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鸡
鸡形目雉科动物
花鸡(学名:Tragipan satyra),中文别名红胸角雉,鸡形目雉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产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一种华美的绯红色角雉,雄鸟体长70厘米,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生活在海拔2400-4300米的山地森林中,冬天则下到1800米的林区。主要以植物根、嫩芽、叶、种子、球茎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简介
中文别名:红胸角雉
拉丁学名:Tragipan satyra
英文名:Satyr Tragopan
分类地位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Tragopan satyra
外形特征
雄鸟:体大(70厘米)、华美的绯红色角雉。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
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雌鸟色暗,杂以黑色及红褐色,眼周裸皮近蓝。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色。
叫声:高而尖的wak叫声重复几次。另有kya, kya, kya, kya高叫,声似幼山羊。
红胸角雉雄鸟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头和羽冠黑色,羽冠尖端红色,头上肉质角蓝色;羽冠两侧各有一绯红色纵纹;头后两侧、后颈、背上部,两肩和两翅小覆羽深绯红色;上体余部、包括下背、腰、翅内侧覆羽和短的尾上覆羽黑褐色,被有棕黄色虫蠹状横斑和具有黑缘的白色亚端斑点;其余翅上覆羽同背,但具宽的绯红色羽缘;小翼羽棕黄色而具黑斑;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色,具不规则的棕黄色横斑;尾上覆羽同背,但色较浅淡,较长的尾长覆羽具狭的黑色次端斑和琥珀褐色端斑;尾羽黑色,基部杂有棕白色斑纹。
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喉裸出部暗蓝色,喉下肉裾中部蓝色,两侧草绿色,具4-5个赤红色三角形斑。头上肉质角蓝色。
雌鸟色暗,毛色杂以黑色及红褐色,眼周裸皮近蓝。上体棕色至褐色,具黑色虫蠹状斑和块斑,部分羽毛具淡皮黄色羽干纹;尾棕褐色,杂以不规则的黑色和皮黄色横斑;颏和喉淡褐色或皮黄色,外缘以黑色;下体同背,但较浅淡,尤其是腹,具近白色的矛状羽干斑。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角褐色 ,脚粉红色或灰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印度、尼泊尔;中国西藏南部的定日、聂拉木、吉隆、亚东、林芝和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云南西北部的贡山。
生活环境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中,有时冬季可下到2000米左右的地方越冬。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海拔2400-4300米的局部地区,主要活动于陡峭的山边森林地带,早晨和黄昏也常到林缘开阔地区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同其他角雉。主要活动于陡峭的山边森林地带,早晨和黄昏也常到林缘开阔地区活动和觅食。喜欢隐匿,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深处。
在树上筑巢,行动谨慎,善于奔跑,也能飞翔,但不持久,每次飞行的距离也不大。主要以植物根、嫩芽、叶、种子、球茎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其喜欢根和球茎,常在地上挖掘和刨食,此外也吃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主要在清晨和黄昏觅食。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II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8 02:42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