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美食,在我国有2000多年以上的历史。据《吕氏春秋》载,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精通烹调之术的商初大臣伊尹,不但以“疱中至味”作譬喻,向汤王伸张自己的治世主张,而且还善于以“寿木之华”(树花)
烹饪美味佳肴。
菜品特色
花卉入膳,乃我大中华之国粹,古已有之。花膳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有直接把花与其它物品羼杂一起食用的,做法有煮、蒸、煎、炸、氽;形类有菜、饭、粥、羹、糕、汤。
发展历史
先秦时代,与食馔相关的花卉有菊花、兰花等等。《神农本草经》列菊为草中上品,认为“服之轻身耐老”。
《诗经》、《楚辞》亦多次提到食用各种各样的花卉。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是一部重要的食谱书籍,书中把梅花、
牡丹、松花、
栀子花、
荷花、桂花等十几种鲜花纳入可餐之列。到了明清时期,五花八门的
花馔食谱专著更是广为流传。文人墨客、美食家、医学家纷纷作诗撰文,著书立说。
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在说明诗人品性高洁之外,也间接反映战国末期已见
食用花卉的端倪。
汉武帝时,宫中每到重阳必
饮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汉魏时期酿制菊花酒的方法已有简述。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有一次,他痴坐菊花丛中,忽见江州刺史王弘送来美酒,他便将菊花充作佳肴下酒,从此成为古今美谈。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载,菊花酒是盛行的健身饮料。此俗自汉时宫廷传入民间,相沿成习至今。
习俗
鲜花可食之风更是盛行于唐代。据《隋唐佳话录》记载:武则天于花朝日(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成百花糕分赐臣下。她本人十分喜欢松花,爱吃一种用松花制成的糕点。武则天之后,鲜花入馔之风日盛,并相继出现《山家清供》、《养余月全》等记述烹调鲜花的“
花馔谱”。
唐以后,一些文人雅士把食花看做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生活享受,留下许多“秀色可餐”的佳话。宋代苏东坡喜用松花制作食品。如《酒小史》中载:苏东坡守定州时于曲阳得
松花酒,他将松花、
槐花、杏花入饭共蒸,密封数日后得酒。并挥毫歌咏,作了《松醪赋》:“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齐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道出了松花的美颜功能。
慈禧常用鲜花美容朝慈禧为美颜养身,常以鲜花为食。每年六月之后,在
荷花盛开的季节,待红日跃出地平线,荷花开放后,慈禧令宫女们采摘最完整、妖艳的荷花带回御膳房,将肥壮的花瓣浸在鸡蛋、鸡汤调好的淀粉糊里,再炸至金黄酥脆作为点心。她还将玫瑰花捣烂,拌以红糖,经过特殊的配料加工,制成一种花酱,涂在面食点心上,食后齿颊留香。由于慈禧太后常用鲜花提取精粹,用于美容、美发、润肤,所以她的肤发老而不衰。
古人对花馔何以如此嗜好?囿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们也许不明就里。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后发现,花卉含有16~22种氨基酸及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并含有
维生素A、B、C以及铁、镁、钾、锌等微量元素,还含有抗菌和抗病毒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功能,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如菊花能安肠胃、利血气;
金银花清热解毒、养血止渴;茉莉花生发养肌;梨花清热化痰;
栀子花清肺凉血;玫瑰花活血理气,驻人容颜;
芍药花能行血中气;月季花能消肿疗疮。由此看来,古人食花习俗确有其道理。
古人吃
花馔其意并不在吃,文人墨客以花馔显示其风流儒雅,王公贵族以花馔显示其富贵荣华,一般人很难吃到。现代饮食文化更发达,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尚未听说过哪个大饭店有用鲜花做成的食物。而在我的家乡晋南,
花馔则极为平常,人人都可得而食之。家乡的
花馔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用
洋槐花做的。
洋槐花是一种很平常的花,在家乡,谁也不把它当花去欣赏,但谁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洋槐花是用它特有的芬芳来提醒人们注意的。初夏,阳光渐烈,树木正绿。一天,突然嗅到空气中飘逸着沁人的馨香,一抬头,呀!洋槐花开了,在绿叶间,一嘟噜,一串串,白得耀眼,繁得热烈。很快,街头巷尾的洋槐树下,便有了一些贪吃
花馔的人。采集
洋槐花,通常是用一根带钩的长竿连花带枝钩下来,也有一些逞能的顽童,猴子般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