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
中国地理区域概念
淮海是中国地理区域概念,淮海的地理范围包括四个方面:以徐州为中心的淮北地区、以淮安、连云港为主体的区域、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尚书·禹贡》把天下分为九州,对扬州的描述是:“淮海惟扬州。”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城市宣传语“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中有“淮海”字样。
含义
现今扬州市及周边区域,上古以来称“淮海”,源自《尚书》记载及其相关注疏;“淮海”的原意是“古淮水”与“东海”、“南海”。
“淮海惟扬州”,介绍的是“九州”之一古扬州的地理概况。字面意思是:古淮水(即淮河)以南到东南沿海之间是扬州。换句话来说,就是:古扬州的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天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以及岭南地区的整个东南部地区。
“北据淮,东南据海。”古扬州“淮海”的“淮”与“海”,分别指古淮水之“淮”与东海、南海之“海”。
随着朝代变迁,古扬州地理范围由“大”变“小”。“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这是《乐府诗集》卷四十七载隋炀帝《泛龙舟》一首诗。“淮南江北海西头”,是说隋代扬州的地理范围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立淮海府,辖高邮州、通州、泰州3个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个县。淮海府后来改名为扬州府。
现今淮安、连云港市及周边区域,明清以来称“淮海”,“淮海”的原意是“淮安府”与“海州”。
淮阴,今属淮安市,因淮阴侯韩信而家喻户晓。在上古“九州”时代,因为在淮水南岸,位于古扬州的最北段,是典型的古扬州“淮海”的“边区”。
淮安府署淮安(今淮安区),从隋代以后,就一直是州、郡、府、路、军的首府。元代,在现今淮安市境内置淮安路,辖境包括今苏北地区大部和皖北一部。明清两代,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设置于1645年8月,辖六县、领二州:所辖六县是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所领二州是邳州、海州;邳州下辖宿迁、睢宁县,海州下辖赣榆县,范围包括今苏北五市绝大部分地域。
明代天启年间,在现今淮安、连云港两个市全部地区以及宿迁、盐城两个市局部地区境内置“淮海道”,这是该地区别称“淮海”的由来。明天启二年(1622),白莲教猖獗,奏经皇帝批准,在把淮安府所领的邳州以及邳州所辖的宿迁、睢宁两个县并入徐州管理的同时,在淮安府境内新设“淮海道”。其公署设在淮安府。
淮海道管理区域涉及淮安府11个州县中的8个,可谓淮安府近73%的州县为“淮海”区域。
道名“淮海”中“淮”的含义,系淮安府之“淮”;“海”的含义,系海州之“海”,指淮安府所领的海州及其所辖的赣榆县。
到清雍正年间,隶属于淮安府的海州,升格为海州直隶州,下辖沭阳县、赣榆县,规模得以扩大。清末的淮安府共辖山阳、清河、盐城、阜宁、安东、桃源6县,规模有所缩小。
明淮安府与清海州直隶州名扬后世,但作为“淮海”区域却逐渐式微,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闻名天下。1940年9月18日,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沭阳县建立。1941年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撤销苏皖边区委,分别成立皖东北和淮海区委。他们所辖或领导的地域,从现今看,涉及宿迁、淮安、连云港、徐州市的部分辖区;从该根据地与区委的区域名称看,其基础都是源自历史上的明淮安府或清淮安府与清海州直隶州的“淮海道”。
现今徐州市及周边区域,上古以来称“淮海”。
与古扬州一样,古徐州也是“九州”之一。“海岱及淮惟徐州。”这是《尚书·禹贡》的记载。这里的“淮”为古淮水,“海”为东海(现今黄海)。
“淮海”与徐州“画等号”,古诗文中时有所见。宋代米芾《中秋登海岱楼》(此“海岱楼”位于现今淮安市涟水县城)诗云:“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元代元好问《满江红·关希颜之官徐州》词云:“淮海地,云雷夕。自不负,髯如戟。”明代卢龙云《道出徐州值冰始泮莫兵宪助以舟役》诗云:“波静吕梁冰始泮,春生淮海腊初残。”
徐州,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近代以来,津浦、陇海铁路在这里交汇,使这个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1904年,清末状元张謇认为徐州“控淮海之襟喉,兼战守之形变”,建议在这里建行省。1940年,地理学家胡焕庸也主张设立“徐淮省”。
淮海战役,使古徐州“淮海”威震四海。
2006年第2期《党史博览》胡居成《从“小淮海”到“大淮海”——淮海战役中的粟裕大将》一文提出了“小淮海”与“大淮海”的概念。“小淮海”指的是淮安、海州为中心的区域,“大淮海”指的是徐州为中心的区域。从“古徐州”地理概念上来说,“小淮海”也是“大淮海”的组成部分。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是泰州中心城区,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
区域情况
地区历史
尚书·禹贡》把天下分为九州,对扬州的描述是:“淮海惟扬州。”意思是从淮河到大海的一大片区域,包括今天的江苏大半、安徽大半、浙江、福建和广东在内,都属于“扬州”。
汉·李巡注《尔雅解州名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海岱及淮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东海为师道所据也。
唐·高瑀《使院新修石幢记》:今之徐方,控临东极,淮海闽越,千里遥赖。地产坚金,俗风用刚。河山郁般,我武宜扬。
宋·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之第十七说:“淮海虽故楚,无夫轻扬风。斋厨圣贤杂,无事时一盅。谁言大道远,正赖三杯通。时君不夕坐,衙门散刀弓。”诗中言道,徐州虽是故楚之地,但是这一带是斋厨与养生始祖彭铿的故国。西边楚地的苦县道家祖师老子故乡;蒙地有庄子梓里;北边鲁国孔子多次入楚至徐州地向老子问礼与学习大道;还有大汉朝王权建立者和大将、谋士们大多生长在这个地方。然而,当喝了三杯酒后,我性情并没有乱,才悟出扬州这个地方人文与学风,怎能与徐州相比呢。
清朝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张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张謇说:“控淮海之襟喉,兼战守之形便,殖原陆之物产,富士马之资材,其地为古今主客所必争者,莫如徐州…李泌、陈无己、苏轼规画江淮,亦莫不注重徐州,至于沂、济、归、睢、凤、颍、海、泗,虽同为中原腰膂…但能经营徐州,蔚为雄藩,皆可以左提而右挈之矣。”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他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二便四要(便于裁漕督、便于练兵;“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兴学”)。张謇一生经营实业、出资办学,在徐州设省和将陇海铁路延长至南通、崇明,是他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设省,用张謇的话来说,是“变散地为要害”;更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的相对落后局面,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
1931年张我华等提交给中政会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民国省制问题设计委员会胡焕庸地理学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面积66872平方公里。 胡焕庸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有效地解决诸多问题,如微山湖的统一开发,淮河、沂沭、泗水系的综合治理和环保等问题,可以促进各省交界的稳定,这些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且需全盘考虑的问题。
1944年,汪伪政权行政长官淮海省徐州。1944年2月1日,伪“淮海省”成立,下辖徐州市及铜山县萧县丰县沛县夏镇砀山县宿迁县邳县睢宁县淮阴县淮安县涟水县泗阳县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县沭阳县阜宁县,并将安徽的亳县宿县灵璧县泗县划入共23个市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
1948-1949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区域爆发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许多行政区划专家都认为,根据地理交通、人文风俗、经济联系、城市发展等因素,应该建立“淮海省”,实现淮海地区的腾飞,实现东部的共同繁荣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推动中西部开发。
环境情况
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治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一个省级机构统筹规划,但是淮河-沂沭泗水系分属四省,造成了各省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综合系统的治理,甚至可能相互扯皮。
淮海区域人口密集,然而,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夺淮,造成徐州城多次被淹、泗州城更是彻底消失——洪泽湖邳州睢宁宿迁仍有“洪水走廊”之称,淮河—沂沭泗水系经常的洪涝灾害,对这一区域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污染防治同样需要统一规划。四省分治淮河-沂沭泗水系的弊端早已显现,必须有一个省级机构来统一管理淮河-沂沭泗水系。
诗词文化
“淮海名都极望遥,江南隐见隔南朝。”明代陈子龙《扬州》诗中的“淮海”指以扬州为中心的区域。“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郭沫若《赠陈毅同志》诗中的“淮海”指以徐州为中心的区域。“徐扬淮海无余子,青史难湮新四军。”李一氓《七·七感怀》诗中的“淮海”指以淮安海州(今连云港)为中心的区域。
金末元初·元好问《满江红 关希颜之官徐州》:淮海地,云雷夕。自不负,髯如戟。
明·卢龙云道出徐州值冰始泮莫兵宪助以舟役》:波静吕梁冰始泮,春生淮海腊初残。
明·胡应麟彭城晚泊蔡别驾载酒驿庭话旧蔡以前西安令迁淮上署篆于徐》:波声淮海环公署,山色徐方照郡楼。
民国·郁达夫《登云龙山赋呈李宗仁》:壮海风怀如大范,长淮形胜比雄关。
近现代·唐圭璋《减字木兰花 纪念淮海战役三十五周年》:东征淮海。弹指光阴卅五载。
重大事件
淮海战役
1948年9月16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9月24日结束。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海州国军之战役,称为淮海战役。
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邳县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经济区成立
1984年深秋,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正在南昌参加一个经济研讨会,殊不知,远在千里之外的徐州,时任市委书记孙家正和市长何赋硕,正在谋划联名写信邀请于光远会后亲临彭城,就徐州经济如何从低谷中隆起把脉问诊。尽管于光远最后未能成行,但答应适当时候在北京组织一次由淮海区域内地市参加的会议。1986年1月20日,“关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会上,在于光远的倡导下,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并设立一个组织联络的常设机构,每年的市长(专员)联席会议由经济区成员地市轮流坐庄。当年的3月15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15个地市的市长(专员)聚首徐州,自此,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区宣告成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8:38
目录
概述
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