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行政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行政机关
苏中行政公署(Central Jiangsu Administrative Office),即苏中区行政公署,简称苏中行署,为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苏中地区建立的行政机关,首任行署主任、副主任分别为管文蔚季方,第二任行署主任、副主任分别为季方和刘季平。1941年三、四月间,中国共产党苏中区委员会、苏中行政公署和苏中军区(一师兼)相继成立,并在所辖地区内先后建立了第一、二、三、四党的地方委员会、行政专员公署和军分区。苏中行署区下辖4个行政督察区(通称“专区”“分区”或“行政区”)及江都、高邮、宝应,泰(县)东、东台、兴化,靖江、泰、泰兴、如(皋)西,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等14县,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及盐城市代管的东台市等地。
苏中区行政公署是苏中行政委员会逐渐演变过来的。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1941年3月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苏中区党委,苏中区辖宝应、泰县、靖江、南通等14个县,东濒黄海,南临长江,西以京杭运河为界,北与盐阜淮海毗邻,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人,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苏中报》是中共苏中区委机关报。
为了适应新的抗日斗争形势,1941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抗日根据地实行小省制,划定东台、兴化、宝应以南,黄海以西,长江以北,运河以东为“苏中区”。全境自西向东划分为4个行政督察区(通称“专区”)。第一专区由江都、高邮、宝应3县组成;第二专区辖泰(县)东、东台、兴化3县;第三专区辖靖江、泰、泰兴、如(皋)西4县;第四专区辖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4县。
1941年4月苏中军区成立后,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行政委员会,主任为管文蔚,副主任为季方。同年5月1日,苏中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区行政公署,管文蔚为主任,季方为副主任。1942年12月后,粟裕、叶飞、陈丕显先后担任苏中区党委书记,向明周季方章蕴先后任组织部长。1945年,管文蔚改任苏中军区司令员,季方升任苏中区行政公署主任,刘季平为副主任。
1944年2月10日,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作出决定,在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苏中公学。由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校长,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长。1944年春,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新四军一师师部暨苏中军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先后从东台迁到宝应办公后,苏中区党委于1945年2月初迁至宝应射阳湖油坊头一带,后又迁至宝应广洋湖鹤儿湾一带,直至1945年9月1日兴化解放后离开宝应。1944年3月16日以后,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新四军一师师部暨苏中军区以及所属的苏中党校、苏中公学、苏中报社等20多个单位驻扎在西安丰境内。
参考资料
苏中行政公署.中国共产党南通市委员会机关报-南通日报.
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国革命老区网.
苏中公学纪念馆.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扬州市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8 11:3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