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塔村隶属于
太原市晋源区,位于太原市西南。东距晋源区政府约1公里。 西南距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晋祠约1.5公里。
地理环境
花塔村位于太原城区西南,太原中心城区范围内。
全村共416户,1902人。(2017年统计)
周边与南城角,晋源新城,小站,小站营,北大寺,赤桥,西镇,风峪新村,杨家村,晋源等毗邻。
全村土地面积约2000亩,其中道路建筑面积约400亩。
花塔村道路建筑规划合理。东西较南北略长,成长方形。村中心区域为花塔关帝庙及戏台。
历史沿革
花塔村名由来:以寺而名,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村中建寺及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称华严塔。花、华古均作华。寺以塔名,而村以寺名。
和晋源区的其他村庄一样,花塔村也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古村,从村中建华严塔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除现村所占地外,村南还有硬地旧村。
交通
花塔村内道路整齐,为棋盘状。南北,东西均为三条主路。村内道路经过整修,均已水泥硬化。
村周边交通十分便利。村西有城市快速路晋祠路(西中环南延),村东有新晋祠路,再往东有城市快速路滨河西路。村南有贞观街(龙山大街),村北有正在建设的古城南街,即将扩修的乾阳街(古城大街)穿村中而过。
距离最近的高速入口晋祠高速口约一公里。五公里范围内还有罗城高速口,以及古城营高速口。
距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直线距离约15公里,距太原南站直线距离约15公里,距太原站直线距离约20公里。
村东有正在建设的太原环城铁路枢纽,建成后将运行轻轨列车。太原地铁六号线已在规划当中,也将在花塔村东南建地铁站。
太原公交,79,301,308,310,317,318,329,856,848等均可直达花塔村。
社会事业
花塔村有花塔幼儿园,花塔中心小学,花塔老年大学,花塔活动中心,花塔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天主教堂等文教机构。
每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过年过节有舞龙舞狮,敲锣打鼓,闹红火。农历七月十八,是花塔一年一次赶庙会。商贩沿街摆摊成了长龙,人群熙熙攘攘。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赶来购物,聚会。村中也会请来戏班唱戏三五天,夜晚还有歌舞表演。
花塔原有的煤矿石膏厂等为了大环境的整治早已关停。如今村内主要从事水泥预制品,货运,仓储,养殖业,种植业,个体经营等。
花塔处于太原中心城区内,为城中村。随着太原城市建设的南移,花塔城中村改造也将提上日程。
花塔村设立奖学金奖励本村大学生。
花塔村是晋源区“百村景区化”工程的示范村。
文物景点
花塔村位于晋阳古城西南角,是一座千年历史古村。
华塔寺
华塔寺,也称花塔寺,原名延庆寺,又称古十方从林寺,别号古十方院,是晋阳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也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花”,“华”古时均作“华”。1988年8月被南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
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塔寺位于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西北约300米。根据石碑及清朝道光六年(1826)《太原县志》载,华塔寺初建于唐贞观八年(634),由僧人法宝修建,宋代重修,明洪武年(1368——1398)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维修。华塔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上院东西厢房各有6间,下院东西厢房各有7间。华塔寺东西长25.4米,南北长42.4米,占地面积1076.96平方米。现存正殿(古佛殿)为明代建筑,石砌台基,长14.4米,宽7.1米,高0.3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无廊式构架,柱头科三踩单昂,平身科每间二攒,装修改制。殿内正面中间释迦像为明正德二年(1507)铁铸像,其余左右两尊为当代汉白玉佛像。
寺中现存唐代天祐十二年(915)经幢1座,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造铁质香炉1尊;寺内存清代重修碑、布施碑4通。
西侧下院建7间厢房,名念佛堂,正中像为西方三圣,左右配以观音、普贤、地藏王、文殊。南北两侧为十大阎君像。十大阎君像为铁铸像,铸照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按阎君所配戴头饰和所着服饰推测,疑为宋代铁铸。十大阎君全部为坐像,通高1.6-1.7米,手捧玉圭,神态威仪,形态逼真、写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和文化价值。
东侧下院建7间厢房为五观堂,内设晋阳国学院,是习书写作之所。
花塔这个村庄是典型的由塔而生寺,因寺而生村名。据《重修花塔寺碑记》载:“……或此寺原有塔取释迦佛拈花微笑之意因名,花塔寺以塔而待名,而村即以寺而等名兴……”。历史上,在隋朝开皇年间,这里曾兴建了华塔,又称华严塔,全称为“无垢净光佛舍利塔”,其意为“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可惜这座塔没有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唐朝贞观八年(634),在塔的周边又兴建了华塔寺,这个村庄现名为花塔村,能不说是一脉相承吗?
汇编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纂修于明朝永乐元年至六年(1403-1408),全书成书时共有22877卷,外加凡例、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可惜的是,因为明朝灭亡、外族入侵等方面的原因,仅保存下来797卷。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保存下来的残本中,完整地保存着《太原府志》,上面明确记载着:“华塔寺,在县西安仁乡。旧经云:唐初有无垢净光佛舍利塔,高一百二十尺,天宝中修为百尺,今废。”
汇编于明万历年间的《太原府志》上面有这样的记载:“华塔寺,县西三里安仁乡。唐贞观年建。”
汇编于清乾隆年间的《太原府志》上记载:“华塔寺……唐贞观八年僧法宝建,内有无垢净光佛舍利塔。天宝间修,宋咸平二年重修,元至正间塔毁。明洪武间重建,并明仙、定慧、明秀、流福四寺入焉。”这四座寺院还散布在周围的村庄里,这段记载有力地说明,历史上华塔寺其名之胜,其规模之大,其地位之高。
民间故老相传,华塔寺原是黑松林旁的一座大寺庙群,还有和尚墓塔群,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寺院南至花塔村北,北至杨家村西,西至旧晋祠公路,东至今晋源街办西门外官厅旧址。这应该是它鼎盛时候的规模。
宋太宗平晋阳,华塔寺遭火焚。宋贞宗嘉定六年十二月,蒙古兵攻太原,大肆掳掠,生灵涂炭,寺观焚毁。元代元遗山传诗曰:“宋决水灌晋阳于大厦门,火焚仙佛百余所。”
解放战争中,钟鼓、门楼毁于战火。1954年,在修建水渠时,在花塔村出土了部分精美的佛教石刻像,有力地证明了华塔寺以前曾经有过的辉煌。
20世纪50年代,华塔寺曾为花塔村翻沙厂所占,在拆除山门、钟鼓楼、厢房、配殿时,将山门内的一座雕工精细、高约2米的石佛送至
山西省博物馆保存。
1994年,花塔村的群众、干部募集资金修葺华塔寺,时由妙心禅师负责,仅用2年时间建起偏殿、东西厢房及山门,立一通《整修华塔寺碑记》。1999年,山西省佛教协会改派比丘尼悲善法师负责华塔寺事务,陆续修建了前院东西厢房、锅炉房、斋堂等高施;数次举行盛大佛事活动,曾邀请国家著名学名游本昌至寺院表演助兴;2002年12月以来,发展慈善事业,收养弃孤数十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17年3月初始,一伟法师来到华塔寺,发心将古刹修复成大唐风格的庄严道场,为佛教传承倾其心力。如今华塔寺前后院的正殿、偏殿、厢房、僧舍、客堂、斋堂等错落有致、彩绘一新。
未来的布局,将按三层院落进行整体设计,可以想像宝像庄严的华塔寺,必将重现盛唐风采。
花塔关帝庙
花塔关帝庙位于花塔村中心, 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17米,南北42.5米,占地面积722.5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大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厢房、耳房,其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创建年代不详。2011年12月,
太原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山门两侧碑廊的墙体上刻有红色的两个大字:“忠”和“精”。它们向世人昭示着关公文化的精髓,分立这两个大字两侧,位于关帝庙东西两角处的就是钟楼和鼓楼了。
关帝庙原为二进院落,位于山门与大殿之间的二进院落门楼被拆除,但原来东西两侧厢房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一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二进院东、西厢房各五间,平板枋施沥粉贴金彩绘,均为单檐硬山顶。
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大殿石砌台基,长14.5米,宽8.15米,高0.2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三踩单昂,平身科每间两攒,柱头科斗拱为主要受力构件,承担梁头所受的屋檐主要重量,而平身科斗拱则是起到辅助支撑作用,不是主要的结构受力构件。梁檩斗拱均施彩绘,装修改制。
关帝庙内的墙壁上绘有完整的以关公生平经典故事为内容的清代壁画。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等。壁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每一组画面都有故事标题。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此画法细腻的类似于连环画式的晚清壁画在我国的寺观壁画中实属少见。
这里曾为晋阳古城教军场,当年李渊就是从这里誓师起兵进而夺取天下的。如今岿然不动、安静地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花塔村村民,见证着他们的发展与变迁。
古槐
两棵古槐位于花塔村关帝庙山门前的东西两侧,它们间隔约10米。东侧古槐主身高约6米,胸围4.4米,一树三杈,总高约20余米。西侧古槐主身高约6米,胸围3.5米,一树二杈,总高略低于东侧古槐。古槐树身挺拔、枝干健壮、枝繁叶茂,它们紧紧相依,恰似兄弟,分列庙前,仿佛在庙前结义为盟,因此当地百姓又称其为兄弟槐,这两棵树也被称为村里的守护神树。每到盛夏时节,它们的枝丫伸出,绿叶繁茂,犹如伞盖,是后人消暑乘凉的好去处。兄弟槐也成了太原市保护的古树名木。
传说,两棵大槐树千年成妖,祸害村里,于是有位义士用火柱(炉锥)刺穿了大槐树树干,镇压着作乱的槐树,两棵树上还可以看到清晰的火柱头。
稻田公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环境、水源、土地等原因濒临绝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近年来,晋源区委区政府依托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以恢复水生态环境为抓手,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示范、规模化生产、品牌化打造”的思路,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特色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鼓励农民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重现“荷花世界稻花香”的美景。
从2018年开始,在晋源区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下,花塔村开始保护性复种晋祠大米。整合300亩基本农田,种植特色大米、打造稻田公园,完成了我市首个水田改造建设项目。实现区域生态化、农田景观化、景观产品化、产品体验化,创建农旅融合新典范。在花塔村稻田观光园区,除栽种晋祠大米,还栽种莲花,开辟鱼塘,养了鸭等,重现稻花飘香、莲叶摇曳的水乡风光。
晋祠大米的产业发展驶入现代化、园区化、标准化、特色化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外,依托“儿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开展春夏插秧、暑期游学、金秋共享丰收喜庆等亲子体验、家庭休闲游活动,开创了“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方式,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使得乡村田园更有魅力,晋祠稻田文化更受市民欢迎。
贯穿全年的围绕晋祠大米保护恢复和品牌重塑的各项活动还将依时而办。涵盖晋祠大米生、长、收、藏的晋之韵——插秧文化节;晋之行——中小学生农耕文化研学营;晋之情——摸鱼节采莲子;晋之源——金色收获季研讨会和晋之乐——晋祠大米品鉴会及花式稻草人创意大赛,将成就晋祠大米从产品到商品、从精品到礼品的生长蜕变。
科技示范园
花塔村园艺科技示范园,位于晋祠镇北1.5公里处,占地约100亩。示范园分为绿化苗圃区、优良果品区。
绿化苗木主要有
大叶女贞、条桧、塔桧、国槐、百日红、侧柏等20余个品种;优良果品区以枣树为主,间作各类果树、葡萄等。
新特品种(技术):2008年,示范园共引进紫叶李、
紫叶矮樱、雪松、桐苗、白玉兰、金丝垂柳、
金叶大花六道木、三倍体毛白杨等
绿化苗木新品种10余个,采用扦插、节水灌溉、苗木养护、防寒等管理技术,使各类苗木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示范目标:花塔园艺科技示范园采取高基点起步、高水平规划、高速度推进、超常规跨越式的建园措施,努力创办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集科技示范推广、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绿色餐饮、名特新优果品观赏、品尝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园艺科技示范园,力争成为晋祠镇建设生态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还有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花塔张家宅院,花塔赵家宅院。
花塔名人
花塔张郎
太原市晋祠难老泉三七分流处,有一小石塔,称“中流砥柱”,又称张郎塔、分水塔,石塔高不过两米,下为莲花基座,中为多棱石柱,上为檐刹。是为纪念争得七眼分水的张郎而建。塔刹被来往游人摸得十分光滑。
“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张郎塔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
几百年前,这里晋祠南北两地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说要“调解”纠纷,就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这时候,从北渠花塔村的人群里,走出了一个青年,他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当场死去了!
青年姓张,是晋祠北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北渠群众为纪念他,把他尸骨埋在“中流砥柱”下面。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北水流进智泊渠,灌溉大片农田。
直到四九年以前,晋祠的水利一直由花塔姓张的管理着。
太谷曹家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以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洸村,兼以耕作。到第14代“三”字辈中有个叫曹三喜的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有37000人,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后又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引进日本的钢铁,高丽的人参,俄罗斯的
金属制品。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惜于光绪甲午、庚子年以后由于战争、商业竞争、子孙的骄奢淫逸导致了失败,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辉煌历程。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洸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为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这座宅院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宅院座北朝南,分南北二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房,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7间。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林比,信步廊庑迂回,举目檐牙高喙,好一座庞大气派的豪门宅院!楼顶还建有三个亭式重楼,飞阁凌空,是曹家护院家丁巡逻之地,也是主人举杯邀月之所。建筑造形酷似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头像。当清晨雾气霭霭之时,或黄昏暮色茫茫之际,站在远处观赏,三座顶楼和整个建筑一起,酷似三头庞大的“牛”、“羊”、“猪”形。这种追新逐奇的建造意识,给宅院平添了几分辉煌和神秘。
特产
晋祠大米
作为黄土高原明珠的晋祠,有着丰富的水源。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上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
晋祠大米之所以有优良的品性,完全得益于其自然生长环境。晋祠大米生长过程由晋水灌溉,而晋水由地下岩溶排泄而出,已有二百万年的历史,并保持着恒温17度的特性,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晋祠大米的生长地表土有深厚的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晋祠大米性微寒,呈弱碱性,也符合人体体液呈碱性的需要;此外,晋祠位于东经112°30′、北纬37°42′,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充足的日照、适宜的季风,都为水稻的开花、授粉、抽穗,提供了生长条件。
晋祠稻米的口碑传承。充足的日照、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得天独厚的水土优势,使得晋祠大米味道香甜、口感有韧性,晋祠大米成为北方“米王”。在计划经济时代,每逢春节,太原市民凭票按人头每人可以在粮店买到2斤的晋祠大米,一年才能吃到一次足以证明晋祠大米的优良品质与良好的口碑。
晋祠稻米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稻花飘香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晋水流域农业生态的主要意象。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题晋祠》诗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之句。在经历了火烧水淹之后,晋水流域的稻作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对此,欧阳修有诗云:“并人昔游晋水上,清澈照耀涵朱颜。晋水今人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金元时期,元好问在《惠远庙新建外门记》一文中描述:“山之麓出两大泉,喷薄湍驶,流不数步,遂可载舟揖。汇为巨陂,派为通渠,稻塍莲荡,延交百余里,望之令人渺焉有吴儿洲诸。”明代张颐的《晋溪流水》云:“唐叔祠前溪水碧,泉涌颓波挟崖石。一泓清流泻寒声,千载居民仰灵泽,小小渠平古殿凉,西风十里稻花香。”李骓桢《晋水》中也有“田家春赛罢,万亩乐花香”的诗句。清代王尔详在 《难老泉和韵》中赞美晋水流域“波光如镜天如底,绉谷溶溶细鳞起。香秔分绿用无休,泽国流芳谁复似”。清昊雯《晋祠》中更用“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晋水流域稻田相连,稻花飘香“的农业生态景观。
晋祠稻米还因晋祠而闻名。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始建于北魏386年,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文物精品之多,实属罕见。晋祠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晋祠大米中尤以“三营米”和“河沫地米”最为著名。“河沫地米”是指花塔村用上游纸房、赤桥两村泡制草纸的余水浇灌所产的大米。河沫米具有柔、糯、轻、软的品质,用其制成的元宵煮在锅里能露出八分。花塔硬底的元宵是老太原有名的地方特产,位于太原钟楼街的“恒义诚”甜食店,太原名吃“老鼠窟元宵”和县城“两合公”,“裕美公”等字号专门订购花塔的大米。据说,“老鼠窟”为了能定到花塔的河沫地米,总是春交费,秋取粮。
花塔周边
花塔周边文物古迹,旅游景点众多。较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龙山,太山,蒙山大佛,晋阳古城遗址,晋阳湖,明清太原县城(太原古县城),店头古堡等。
周边医院有晋祠镇人民医院,晋源区人民医院,
太原市人民医院新院,
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等。
周边银行有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中国信用合作社,晋商银行,晋城银行,民生银行小区银行,交通银行自助银行,建设银行自助银行等。
周边娱乐有晋祠公园,晋源区体育公园,晋祠龙山滑雪场,汾河公园,华侨城缤纷水岸游乐场(建设中),太原植物园(建设中),康庄生态园,爱晚城郊森林公园(规划),晋祠影视产业园(规划),王府井奥特莱斯(规划),
山西体育中心,各种农家乐,马场,采摘等。
周边住宿有五星级国宾馆晋祠宾馆,华北最大生态园康庄生态园等。
快递公司顺丰,邮政,中通,圆通,申通,汇通,韵达,天天等均可送达村内并设有菜鸟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