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Citibank),是花旗集团全资子公司,主营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电子商务、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消费金融、信用卡、抵押贷款、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等业务,成立于1812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主席为芭芭拉·德索尔(Barbara Desoer)。
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1791年,花旗银行的前身美国第一银行纽约分行成立。
1812年,塞缪尔·奥斯古德将美国第一银行纽约分行重组为“纽约城市银行”;6月16日,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纽约州政府特许设立,许可资本(authorized capital)200万美元,给付资本(paidin capital)80万美元;9月14日,城市银行在纽约市正式开业,为纽约商人服务。
1814年2月,全部750个客户中的12个即12位董事,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四分之一。
1837年,一场金融危机使银行濒临破产边缘,当时的全美第一富豪、曼哈顿的房地产投资商阿斯通救助了银行,并派其代表摩西·泰勒出任董事。
1856年,泰勒将银行由纽约州银行转变成美国的国民银行,正式名称改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国国家银行体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并更名为“纽约国家城市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69年,泰勒的女婿佩恩开始担任董事。
1891年,董事会选择了41岁的詹姆斯·斯蒂尔曼担任总裁,直到此时管理结构还是很简单:十几个各有自己生意的商人构成的董事会,专职高管只有一位总裁和出纳。
1893年,金融危机使银行以2970万美元资产成为纽约市最大的银行。
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1897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设立外国业务部,并开始外币交易业务。
1902年,业务拓展到亚洲、欧洲、印度,并在上海、马尼拉等地设立办事处;5月,在上海开设办事处,主要为中美贸易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这是其在亚洲地区的第一个办事处。
1904年,开创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业务,银行总部移至华尔街55号,并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09年,首次设立了董事会主席职位,斯蒂尔曼从总裁位置退下,转任董事会主席,弗兰克·范德利普当选总裁。
1913年,成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首要参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分行,成为首家在外国设立分行的美国国家银行。
1915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立办事处,成为美国有最大海外机构网的国际银行。
1918年,收购一家美国的海外银行“国际银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同年,斯蒂尔曼的儿子詹姆斯·A·斯蒂尔曼被推选为花旗银行第二任董事会主席。
1919年,成为美国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6月,因未能获得银行控制性股份,范德利普辞职,詹姆斯·A·斯蒂尔曼继任总裁。
1920年,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外资银行之一。
1921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采用复利法给储蓄账户(savings account)计息;同年,查尔斯·米切尔当选总裁,史文森担任董事会主席,但是明确了米切尔是银行的“行政一把手”,董事会主席只是董事会的召集人。
1923年,推出了名为“管理人员基金”的奖金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银行利润进行如下三个部分的分配:先按银行股东权益8%的比例提取银行超额储备,再按每股16%的比例对股东进行红利分配,最后按剩余利润20%的比例提取管理人员奖励基金,分配给副总裁及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银行中,首家给存款人提供无质押个人贷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并购“农民贷款信托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并将之更名为“城市银行农民信托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米切尔从总裁位置退下后转任董事会主席。
1936年,在纽约市的银行中,首家开办不需要最低余额的支票账户(checking account)业务。
1939年,在美国以外共有分布于23个国家的100间办事机构,成为最大的国际性银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战争贷款及胜利贷款活动中,售出了56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为“纽约第一国家城市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发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国家城市海外投资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为海外分支及从属机构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于公园大道399号的新总部大楼建成。
1962年,在银行150周年庆之际,更名为“第一国家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业务扩张
1964年,进军租赁业务。
1965年,进军信用卡业务。
1966年,在伦敦市场开办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来,伦敦市场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8年,建立了银行控股公司“第一国民城市公司”,除拥有当时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花旗银行外,还从事商业银行以外的业务活动。
1969年,“囊阔所有卡”改制成为“主人签账”(Master Charge,后更名为万事达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国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国际业务。
1976年,第一国民城市银行更名花旗银行。
1977年,花旗银行开建花旗卡银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与自动柜员机(ATM)进行服务,24小时的自动柜员机不再仅是供紧急提现之用,而成为正常业务的一部分。
1979年,花旗银行成为全球的首要外币交易代理。
1981年,花旗银行收购“大来信用证”(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间,花旗银行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依利诺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收购储蓄(Savings)与贷款业务,使花旗集团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
1983年,花旗银行在深圳特区设立代表处。
1984年,花旗银行伦敦分行成为钱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创始成员机构之一,钱伯斯清算公司是仅次于美国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实时大体结算系统(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花旗银行在纽约开办“直接连入”(Direct Access®)服务,通过个人电脑跟花旗银行连结。
1986年,花旗银行在纽约与香港首次使用触屏式自动柜员机(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10月29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989年,花旗银行成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发行人,在纽约长岛市科特广场(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楼建成。
1991年,花旗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成为在沪的美资银行;第三季度花旗银行出现8.85亿美元亏损,致使花旗银行股东自开始季度分红以来,第一次没有得到每股25美分的季度分红。
1992年,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90多个国家。
1993年,花旗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签帐卡的发行人与服务提供人,将1980年代收购的各家存款银行合并,并以“花旗银行联邦储蓄银行”(Citibank,FSB)之名统一运作,并成为将其中国区总部从中国香港迁至内地的国际性银行。
1994年,开设俄国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
1995年,花旗银行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具备全面业务的分行,并在越南与南非开设分行。
1996年,花旗银行拥有亚洲最多的信用卡,中国台湾是美国以外第一个信用卡数量超过100万张的地区。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与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双方的所有属下合并成为花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银行继续保持为花旗集团旗下的强势品牌,公司以6980亿美元的总资产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被称为“全球金融超级市场”,花旗公司董事会主席约翰·里德和旅行者集团董事会主席桑迪·威尔作为联合董事会主席与联合CEO共同领导新公司。
快速发展
1999年11月29日,花旗银行的在日分行开始实施网上汇款业务,该项业务通过网上银行服务“CitiDirect”实现。
2000年7月,美国在线公司和花旗集团宣布结成了为期数年的战略伙伴联盟,花旗集团将成为美国在线公司旗下各互联网公司获取金融服务的首选银行,包括花旗银行的转帐、抵押、贷款、办理信用卡、获取回扣、投资和旅行保险等。
2001年5月17日,花旗银行宣布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墨西哥国民银行。
2002年3月,花旗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尔剪开了上海浦西支行的开业彩带,并亲自给第一位也是当天惟一一位在花旗银行开办外币业务的中国客户开户,以此为标志揭开了首家外资独资银行在中国内地经营个人外汇业务的序幕;7月12日,花旗银行证实,此前花旗银行对外宣布的中国公民存取外币的收费标准已经发生改变,改为存款免收手续费,取款只收取0.25%的手续费;12月,花旗银行向中国专利局申请的19项专利进入实审阶段,相关举动引起了央行和中资银行的高度关注;12月31日,浦发银行与花旗集团、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花旗国际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一系列有关战略合作、信用卡合作等协议。
2003年1月,花旗银行已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中国提供网上银行服务,成为首家向公司和个人同时提供全面网上银行服务的外资银行;3月,花旗银行被授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许可;4月,中国银行与花旗银行和中国联想签订了不良贷款处置协议;8月18日,花旗银行警告用户,不要被一封虚假的电子邮件欺骗,诈骗者的邮件威胁说,如果用户不提供其社保号码,那么他们的账户将被关闭;9月19日,浦东发展银行宣布,花旗银行参股该行的方案已经获得了国务院国资委的批准,这是外资第一次成功参股中国银行类上市公司;12月,花旗银行天津分行开业,即日起正式对外营业,天津及周边地区的企业提供全面的外汇银行业务。
2004年1月20日,CBS.MW纽约讯,花旗银行财务长托德-汤普森(Todd Thompson)重申了该银行执行长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早先的说法,称花旗银行将继续寻求国际收购,特别是在欧洲范围内,同时表示,花旗银行将继续把重点放在美国的零售运营上,在消费者金融及零售银行业务领域进行可能的收购;2月,花旗斥资27亿美元收购韩国韩美银行(KorAm),同意从一家投资集团中购买37%的韩美银行股份,从而在成为韩国零售银行市场重要力量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3月26日,花旗银行北京分行正式在京开办个人银行业务,主要针对中高收入商务人士,为其提供外汇存款、基本外汇服务以及外汇投资产品业务;5月,花旗银行和国泰航空公司(Cathay Pacific)联手推出的“花旗国泰白金威士(VISA)”航空信用卡,是新加坡首张航空白金威士卡,是比普通卡多三倍累积亚洲万里通里数(Aisa Miles)的白金卡;9月29日,花旗银行东京丸之内支行以及名古屋、大阪和福冈分理处因违法从事多项金融业务,被日本金融厅勒令从这一天起全部关闭。
2005年7月1日,花旗银行香港分行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同年,上海的花旗集团大厦成为花旗中国大陆地区总部,并在大厦内开设了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旗舰分行。
2006年8月,花旗银行宣布,该行的QDII业务申请已获得银监会的批复,是自6月30日批准首批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资格之后,第七家获得QDII资格的银行,也是继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后的第三家获得该资格的外资银行。
2007年4月,花旗银行成为首批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的国际银行之一;4月1日,花旗银行中国内地分行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4月9日,花旗银行宣布合并中国台湾的华侨银行,并以花旗银行为存续银行,华侨银行为消灭银行;11月27日,阿布扎比投资局以75亿美元入股花旗集团4.9%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2008年9月29日,收购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Wachovia)的业务,花旗银行将会吸纳美联银行的3120亿美元贷款,但只会承担不超过420亿美元的亏损,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银行;10月3日,富国银行0.1991普通股换取1股美联银行普通股,折算以每股7美元收购美联,涉资117亿美元,收购方案告吹。
2009年12月10日,花旗银行进驻山城,设立了重庆市第8家外资银行重庆分行。
2010年,花旗中国在全球主要市场积极布局“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派驻资深中国客户经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业务提供服务。
2011年6月16日,花旗银行长沙分行正式开业,成为在湖南设立分行的第二家外资银行,也是花旗银行落户中部地区第一家全方位、全功能的省级分行。
2013年9月30日报道,花旗集团中国子公司已获准在新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分行,由此成为首批进驻该自贸区的外资银行;同年,获得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在中国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使花旗成为外资行首批获得该项业务许可的银行之一。
2014年3月,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自贸区支行正式开业,借助上海自贸区各项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开展了多项财资和现金管理业务创新。
2015年10月,花旗银行成功接入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成为第一批获得直接参与资格的外资行之一。
2016年,花旗(中国)与支付宝和微信等达成战略合作,并推出多项创新的财富管理工具,全面升级“花旗掌上银行”等在线银行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数字化体验。
2017年2月,花旗中国获得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代理人业务资格,花旗成为首家也是唯一获得该资格的美资银行;3月,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花旗银行在向全球保险集团招标卖保险,亚太保险市场都是其发展的目标;4月21日,花旗银行亚太区企业与投资银行部主管马克·斯劳特尔在兰州表示,将全力助力甘肃,保证执行甘肃公航旅集团在境外发行5亿欧元的债;6月,花旗(中国)与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基金专户,成为首家在中国境内发行“国内+海外”混合型专户产品的外资银行;11月,兴业银行与花旗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阿联酋国民银行合作,通过上海自贸区核算单元,完成该行首笔主权国家国际银团贷款投放,总金额共1400万美元,借款人为巴基斯坦财政部,贷款资金将全额用于支持巴基斯坦财政支出及国际支出,助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2018年3月26日,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会见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Francisco Aristeguieta一行,并共同见证双方签署《授信框架协议》;4月19日,中国银行副行长任德奇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会见花旗全球企业银行部总裁兼首席信贷官迈克尔•罗伯茨先生,并签署两行《“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月,花旗银行副主席、首席客户官艾伦麦克唐纳(Alan MacDonald)参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9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美国爱依斯全球电力公司和花旗银行签署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花旗银行成为中国首家推出对话声纹验证服务的银行,当客户通过花旗银行 24 小时服务热线与客户服务专员对话时,系统会在15秒内自动辨识客户身份;3月,中国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在杭州联合举办“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首期业务研讨培训班;7月16日,花旗银行与Agoda推出全新API(应用程式介面)合作项目,让该行信用卡客户可透过指定连结使用Citi Shop with Points凭分消费计划,在结帐前选择以Citi积分支付部分房费,其余房费以签帐支付;12月,Lazada 和花旗银行宣布在新加坡推出Citi Lazada信用卡。
2020年3月15日,花旗银行等八大银行宣布在2020年6月30日之前暂停股票回购;8月,
美国财政部宣布制裁11名中国内地及香港官员后,美国花旗银行加大对香港客户的审查力度,以避免违反美国的制裁;9月,花旗银行宣布将裁员2000人;9月1日,花旗银行宣布担任小鹏汽车美国存托凭证(ADR)的存托银行;10月7日消息,美国监管机构称,花旗集团C.N同意支付4亿美元罚款并制定一套全面整治计划,以矫正监管机构发现的“几项存在已久的缺陷”和业务失误,花旗在声明稿中表示,对于未达到监管预期感到失望,已在进行“重大整治计划”;11月,花旗银行宣布担任陆金所(Lufax Holding Ltd)美国存托凭证(ADR)的存托银行。
业务缩减
2021年4月15日,花旗银行在发布季度报告中表示,计划退出在包括中国、印度等13个市场的零售银行业务,
并表示将专注于这些地区的财富管理业务,即继续在这些市场向其机构客户部门的客户提供包括
私人银行、现金管理以及投资银行等业务;8月,花旗银行宣布已协议将其澳洲消费者业务出售给澳大利亚市值第四大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交易价格将近1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57亿);12月23日消息,花旗集团将把其菲律宾零售银行业务出售给一家本地银行,资产价值接近18亿美元,这是花旗退出亚洲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步骤之一。
2022年1月14日,花旗银行与新加坡大华银行达成出售其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个人银行业务的协议,交易价格接近36亿美元;6月23日,路透社援引一份内部备忘录称,花旗集团为其亚洲业务组建新的区域领导层结构,蒂姆·蒙格(Tim Monger)被任命为北亚和东亚业务“集群”的负责人,总部设在香港,阿莫尔·古普特(Amol Gupte)将领导南亚和东盟地区,两人都将向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彼得·贝贝(Peter Babej)汇报;8月1日,完成向菲律宾联合银行出售菲律宾消费金融业务的交易,预计将带来约7亿美元的资本收益;8月25日,美国花旗银行发表声明称,将从本季度开始逐步退出在
俄罗斯的
个人银行业务和
商业银行业务,将裁减在俄罗斯的15家分行,约2300个工作岗位,该次全面退出,花旗银行的成本约为1.7亿美元;8月21日,花旗银行发布消息称,从8月22日起临时停止其在俄罗斯境内营业网点的美元和欧元兑换服务;9月4日,花旗集团俄罗斯子公司发布声明称,该公司在俄罗斯的所有自动提款机(ATM)在2023年底停止运作,客户可以使用手机银行服务从事大部分交易,这是花旗结束俄罗斯零售业务的最后一步;9月22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花旗集团正计划关闭其英国零售银行业务,以专注于最富有的客户,花旗银行全面调整其国际业务结构;12月15日,花旗宣布,将逐步关闭中国大陆的
个人银行业务,将继续坚定在中国发展企业与机构客户业务。
2023年7月中旬,花旗银行公布2023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花旗银行营收略高于预期,但同比下降1%,达到194亿美元,净利润则同比下降35.89%,达到29.15亿美元;8月21日,花旗银行发布消息称,从8月22日起临时停止其在俄罗斯境内营业网点的美元和欧元兑换服务;9月13日,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Jane Fraser表示,将对花旗银行进行重组,以扭转多年以来的股价低迷状态;11月7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通过官微发布声明称,花旗在全球范围对个人银行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包括将逐步关闭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该调整并不涉及企业与机构客户业务,花旗将继续坚定发展中国内地的企业与机构客户业务。
2024年1月12日,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花旗银行集团称,它预计将裁员至少2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0%,与此同时,发布了14年来表现最差的季度财务业绩;1月23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布《有关花旗在中国内地个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要通知》显示,自2024年5月6日起,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将停止交易功能,届时将无法继续用于消费支付等交易用途;1月31日,花旗集团正式宣布任命陆烜为花旗中国总裁,同时,陆烜还被任命担任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及董事;2月29日,花旗银行发布报告指出,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宣布全面撤销楼市调控措施,超出市场预期,花旗维持对地产商的“减持”评级,并倾向于推荐不依赖物业销售且计划资本支出较低的低负债业主,如领展和九龙仓置业;4月,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并关停个人电子银行渠道服务;5月16日,花旗银行信用卡发布公告,自2024年7月3日21时起,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将终止提供还款服务,并会向用户提供账户信息截至2024年7月5日的最后一期花旗银行信用卡对账单;11月,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陆烜因个人原因已辞职并即将离任,花旗中国表示,已经开始遴选其继任者;11月13日,花旗与上海银行联合宣布将通过上海银行的TourCard(“旅行通卡”)为来华旅行、商务的境外人士提供便捷易用、经济且更加无缝的人民币支付服务。
2025年1月,花旗进一步裁员,致力于实现削减开支的目标;同月,花旗私人银行全球主管Ida Liu及亚太区投资主管Roger Bacon宣布离开花旗。美东时间4月4日,美股三大指数大幅收跌,花旗跌8.11%。
企业治理
集团董事会
主要执行管理成员
主要部门
组织架构
分支机构分布
截至2025年3月4日,分支机构涵盖以下国家或地区:
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喀麦隆、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捷克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芬兰、法国、加蓬、德国、加纳、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科特迪瓦、牙买加、日本、泽西岛海峡群岛、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科威特、卢森堡、卢森堡、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摩纳哥、摩洛哥、荷兰、新西兰、尼日利亚、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新加坡、斯洛伐克、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瑞士、中国台湾、坦桑尼亚、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乌拉圭、越南、赞比亚。
主营业务
业务范围
花旗银行是花旗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电子商务、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消费金融、信用卡、抵押贷款、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等。
主要业务
经营状况
2020年,花旗银行营收达到743亿美元,几乎与2019年持平,但利润仅有100亿美元,同比下降43.3%,零售业务收入约40亿美元,约占其整体营收(740亿美元)的5.4%,但零售业务支出超过30亿美元,占花旗银行总支出(430亿美元)的约7%。
2022年1月,花旗银行公布 2021财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花旗银行实现营收170.17亿美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略有提升,高于市场预期的168亿美元;但当季实现31.73亿美元净利润,较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26%。
2023年7月,花旗公布2023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营收194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29.15亿美元,同比下降35.89%。
2024年1月,花旗银行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业绩,财报显示,花旗银行第四财季由盈转亏,CEO直言当季业绩“看起来很糟糕”“极其令人失望”,该行营收同比下滑3%至174.4亿美元,逊于分析师预期的187.4亿美元。
2025年1月15日,花旗集团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为196亿美元,同比增加12%;净利润为29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8亿美元。2024年全年,花旗集团营收为811亿美元,同比增加3%;净利润为127亿美元,同比增加37%。
社会责任
环境责任
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到2030年在可持续金融领域提供1万亿美元的承诺,为气候解决方案提供资金,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
采取措施减少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支持客户向低碳经济过渡,目标是到2050年净零排放。
社会公益
全球社区日是花旗的年度志愿者活动,旨在回馈生活和工作的社区。花旗的同事、校友、家人和朋友通过志愿服务走到世界各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和才能帮助社区。2023年,作为花旗全球社区日活动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了超过70,000次志愿者活动。
花旗一直参与美国银行业最大的志愿者活动Teach Children to Save(TCTS),TCTS是美国的一项全国性金融知识计划,旨在教导K-8年级的儿童为未来储蓄和养成健康的理财习惯的重要性。基于对金融可及性和包容性的承诺,花旗还参与了Get Smart About Credit(GSAC)。这项美国金融教育计划旨在提高高中青年和年轻人对个人理财和银行职业的认识。通过“Safe Banking for Seniors”,花旗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金融教育,帮助他们发现和防止金融剥削。这些举措旨在让美国各地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帮助提供有意义的金融教育,包括金融知识、小企业、购房者教育和劳动力发展领域。
花旗基金会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进步并改善低收入社区人民的生活。投资于提高金融包容性的努力,促进青年就业机会,并重新构想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的社区的方法。花旗基金会的“超越慈善”方法利用花旗及其员工的丰富专业知识来履行使命,并推动思想领导力和创新。工作领域包括:
社区解决方案:努力开发和扩展解决方案,以应对世界各地低收入社区面临的最紧迫挑战。
普惠金融:为低收入社区和个人提供更多获得金融产品、服务和资本的机会。
青年经济机会:帮助提高世界各地低收入、弱势年轻人的就业能力。
花旗影响力基金于2020年首次推出,其诞生的初衷是相信风险影响力投资可以在为服务不足的社区提供经济机会方面发挥有意义的作用。对“双重底线”美国公司进行直接股权投资,这些公司应用创新解决方案来帮助解决一些最紧迫的社会挑战。花旗影响力基金通过不同的采购渠道和网络,在投资过程中采取包容性的方法。投资的重点领域包括:
财务方案:为服务不足的社区提供创建、管理和建立财务弹性和健康的机会的解决方案。
社会基础设施:为服务不足的社区提供住房、医疗保健和交通等基本服务的解决方案。
未来工作方案:提供稳定、优质的工作解决方案,为员工和学生提供现代、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平衡工作和生活。
气候方案:气候转型、缓解和适应的解决方案,以保护自然和建筑环境免受气候变化的有害影响,这些影响对服务不足的社区的影响尤为严重。
重要事件
黑客入侵损失270万美元
2011年6月27日,花旗集团向政府官员报告称,5月的黑客袭击,造成该公司约3,400名信用卡用户信息被窃取,损失共计270万美元。花旗称,只有北美地区的“在线账户”用户信用卡信息遭窃取,黑客可以获取用户的名字、账号和包括电子邮件地址在内的联络信息。但黑客无法窃取用户的社会保险卡号码、出生日期、信用卡到期日期或信用卡验证码。尚不清楚黑客何以侵入花旗“在线账户”。花旗集团曾表示,公司将承担一切损失,称对于与这次黑客攻击有关的任何未授权帐户使用行为,客户无需负责。
本次事故中,遭受损失帐户的数量不到发生信息泄漏帐户总数的1%,占花旗集团北美已发行信用卡总数的0.01%。花旗北美地区个人银行分支发言人西恩-克莱里汗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说,花旗正在联络那些受到影响的用户并且采取措施防止网站再次遭黑客袭击,“为保障客户安全,我们不能透露其他细节”。
花旗集团是在向政府官员通报本次安全事故时披露上述损失的。花旗集团称,该行已对这些帐户启动欺诈监控,同时为217,657名帐户仍在使用和因其他原因未收到新卡的客户更换了信用卡。
多次被处罚
2014年11月12日,英国、美国和瑞士金融监管机构就汇率操纵一案作出裁决,对全球五大银行共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被罚银行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士银行。其中,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对五家银行共处以17.7亿美元的罚款,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这五家银行则处以14.8亿美元的罚金,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仅对瑞士银行处以1.34亿瑞郎(约合1.38亿美元)的罚金。
2017年8月11日,上海银监局发布六张行政处
罚单,其中花旗银行部分分行因发放
房地产贷款违反利率规定,以及信用卡违规整改不力,叠加共罚没1064万元,是迄今上海银监局层面对商业银行做出的最高
罚款。据此次上海银监局开出的罚单(沪银监罚决字〔2017〕27号)显示,2015年1月至10月,经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审批同意,辖下部分分行在发放部分房地产贷款时,违反利率规定。且该行对低风险客户的信用卡发卡
授信管理不审慎,截止2015年末逾期未改正。上海监管局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第(四)项、第四十六条第(五)项、《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银监会令2011年第2号)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对该行作出
责令改正,罚没1064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2020年,花旗因一些风险和数据故障被罚款4亿美元。
2022年6月,
巴西反垄断监管机构Cade宣布,将对花旗银行在巴西的子公司处以罚款,因他们涉嫌操纵汇率。该机构表示,花旗银行已承诺支付7160万雷亚尔(约1378万美元)罚款。
2024年6月,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对花旗集团全球市场欧洲公司处以约1300万欧元的行政罚款,原因是该公司违反了《德国证券交易法》规定的义务。
2024年7月10日,据美联社报道,美国政府宣布对花旗集团处以1.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9亿元)的罚款,理由是花旗银行未能在解决长期存在的内部管控问题方面取得进展。
2024年12月18日消息,韩国监管机构就花旗的“裸卖空”行为对其处以罚款。报道称,花旗被韩国证券和期货委员会(SFC)罚款47亿韩元。
被要求赔偿7亿美元
2015年7月21日,美国联邦政府要求花旗银行因滥收费赔偿消费者7亿美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天报道,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同时要求花旗因滥收费以及使用“欺骗性营销”技巧支付3500万美元罚金。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说,花旗将赔付880万名消费者,包括700万名被花旗银行直接滥收费的消费者,以及180万名被花旗分支机构滥收费的消费者。在2003年至2012年间,上述消费者接受花旗银行的信用记录服务,或在失业等财务困难阶段进入花旗的延迟支付或债务豁免项目。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说,花旗与消费者就上述服务和项目签约时,歪曲费用并夸大好处。花旗同样在电话营销过程中使用“诱导性问题”和“模糊性回答”。
“乌龙指”事件
2024年4月,花旗集团花旗集团误将81万亿美元存入了一位客户的账户,而该账户原本应汇入280美元,一名支付员工和另一名被指派检查交易的官员都漏掉了这起转账,随后这笔交易被批准在第二天开始营业时进行处理,第三名员工发现了该行账户余额的问题,在转账完成90分钟后发现了这笔付款。这笔付款在几小时后被撤销,没有资金流出银行。81万亿美元的交易数额巨大,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乌龙指”事件之一,即在输入数据时,操作员误按了错误的键或数字,导致了输入错误。
花旗将此“未遂事故”报告给了美联储和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尽管这次事件没有造成损失,但它突显了银行日常操作中潜在的风险以及监管机构对这些风险的密切关注。花旗发言人表示,实际上不可能执行这种规模的付款,其“侦测控制系统”迅速发现了两个分类账户之间的输入错误,并将其更改,并称该事件对银行或客户没有造成负面影响。“虽然这一事件对银行或我们的客户没有造成影响,但提醒我们要减少人为错误,并通过技术转型提升银行的整体运营和风险管理能力。”
被列入制裁名单
2022年10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将花旗银行、奥合银行等45家银行列入制裁名单。当天,普京通过了暂停外资股份交易银行名单,名单包括花旗银行、美国运通银行、奥合银行等45家银行。文件中规定禁止在俄罗斯企业内进行一系列有“不友好国家”外籍人士参与的操作,禁止银行内构成其注册资本的股份(存款)交易。该限制措施将持续到2022年12月31日。
涉嫌英国债券内幕交易
2023年5月24日,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宣布,已经初步认定花旗、德意志银行、汇丰、摩根士丹利和加拿大皇家银行等5家大型银行涉嫌违反英国竞争法,在2009-2013年的不同时期,在彭博聊天室的一对一在线聊天中交换政府债券交易活动的敏感信息。声明称,这些对话与英国政府债券买卖有关,特别是英国国债和债券资产互换掉期,包括定价细节和交易策略等。德意志银行和花旗已承认参与上述一对一对话,汇丰、摩根士丹利和加拿大皇家银行则未承认任何不当行为。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称,被指控的活动“非常严重”,值得开展详细调查,但现阶段不应假设任何一家银行已经违法,将考虑各方的进一步陈述,然后做出最终决定。
大规模裁员
2023年9月13日,花旗集团发布声明,宣布计划裁员并重组高层管理架构。谈及裁员事宜,花旗集团声明称:“随着花旗快速过渡完这种新模式,公司致力于留住最优秀人才,同时为将离职的员工提供支持。”
2024年1月,花旗银行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裁员2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0%。预计将节省多达25亿美元的资金。
被驳回动议
2025年1月21日,美国纽约州总检察长莱蒂西亚·詹姆斯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联邦法官驳回了花旗银行要求驳回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提起的诉讼的动议。总检察长的诉讼称花旗未能保护和补偿欺诈受害者。法官的裁决驳回了诉讼中的部分诉求,同时拒绝驳回其他诉求。
罚款
2025年3月21日消息,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简称RBI)周五宣布对花旗银行(Citibank N.A.)处以360万卢比的货币罚款。印度央行对花旗银行的罚款决定是基于对银行某些违规行为的审查。
企业文化
使命
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负责任地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增长和经济发展。
核心业务
代表客户保护资产、放贷、付款和进入资本市场。
策略
引领全球商业的下一个时代。
愿景
让花旗成为有跨境需求的机构的卓越银行合作伙伴、财富管理的全球领导者以及美国本土市场有价值的个人银行。
品牌标识
花旗银行的标志通过在“Citi” 四个字母的中间换一个红色弧线把“红色小雨伞”与Citi完美结合。蓝色也代表了对百年花旗的延续。通过花旗的logo演变史,可以看出这个Logo对于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发展。
中文名起源
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Citibank均译作“花旗银行”,花旗是美国国旗的旧称,因为旗上有很多星星、多道条纹、红蓝白三种颜色,看起来较为花俏,故中国人以前称之为花旗,并称美国为花旗国。在中国香港与美国纽约的华人社区则使用“万国宝通银行”;2001年年底,中国香港使用的中文名改为与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相同的“花旗银行”。
社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