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鼓峰事件,亦称“
哈桑湖事件”。1938年日本军队在
张鼓峰发动反苏武装进攻的事件。张鼓峰地区位于图们江左岸,在中朝边境交接处,该地紧靠苏联境内的哈桑湖。1938年7月苏军在张鼓峰及其以北沙草峰构筑工事。7月29日,日本出动其驻朝鲜的军队和关东军发起攻击,一度占领该地区。8月初苏军反击,在图们江和哈桑湖地区南、北夹击日军,激战数日,日军惨败,苏军夺回张鼓峰地区。日本政府遂要求停火,12日双方签订
停战协定。此战事对日本北犯苏联的计划为一沉重打击。
事件背景
事前的日苏关系
日本帝国主义在接连大肆进行侵华的同时,准备对苏战争也始终是其军事计划与行动的基本部分之一。侵华与犯苏两者不能互相取代。苏联
十月革命时,日军出兵
西伯利亚,1919年关东军成立后,日军部历次设想对苏战争。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中国东北,既是为扩大侵华和吞并全中国所做的准备,同时也是为对苏作战建立前进基地。
在九一八事变和随后的进攻热河期间,关东军的对苏战略是防守,惟恐苏联出兵干涉,在军事侵略行动中,竭力避免刺激苏联和引起纠纷。但是,日本为彻底占领和统治中国东北,一直想夺取位于北满的由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故而日苏紧张关系无法消除。1935年3月23日,日苏关于让受中东铁路的协定签字。但是日苏关系并未根本缓解。铁路纠纷转为边界问题,小规模军事冲突频发。
1936年11月25日《日德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签订,日苏关系更趋紧张。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在对付苏联之前,先给中国一击,造成更加广阔的后方,再调头北进。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爆发后,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积极支持,贷款1亿元,派遣顾问和技术人员等。因而日苏关系紧张加剧,纠纷日繁。日本参谋本部还判断:苏联为牵制日本侵华战争的兵力,很可能采取某种行动。于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进其刚开始的对中国内陆的大规模入侵,加倍警戒苏联边境的动向,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击溃苏联可能采取的行动。
张鼓峰领土争议
张鼓峰是座海拔149米的秃山,又名刀山,俄语称“扎奥泽尔纳亚”,意为湖对岸高地之意,今位于敬信镇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国界线上,海拔155.1米。山的东面和北面是长池(俄罗斯称哈桑湖)和波谢特平原,西北与沙草峰相连,西南与141.2高地相望,南面是防川村驻地,东南约2.5公里处是中、俄、朝三国的交界处。
邻近还有座略低于张鼓峰的
沙草峰。沙草峰位于张鼓峰西北2公里处的中国境内,海拔77.1米,东隔沙草峰泡子到中俄边界线1.2公里。峰东南3.5公里处有
土字碑。
当时,关于张鼓峰的归属,伪满洲国同苏联之间存有争议。
张鼓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
沙俄在与
清政府1858年签署《
瑷珲条约》时,故意借条约不同文本偷偷把这一地区窃取。条约中文文本显示,按条约中划定的国界,张鼓峰是中国领土。条约俄文文本则把张鼓峰划归了沙俄。
事实上,按照1886年
珲春界约,边境线通过张鼓峰东侧山麓。另外,1909年由珲春边务处员同驻洋馆坪中国军队共同绘制的地图,边境线也是通过张鼓峰东侧的长池以东地区,走向是由南到北。
1911年由俄国参谋部调查并绘制的1:84000的地图,边境线也与1909年地图标注的边境线相同。
1915—1920年
东三省陆军测绘局发行的地图中,边境线是通过比珲春界约边境线略为偏东的地方。
因此,
伪满洲国认为张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领土,把它划入了珲春县界。珲春虽地处伪满境内,但当时却被划入日本“朝鲜军” 的防卫区域。日本陆军当局命驻守朝鲜的第十九师团担任警卫,但并未在张鼓峰配置哨位。
而苏联方面,则认为国境线应沿张鼓峰峰顶,并认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张鼓峰)属于苏联领土。
事件经过
1938年7月11日,日军声称,发现张鼓峰上有苏联士兵在构筑工事。7月13日,“朝鲜军” 司令官
小矶国昭大将得知苏联红军已于11日占领张鼓峰,立即向日军大本营报告:“长池附近,历来苏方即以条约规定称为苏联领土。我方查阅苏联发行的地图,亦明显看出为满洲领土,当属有争议地区。苏方擅自采取上述处置,显系非法行为。然而鉴于该地在目前对我作战计划影响不大,加以正在进行中国事变,所以不拟立即采取反击措施。本军准备由现地直接据理要求其撤退。最后万一苏方不接受我方要求时,则企图断然以实力将苏军驱逐至长池以东地区。”
7月16日,日军大本营向“ 朝鲜军” 司令官下达如下命令: “对张鼓峰附近苏军非法越境, 朝鲜军司令官根据需要, 得以在朝鲜所属之部队向国境附近集中。但行使实力须听候命令。”“ 朝鲜军” 司令官遂令第19师团师团长尾高龟藏派步兵4个大队、山炮兵2个大队、野战重炮兵1个大队向张鼓峰附近的四会、庆兴、阿吾一带集中。日军参谋本部作战科认为应给张鼓峰上的苏联军队一个重大打击, 以使苏军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而集结于事发地带的第19师团则锐意备战, 准备给苏军一击。
7月20日,日军参谋总长晋询日本
裕仁天皇时, 表示要对张鼓峰的苏联红军行使武力, 但天皇担忧万一引起真正的日苏战争, 未予同意。
7月29日,
苏联红军10余人至张鼓峰北方约2公里的沙草峰一带修筑工事,第19师团长未奉大本营命令便下令攻击苏军。下午4时, 苏军增加兵力, 并使用坦克夺回沙草峰。30日夜, 第19师团以一个联队的兵力夜袭沙草峰、张鼓峰,加以占领。8月1日, 苏军以优势的空军攻击日军第一线部队, 轰炸朝鲜境内的交通设施。装备本来就差于苏军的第19师团陷入苏军优势火力的攻击中。对此,战地日军要求使用空军作战, 但日军大本营鉴于中日战争正紧张进行, 不敢轻易扩大冲突, 直至冲突结束都未允许使用空军作战。8月2日, 苏军在飞机、坦克和远程火炮的掩护下, 进行大规模攻击, 第19师团死伤惨重。但日军大本营连使用坦克作战都不允许, 第19师团只得困守阵地不断挨打。8月6日, 苏军出动两个师的兵力, 使用百余辆坦克、100架飞机及炮兵对张鼓峰、沙草峰的日军反复攻击, 第19师团已支撑不住。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虽骄横不可一世, 但在装备更现代化的苏军面前, 相形见绌, 当时日本如引发对苏战争, 弹药的保有量不足15个师团一次会战之用。8月5日, 日军大本营被迫准备下令撤出张鼓峰、沙草峰一带, 退至原驻地。但这一命令对日军意味着失败的屈辱, 因而迟迟未能下达, 第19师团遭受苏军连续数日打击后, 已实力耗尽,无力支撑。恰在此时,日驻苏大使重光葵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李维诺夫于10日午夜正式签订停战协定, 日军第19师团才得以从容撤退,使日本勉强保住了面子。
8月10日夜,苏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协议规定:苏日双方军队于8月11日12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双方军队维持11日上午12时的控制线;双方国界由苏联代表2人和日“满”代表2人组成混合委员会调查处理。原来苏方并无扩大此次战斗的积极意图。这样,由于莫斯科达成协议,得以不致蒙受败退之耻,保住了日本国家及军队的脸面。
8月11日,以大陆命第179号下令“应自现在起,停止与苏军在张鼓峰、沙草峰方面之战斗行动”,并传达了前记第172号大陆命。同日,日军和苏军代表在张鼓峰阵地会见,进行现场交涉。经过11日下午和12日、13日连续2次协商,决定双方军队从张鼓峰阵地各自撤退80米。8月13日,在张鼓峰东南侧双方交换俘虏和尸体。
战役结果
在张鼓峰事件中,日苏双方投入兵力将近10万, 日军死伤1440人, 苏军死伤847人。在这场实力较量中,苏军动用了大量坦克、重炮、飞机等现代化武器,日军的装备相形之下不免自惭形秽以致情愿看着第19师团挨打, 也不敢出动飞机和坦克与苏军正面较量。最后不得不撤出沙草峰和张鼓峰。
历史影响
张鼓峰事件对日军进攻武汉一度起了牵制作用。当时日军参谋本部及部队的指挥官们认为,这是苏联在外交上、军事上支援中国抗日,用军事行动,直接牵制日军向中国内地的
武汉、
广东发动进攻,以图继续增强苏、中两国关系和进一步鼓舞中国的抗日信心。
但它没有发展成日苏全面战争又不免使许多中国人感到怅然。事实说明, 苏联虽愿支持中国消耗日军力量, 但不可能直接参加对日作战。日军通过在张鼓峰的冲突, 深切感受到苏军的强大, 但也觉察到苏联并无意扩大战争, 因而继续进攻中国当时抗战的重心——武汉。
例如:日本战史丛书写道:“苏军并无大举出动之意,于是得以消除后顾之忧,实施对华作战。”曾任日军参谋部俄国科科长的林三郎后来也回忆道:“现在看来,认为
斯大林宁可使苏军流血牺牲也要拽日军‘后腿’的看法,似乎过高地估计了中苏关系的密切程度。”。
历史纪念
张鼓峰事件纪念馆,位于
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由刘丛志自费创办,2005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馆展厅,共计400多平方米,分为张鼓峰事件、图们江历史等展区,环绕展区的彩色展板上用丰富的图文讲述了张鼓峰事件的全过程。玻璃展柜里,炮弹壳、军刀、军帽等战场遗留实物上锈迹斑斑,展台上还摆放着刘丛志挖掘出来的一些大块头武器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