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施黄,又名阿苏,原名刘高琮,1955年2月17日出生,毕业于
阿尔伯塔大学,中国
香港电视节目主持人。
个人经历
苏施黄(SoSzeWong,1955年2月17日-),原名刘高琮,不少人叫她 阿苏。苏施黄有时被误写为
苏丝黄,大概是因为大众与她无关的一套1960年的电影
《苏丝黄的世界》所混淆。她是一名基督徒,香港
DJ、电视节目主持人、饮食节目主持人。 苏施黄是一位
同性恋者,现与在
《同事三分亲》里饰演掌门人的中年女演员
金燕玲为伴。曾在节目大谈
变性手术,谈得十分露骨。主持节目豪放热情,但她却能以“恶人”本色成名,受到香港观众欢迎。主持节目时,常和工作人员打成一片,其大方豁达的个性,有
男人婆之味。
苏施黄中学就读于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大学毕业后,由其
旧同学俞琤引荐加入商业电台主持节目,亦曾任职于
通利琴行。在商业电台
雷霆881主持节目有《是他也是你和我》,亦曾主持《我爱煮o野SO》、《友谊万岁》、《SoWhat》等节目。亦成为食家,在电台与电视节目教授煮食技巧,并在杂志写煮食专栏。2005年在
香港有线电视主持《活得很滋味》节目,与助手Moon教观众在一小时内煮一餐。2005年10月苏施黄发现患上
乳癌,并施手术割除及休养。其后复出主持电台节目及《活得很滋味》电视节目。加盟
香港TVB主持“苏GOOD美食节目”。苏施黄日常以中性打扮,已故歌手
张国荣是其好友。
苏施黄时常在节目中讨观众的欢心,个性直接鲜明,不易受他人影响,各界对她的争议也是有好有坏。
如做菜一般,众口难调。不管是做菜还是性格,苏施黄一直坚持自己。
她爱赌,不时到
澳门玩两手、碰运气,是赌场熟客,拥有赌场的
会员卡,曾被《星岛》记者发现苏施
黄独个儿在
澳门美高梅金殿赌场赌了好几个小时。她曾在节目中大谈变性手术,但内容过于露骨,结果被市民投诉,最后更被
广管局强烈劝喻作警告。
成长求学
苏施黄在六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幼稚园、小学及中学均于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及其
附属学校就读,与
俞琤及
唐书琛是同学。在第一及第二次
香港中学会考当中只分别得到3分(不合格)和7分(不合格) 。其后前往
加拿大升学,1978年于
阿尔伯塔大学心理学系文凭毕业。
商业电台
苏施黄大学毕业后,由其旧同学
俞琤在1978年引荐加入商业电台主持节目。开始的头三个月,她只懂播歌,不懂得介绍音乐。但
汤正川写“纸仔”给她帮助、教导她如何介绍歌曲。入职6个月后,开始与杨振耀合作做清谈节目。
出入广播界
淡出
1982年至1987年,苏施黄转到通利琴行担任
市场推广,后来于
Bang & Olufsen出任
市场经理,于周末回商台兼任节目主持。1987年苏施黄转职
保险业,于国卫保险担任
保险顾问。
重返
1999年,苏施黄重返广播界,在商业一台再主持节目,也替电视台、杂志等媒体工作。
主要作品
《So What》
《一粒钟真人苏》 :教授煮食秘诀,评选各食肆,节目中常挖苦别人和叫食肆“执笠”(倒闭)为卖点。
《友谊万岁》
《是他也是你和我》
《我爱煮嘢SO》
《煮嘢苏》
《
苏GOOD》 :以介绍自己煮食秘诀,主持节目时粗豪嚣张和尖酸刻薄,不断奚落
参赛者为卖点。
个人生活
2012年5月11日晚在电台节目中,苏施黄首度承认自己是
同性恋者,并感激父母、家人及朋友的接受:“我没有讲过一句话,但没有一个人不接受我。”
苏施黄经常与同性密友
金燕玲出双入对,被问及可有主动跟家人说出来时,从不掩饰同性恋身份的苏施黄即说:“需要讲吗?整天都有人讲出来,难道要举个手跟爸妈讲我是同性恋?”
主持近况
苏施黄现于
商业电台雷霆881主持《煮嘢苏》与有线娱乐台《一粒钟真人苏》(亦名:
阿苏煮食60分钟)。于2008年8月3日主持最后一辑《煮嘢苏》节目后,她决定再次暂别商业一台,向其他方面发展。
人物评价
苏施黄日常以中性和男性打扮,言行亦甚粗豪。
苏施黄主持节目以粗鲁无礼、说话毫不留情面见称,但她以「恶人」本色成名,受到香港观众欢迎。但她为人泼辣,被传媒揭发经常对工作人员呼呼喝喝,毫不尊重幕後人员,行内人认为她是难以服侍的艺人之一,亦得到男人婆版巴士阿叔之称。
歌手
陈洁灵及已故歌手
张国荣是其好友。与就读
长沙湾天主教英文中学的中二生徐康华更是一对相识三年的情深朋友。
在2007年2月26日的明报里,苏施黄感谢在她生命里碰到对她影响深远的人。继有Ms. Siu(老师)、Ms. Anna Hui(老师)、梁美莉(老师)、苏姑娘(通利琴行)、Eric Lo (Bang & Olufsen)、Lisa(保险)、Peter Chau(保险)、徐康华。
人物争议
苏施黄的主持风格和其饮食节目极度争议,一向为人垢病。
2006年,苏施黄在有线娱乐台主持饮食节目《一粒钟真人苏》时,闹人闹
到街知巷闻,但她当众在食肆内破口大骂,污言秽语,又曾在节目内讲
变性手术太露骨,被市民投诉,最后更被广管局强烈劝喻作警告。
而今次的《苏GOOD》,自节目播出以来广管局不时接获市民的投诉,投诉内容大多指控主持人阿苏在节目内以粗俗字眼责骂别人,制造噪音,挖苦别人,鼓吹“无礼貌文化”;投诉亦指责苏施黄处事不公,对食肆的评价不中肯,有收受利益之疑;甚至在节目内她将
雪糕扔落雪糕车处发泄,以及她不断洒盐落海中,也被指教坏小孩子。
节目中这种极端的主持风格,惹来了各方的争议,争议如下:
一般市民
这种极端的节目惹来了市民多方面的非议,被归立为以下的要点:
强调骂人文化,不用尊重别人:节目的卖点是看别人如何被骂到狗血淋头,如此被挖若得体无完肤,藉此取悦观众。一间如此大的电视台,尺度竟然如此低,容许这种十分不良的风气在节目中出现,并蔓延开去。电视台身为一种公众
传播媒介,难以避免下意识传授如此坏风气于广大市民中,使香港人质素降低。
公私不分,误导市民:节目中容许主持人公私不分,偏袒无线
广告客户,偏袒赞助本节目的食肆,大赞主持人朋友开的餐厅,利用似是而非的“真性情”来误导市民和消费者。
名不符实,不谱烹饪:节目中阿苏露出马脚,被批评为外行人(阿苏)教外行人(大众),有班门弄斧之疑,例如她教学徒煮
番茄炒蛋时,声称落盐
炒蛋是第一大忌,落盐等于你完全不懂烹饪,不过一位大厨指这种说法武断幻稚,事实上名酒楼餐厅的厨师炒蛋时也会落盐,落盐炒蛋才炒得好吃。
另一例子是她炸鱼时犹如
油浸鱼,教人用一樽油来炸鱼,被指是为了制造夸张的视觉画面,令观众看得过瘾,而不是实际需要;她说的独家秘诀多是标新立异,被质疑秘诀在于引人注意,多于秘诀本身的真实性或
可用性。
过度浪费,无
公德心:阿苏烹煮菜肴时极尽浪费,如买两斤菜筛剩只有半斤(浪费率高达75%),煮三份
瑞士鸡翼竟然落半樽糖,在食肆随意扔盐扔雪糕等等;如此不必要的浪费行为,太不珍惜食物资源。
疯狂烹调,危害生命:如果依足阿苏烹煮方法煮菜肴,阿苏的烹煮文化比酒楼还要不健康,因为阿苏落极其多的油、盐和糖(远多于正常水平),菜肴变得非常肥腻,含有超高
胆固醇和脂肪,人体根本不胜负荷。这种“狂油盐糖”
烹调文化如果普及,想必增加痴肥者人士的数目。
前言不对后语:主持人时常自打嘴巴、自相矛盾,节目的
可信性存疑,例如之前曾狠评超市“揾笨(骗人)”,光顾超市犹如笨蛋,嘲讽到超市只能买卫生纸和罐头云云;她却食言,建议大家光顾超市百佳,因为又便宜又方便。以前在有线时公开说无线饮食节目的不是,说节目如何垃圾,无线请你做饮食节目也不会去,却在无线见到苏施黄。
星岛刊登了一篇网民批评,批评中指责阿苏骂人的声音又嘈又烦,人亦无礼貌,经常“茂利”前“茂利”后的称呼别人,甚至当众人面前叫食肆店主“执笠(倒闭)”,完全没有想过尊重别人;又质疑如果青少年及小孩看过节目后,慨叹家长如何去好好教导子女呢。
一位博客发表一篇批评“苏Good”的文章,吸引了不少人点击阅读,在
Google搜寻器寻找“
苏good”两个字时更排列第四位,这篇文章《扭曲尊重文化的“苏Good”》批评“苏Good”提倡无礼文化,希望观众看收看节目时将心比己,问要是被苏施黄这样侮辱的人是你,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而令他惊讶的是社会上竟视市井流氓的态度为真性情的表现,反问见人骂人“茂里”、“发神经”就算是率直吗。
遗憾的是“苏Good”这种毫无文化的节目观众竟然受乐,慨叹香港观众水平为何如此低劣,只能够说“有这样观众,就有这样的节目。”
他说香港的
语言文化其实已经开始变化,过往说话斯文有礼是应有之义,粗声粗气是无礼貌,取而代之的是“
自我意识极强”的思维和“我行我素”的作风,更成为了崇尚自由开放的指标。
教育界
教育界人士认为如此多粗鄙对话的节目会荼毒青少年的心智,担心下一代会有样学样,导致他们的
公民意识每放愈下。
有见及此,部分教育界人士制作了一个通识课程,参讨苏GOOD的播放对社会的种种影响,从中教导青少年正确的待人态度。其中星岛通识网就苏Good节目,制作了一个讨论电视功能单一化的课题,从中探讨流氓式及低级趣味节目的兴起对大家的影响,这些节目反映出香港观众的什么心态,电视行业在香港社会的角色转变。
有学者指出苏Good是一个“反智”型的节目,意思是指节目的卖点并不在于授人烹饪或令观众有所得着,而是不惜以谩骂形式挖苦别人,以哗众取宠的手法来取悦和吸引观众。
专家指出现时的电视节目已严重偏离行业提供资讯、娱乐及教育的功能,这些节目会扭曲观众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学者分析形成这种风气的原因,是由于各式娱乐媒体的出现,电视的影响力已然大不如前,加上市场主导的现实环境,电视节目无可避免地倾向娱乐化,以纯娱乐为电视台节目的重点推广。
文化界
文化界人士担心,现时电视台的节目质素持续向低,在大量
内容空洞的节目生产,长远会影响市民的观赏能力(变得只懂观赏空洞和流于表面化的节目,而不懂观赏有深度和有文化的节目)。
个人回应
苏施黄一贯以这种极具争议性的方法来主持“饮食”节目,虽然惹来了很多投诉和各方道德的严厉谴责,却没有影响苏施黄在娱乐饮食圈及主持人的发展。苏施黄早前在线电视也是凭“寸嘴(横蛮无理)”成名的,这次她转到观众层面更广的
无线电视,节目播出后投诉和指控不但没有减低她的人气,反而令她更出名,接获愈多广告和酬劳。事实上苏施黄“无礼貌文化”及“野蛮文化”已令她在香港建立其本身的市场,她的节目比之前同时段的《亮相》要高出4个点。
面对观众投诉多多,苏施黄回应时表明没有悔意或会反省,更反投诉观众,说他们只是“
鸡蛋里挑骨头”。她指出其节目收视却不错,对投诉毫不在意,并说那些观众是在挑衅她。她表示会一直保持这种风格,笑说食物不好味便会骂人,但就不会闹上帝。
广管局亦接到不少投诉,内容指阿苏说话过于粗俗,对人呼呼喝喝,教坏细路。阿苏对此一点也不在乎,
反说她是人家给钱自己骂人:“简直
鸡蛋里挑骨头,我无啦啦闹边个先得!闹只镬呀!闹棵菜呀!通常系有人激亲我先发火,其实有人俾钱我闹佢先真。”
有观众投诉抛盐落海是教坏小朋友,苏施黄贯彻嚣张自我作风说:“大家喜欢点讲就点讲,没办法,你估我抛
厕纸落海咩?大家在鸡蛋里挑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