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盖特布拉克组,是以组为
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1957年В.М.西尼村(Синицын)命名。以绛红、砖红色为主的复矿砂岩、泥岩,中夹
火山岩及灰绿色、灰白色砂岩及石英砂岩夹层所组成。上部夹灰岩多层。其地层接触关系为
整合或平行
不整合于
奇格布拉克组之下,平行不整合于巧恩布拉克组或
尤尔美那克组之上。分布于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坷坪—乌什之间,向东可延到拜城以北小铁列一带。
1957年В.М.西尼村(Синицын)命名,称为苏盖特层,命名剖面位于
新疆阿克苏市西北部的苏盖特布拉克(泉水)居民点附近。参考剖面位于尤而美那克牧村以西4km及上述居民点东南4km一带。
命名的苏盖特层系指该区古老
结晶片岩之上,下古生代厚层
碳酸岩之下的一套复杂的碎屑岩。1957年张振华、王景斌等,将苏盖特层分解为下部绿色砂岩、似
冰碛岩,称为震旦系(暂未命名);保留原划分的中、上部紫红色
碎屑岩,改称苏盖特布拉克岩系(时代归于
早寒武世)。新疆区域地层表(1977)及张太荣等将上述两套沉积称为巧恩布拉克组(
震旦系)及中、上部苏盖特布拉克组(早寒武世);高振家等(1979、1981)又将上述“苏盖特布拉克组”底部划分出一套冰碛岩单独建组(
尤尔美那克组),中、上部即称为苏盖特布拉克组,从而限定了其上的红色碎屑岩范围和含义。并根据它在冰碛岩之上及其同位素年龄等资料,将其时代定为晚震旦世,与扬子区陡山沱组相对比。
正层型 苏盖特布拉克之西约15 km实测剖面。地质部十三大队三中队张振华等,1957,K-44-ⅩⅩⅥ乌什、阿合奇一带?1∶20万?区测报告。
本组沉积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亚组,下亚组属强
氧化环境之潮间带碎屑沉积,其下部以紫红色、褐红色,少量灰绿色、黄绿色的薄—中层含铁质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夹紫红色厚层粗粒岩屑砂岩,底部为粗粒含砾粗砂岩,整个岩层发育有良好的
潮汐层理(双向鱼骨状或倒人字形交错层理);中部为灰绿色—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及微层状
粉砂质泥岩,砂岩中具小型不对称波痕;上部为紫红—红褐色少量灰色
粗粒石英砂岩和含铁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少量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碎屑岩磨圆度较高,含少量海绿石局部富集成微层,本层亦普遍见有鱼骨状交错层,本亚组尚有粗玄岩、
橄榄玄武岩及凝灰砂岩和
火山角砾岩等夹层或凸镜体夹于沉积岩中。上亚组主要为碳酸岩—细碎屑岩沉积,下部以紫红色薄层状细粒砂质灰岩及浅绿色钙质砂岩夹层或互层;中部为海绿石粉砂岩、灰岩、碎屑灰岩及灰、褐红色竹叶状灰岩夹层及钙质砂岩,具丘状层理;上部以黄绿、褐黄色细粒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夹钙质砂岩、
海绿石集成微层,并有微小交错层伴生。本组含丰富微古植物,主要有:Leiopsophosphaera pussilla, Trachysphaeridium rugosum, T. Hyalinum, T. Incrassatum, T. Medium, T. Stipticum, Pseudofavososphaera kepingensis, Hubeisphaera sp., Laminarites antiquissimus 等。此外尚在砂岩层面见有
遗迹化石:Choudrites (从藻迹)。本组红砂岩中获全岩 U-Pb法平均年龄数据为740Ma(朱杰辰等,1987)。
本组古地磁特征表现为至少发生4次
地磁极性倒转。其古纬度为25.1 —25.9 ; 古地磁位置大致为:下亚组19.1 S;63.3 E;上亚组为20.3 S;56.1 E (李永安,1984)。
该组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冰碛岩之上;冰碛岩缺失时可直接覆盖于巧恩布垃克组或超覆于更古老的啊可苏群之上;其上部与
奇格布拉克组为整合过渡。
本组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坷坪—乌什之间,向东可延到
拜城以北小铁列一带。岩性厚度较稳定,一般厚580—888m,个别地区靠近古隆地区厚度减薄到200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