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边界冲突是指从1938年至1945年间,
苏联与日本之间的一系列边界冲突。在占领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后,日本转而有意夺取苏联辖地,日本军队与苏联红军因而在中国东北频繁地爆发冲突。
相关事件
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事件,1938年7月29日,张鼓峰事件爆发。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关东军多次挑起与苏联的边境纠纷。1932~1934年,发生边境纠纷152次;1935年,发生边境纠纷176次;1937年6月,日军在干岔子岛击沉苏军炮舰,迫使苏联撤走了该地的兵力。1938年7月29日,日军又在张鼓峰挑起军事冲突。
张鼓峰位于珲春县图们江口上溯约20多公里的东岸,山顶分水岭为中苏国界线。靠近朝鲜一侧,海拔约150米,是俯瞰通往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交通线上战略要点的高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7月15日,日军声称在张鼓峰山顶上出现十几名苏联兵,要求苏联从张鼓峰撤走,遭到苏方拒绝。
16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命令,令日本陆军部朝鲜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派遣第19师团开进张鼓峰一带。其兵力有4个步兵中队,山炮、野战兵3个大队。29日,日本分别向张鼓峰、沙草峰(位于张鼓峰北侧5华里,东临哈桑湖)的苏军发动进攻,并占领了这两个高地。
8月3日,苏联远东方面军调集3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旅、1个国境警备队和航空队,编成第39军,准备反击日军的进攻。6日,苏军全线进攻日军阵地,双方发生激战。日军第19师团伤亡惨重,其步兵第75连队官兵所剩无几。战斗持续8天,日军死伤1440人,最后不得不向苏军求和。11日,双方停火,签订了停战协定。
诺门罕战役
“张鼓峰事件”不久,关东军又组建了第二十四师团与第二十三师团,其中第二十四师团为野战师团,第二十三师团为国境警戒师团,实力增强。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一日,在诺门罕地区的哈拉哈河畔,外蒙古一支小部队与伪军发生冲突。五月十三日,驻防海拉尔的第二十三师团将此事件报告给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的将领们欣喜若狂,司令部立即指示第二十三师团扩大战事,向诺门罕派出师团搜索队(骑兵中队、装甲汽车中队各一,指挥官为东八百藏)和一个步兵大队。五月十五日,在日军第十飞行队轰炸机的配合下,东八百藏部向诺门罕地区的蒙军部队发动“闪电式”袭击,蒙军退回哈拉哈河西岸。按照一九三六年签订的《苏蒙友好互助条约》,苏联出兵蒙古。
六月一日,
朱可夫将军接到莫斯科命令,被委任为驻蒙古的第五十七军军长。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日,小松原率领第二十三师团的二万多人全体出动,向诺门罕前进,随行的还有被作为东京大本营战略预备队的第七师团主力,这个师团被公认为日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同时,当时的日本仅有的一个坦克师一被东京誉为“国宝”的第一坦克师团,这次也派往了前线:关东军的航空兵主力也飞抵海拉尔机场。为了这一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几乎动用了全部老本。
日军的预定计划是先让步兵主力渡河,迂回包抄,坦克师团则正面强攻。然而,从战争一开始,攻击进行得并不顺利,七月一日,第一坦克师团的多次冲锋都是无用功,苏军顽强地把守住了河东岸的阵地。七月四日,苏军将偷渡过河的关东军步兵主力击溃。苏军的两个坦克旅奉命前去对付日本的第一坦克师团。这是亚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苏军的T-28、T-26、T-130、BT-6、BT-7坦克和BA-6、BA-10装甲车等各型号现役战车互相配合,把日军的坦克师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此战之后,日军的坦克部队基本瘫痪。
此次战役还不到半个月,关东军已经损失了将近万人,坦克、装甲车、飞机、野战炮等兵器也损毁过半。日军决定动用远程重炮部队以挽回败局,七月十五日,关东军驻满洲各地的炮兵联队将一批加农炮运到诺门罕前线。七月二十三日,日军的所有大口径火炮一起开火,转眼之间,整个诺门罕战场火光冲天。可是日本炮兵从没有受过超远程射击训练,所以日军的射击效果不好,精度尤其不够。当天中午,日军一口气打出了近万发炮弹,却未对苏联造成多大的损失。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日,就在日军前沿部队的半数军官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的时候,朱可夫谋划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在诺门罕,朱可夫建立了三个集群,即南部集群、北部集群和中央集群,集群编制如下:南部集群:步兵第五十七师、坦克第六旅、蒙古骑兵第八师、摩托装甲第八旅、坦克第十一旅的两个坦克营、一个自行火炮营、防坦克第三十七营和一个喷火坦克连。北部集群:坦克第十一旅、摩托装甲第七旅、步兵第三十六师第六〇一团、蒙古骑兵第六师和防坦克第八十七营。中央集群:步兵第三十六师和第八十二师、步兵机枪第五旅和两个炮兵团。朱可夫的预备队是摩托装甲第九旅和空降兵第二一二旅。
朱可夫计划让主要为步兵的中央集群牵制正面的日军,南、北装甲机械化集群分两翼包抄围歼。二十日早上五时四十六分,苏、蒙军在对日军的高射炮阵地进行猛烈炮击以后,出动了一百五十架轰炸机和一百架战斗机,向日军轰炸扫射。八时十五分,各种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开始轰炸日军阵地。八时三十分,空军向日军前沿阵地发动第二次轰炸。八时四十五分,在炮火掩护下,苏、蒙军部队渡过哈拉哈河,开始全线反攻。
在苏联空军、炮兵的双重炮火打击下,日军所有的观察所、通信联系及炮兵阵地全部被摧毁。二十六日晚上,苏军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完成了对日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苏联第二〇三伞兵旅空降到敌后,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关东军司令增派第七师团,将第二、第四师团也调往前线。日军的反攻部队发动数次突击,均被苏军强大的炮火压制下来。
此后,关东军的反击彻底失败,日军防线全线崩溃,诺门罕前线的日军最后仅剩下四百余人。整个诺门罕战争期间,日军损失了近四万五千人,步兵第二十三师团、第七师团、第八国境守备队(旅团)、第一独立守备队(旅团)和第一坦克师团几乎完全被歼灭,十一个特种兵联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苏日中立条约
由于日本在诺门罕战败,日本与苏联在
1941年4月13日签订类似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中立条约。1941年下半年,当德国入侵苏联后(
巴巴罗萨行动),日本曾考虑撕毁条约,但最终依然维持及继续进侵
东南亚,很大程度由于诺门罕战役的失败,导致日本不敢联同纳粹德国攻打苏联,虽然日本与德国是三国同盟条约的成员,1945年
4月5日,苏联单方面中止中立条约,三个月后,苏联开始解放满洲,出兵进攻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八月风暴行动
或称满洲之战、苏日战争。苏联于1945年8月到9月间对法西斯日本进行的最后战争,主战场在中国东北。
1945年5月德国投降,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日本败局已定。8日午夜,苏联对日宣战。次日凌晨,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远东苏军3个方面军174万人,从东、北、西3个方向对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队共90余万人发起向心突击。日军仓促应战。10日驻朝日军转求关东军指挥。11日苏军一部进攻库页岛南部,1一13日苏海军在朗鲜堆基、罗津、清津登陆。关东军各部向通化、延吉、长春、沈阳方向收缩,企图负隅顽抗。
15日,日本宜布无条件投降。18日关东军开始缴械,25日苏军占领萨哈林岛南部,9月1日占领千岛群岛,9月2日,同盟国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接受日本投降,苏军的作战行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