种子在通过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牲畜的消化系统后仍然存活。在北美,续断菊种子春秋季发芽,种子通常在种植后2-3周发芽。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止血;用于疮疡肿毒、小儿咳喘、肺痨咯血等。
物种危害
续断菊在早期演替阶段在受干扰的地点以及自然生境地生长,它有可能击败本地植物物种,抑制其他本地先锋物种的建立,从而改变自然演替过程。
续断菊为杂草。为害作物、草坪,影响景观。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