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
苏联支援
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志愿航空部队。1937年11月苏联派苏联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从1938年起2000多名苏联空军志愿队员和1000多架飞机相继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多次重创日军。
历史背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欧美
资本主义国家为保存实力,希望等双方火拼精疲力竭而介入,坐收渔翁之利,所以他们借口“严守中立”,停止向中国出售
军用物资。而苏联政府抱着对中国抗日战争同情和支持的态度,采取了积极的援华方针。
1937年11月,上海、杭州相继陷落,中国守军被迫后撤,日军乘势直逼南京,华东地区的形势越来越对中国军队不利。此时,英、美等国不仅坐视不救,反而企图同日本妥协。最后,还是社会主义的苏联首先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
早在1934年10月,蒋介石考虑到一旦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将难以从海上获取外援,因而私下派清华大学教授蒋廷黻赴苏,同苏联外交副人民委员斯托莫里雅科夫密谈,希望改善中苏关系,从苏联获得军事援助。之后,蒋介石又多次派人同苏联方面接触。苏联从自身防卫的需要出发,也愿意援华抗日。
1937年4月,苏联驻华大使波戈莫洛夫通知中国国民党政府,苏联已决定向中国出售飞机和坦克,并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但中国方面却没有回音。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正式签订了
《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专家和志愿航空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历史沿革
1937年10月,从苏联的阿拉木图经兰州到汉口的航线通航。10月下旬,第一批苏联志愿航空队先后到华。第一批共有空、地勤人员254名,分别组成以基达林斯基领导的轰炸机大队和库尔丘莫夫为首的战斗机大队。途经凉州时,库尔丘莫夫不幸因飞机失事殉职,普罗科菲耶夫接替指挥战斗机大队。此后,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兵力不断扩充,最高峰时,达到战斗机、轰炸机各4个大队。
苏联志愿航空队的成员采取轮换形式,先后在华参战的有2000多人,像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宁、特霍尔、赫留金、布拉戈维申斯基等著名空军将领都曾来华与日军作战。
苏联的援助,对国民党空军来说,真可谓雪中送炭。当时,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拼光,急需补充。本来国民党空军已向欧美国家订购了363架飞机,但到1938年4月仅得到85架,其中还有13架未装好。而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的大批飞机却源源不断运进中国。到1938年2月止,苏联出售给中国的飞机为232架,合2254万美元。其中战斗机156架,轻轰炸机62架,重轰炸机6架,教练机8架。
得到苏联援助的国民党空军实力大增,到1938年2月,共有作战飞机390架。其中,驱逐机230架,轰炸机160架。
中苏空军联袂作战,士气大振,使日本陆、海军飞机损失剧增,日本航空队被迫将基地后撤500公里。
主要贡献
11月组成苏联志愿航空队援华作战,直至1941年6月22日,由于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爆发,大规模援华中断,这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低息贷款,并先后向中国出售1285架飞机及其他作战物资。苏联政府还帮助中国建立了航空物资供应站、飞机修配厂和航校、训练基地,以轮换方式分批派遣军事顾问,连同各种空、地勤技术人员共计5000余人,训练中国飞行员和地勤人员,雪中送炭,使得国民党空军起死回生。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先后派出援华军事顾问300余人,在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机关、各军兵种、各战区帮助工作,其中四川省成都区空军即有苏军顾问7人。与此同时,苏联还派遣空军志愿队员2000余人来华参战,先后进驻南昌、武汉、重庆、梁山(今梁平)、四川省成都等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其中200多名官兵为之献出生命。据苏联公布的战史资料,从1937年12月在南京上空秘密参战,到1939年底基本从各地机场撤出,共有700多名志愿队员直接参加了保卫南京、武汉、南昌、四川省成都、重庆、兰州等地的25次战役,出动飞机千余架次,击落日机数百架,炸沉日军各类船舰70余艘。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中苏空军的中心基地从南昌、武汉西移四川的四川省成都、重庆等地。当年即有苏联空军志愿队飞机20~30架和相应的飞行、地勤人员进驻四川梁山机场。他们帮助培训国民党空军人员,创办空军学校;阻击日机入侵西南领空,并随时派出飞机轰炸敌占区的军事设施。据统计,至1940年,日本共损失飞机986架,这与苏联志愿飞行员的作用密不可分。
主要战例
空战举例
1937年12月2日,由队长科兹洛夫率领的9架SB型轰炸机(各小组组长分别是涅斯麦洛夫、斯克克罗尼科夫和瑟索耶夫,机长是阿诺索夫、多贝什、纽希申、尼基金、涅莫什卡尔和萨若宁),猛烈轰炸当时日本占领下的上海港,击沉击伤了日本许多运输船只和巡洋舰。为了避开日机攻击和炮火袭击,苏联飞行员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把日机搞得晕头转向。
1938年4月29日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在武汉上空爆发。中国和苏联志愿飞行员开始秘密向汉口集中部队,而且要以中队为单位超低空进行,集中了100多架歼击机。14时,日本飞机接近武汉时,中国国民党空军部队和苏联志愿航空队的19架И-15和45架И-16已占领有利高度,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И-15编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歼击机,И-16编队负责攻击敌人的轰炸机。此次战斗中共击落11架日本歼击机和10架轰炸机,击毙50名机组成员,2名跳伞被俘。中、苏方面损失飞机12架,5名飞行员牺牲。
随着战线的转移,后来从苏联运来的SB型轰炸机到达武汉地区的机场,日军知道了此事,准备对武汉空军基地进行猛烈的轰炸。而当时苏联的飞机还没有使用武汉机场,暂时停在万县地区的中间降落场。雷恰戈夫和雷托夫同歼击机群指挥员伊万诺夫、勃拉戈维申斯基和新到达机群(40架И-16型飞机)指挥员扎哈罗夫一起,详细制定了抗击日军空军大规模的空袭计划,在武汉地区隐蔽地集中了所有的歼击机(总共100多架И-15和И-16)。一切准备就绪,所有机组都进入一级战备。大约在10点钟,观察站报告说,有几群轰炸机在歼击机的掩护下正朝武汉方向飞来。指挥所升起了蓝旗,命令飞行员进入飞机并启动发动机的信号,过了5至7分钟,升起了红色信号弹,命令起飞。机群指挥员勃拉戈维申斯基第一个起飞。随后,按照飞行计划,其余的飞机也相继起飞,这次中国飞行员也参战在内。
突然日军歼击机从云中出来,开始向中国的一个机群俯冲,企图缠住中国歼击机,预先为他们的轰炸机扫清空域。苏联和中国飞行员及时察觉并识破了敌人的企图,遂以部分兵力自动转入攻击。苏联歼击机主要机群在津加耶夫的指挥下继续爬高飞,去迎击日军的双发动机轰炸机的9机编队,并从有利位置向刚刚靠近武汉市和机场的敌机展开了攻击。津加耶夫第一次击落了两架轰炸机,包括一名日军大佐领队长机。剩下的7架日军轰炸机为了保卫自己而靠拢在一起,但是在中苏飞机的不断攻击下又分散开,胡乱地投下炸弹,便匆忙返航了。与此同时,在不同高度上展开了歼击机之间的空战。日机开始向回飞,中方飞机及时切断他们的退路。后来的两个日军轰炸机群,得知第一梯队已经被粉碎,把炸弹扔到山里,掉头回逃。这时,阿列克赛·勃拉戈维申斯基指挥的苏联飞行员的大机群已经起飞,在发现逃跑的日军轰炸机后,以最大速度向距离200多公里远的敌机追去,攻击并击落了数架日机。当勃拉戈维申斯基的机群返回机场的时候,油料已经消耗殆尽。
空袭举例
袭击松山机场:1938年初,苏联从中国提供的侦察情报得知,大量日本新飞机正在台北松山机场集结。苏联空军总军事顾问雷恰戈夫与政委雷托夫和空军武官日加列夫(后来的苏联空军司令)一起,制定了一个大胆的空袭计划:从一个半月前刚来到中国的波雷宁上校的31架高速轰炸机中,抽调出12架,去突袭轰炸台湾的日军机场。但是,空袭是远程的、大规模的,而用于进行准备的时间很短,难度还在于因为航程远,苏联战斗机无法对轰炸机实施掩护。波雷宁对这次飞行记载得更加详细:“所有飞行员都一反节假日的习惯——起床很早。需要再次检查飞机,检查加油量,挂上炸弹,确定航线和目标。雷恰戈夫这才允许起飞。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航线是严格保密的,中国勤务人员谁也不知道。拂晓我们就飞临台湾海峡闪光的水波上空。我们没有氧气设备,感到喘不过气来,但是不能降低高度。失掉高度就等于失掉距离。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当接近目标时,波雷宁机群发现轰炸目标被云层遮住。这时飞机高度时5500米。当时苏联的飞机还没有能够在昼夜和任何天气情况下对目标进行准确轰炸的设备,突袭的机群散开队形,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按照空袭计划,开始瞄准轰炸。轰炸机组队日军飞机的停机坪、机库、港口设施和港口内的军事运输船停泊场,倾下了全部的炸弹。投完后开始用机枪扫射未炸中的日军飞机和高射火力点。轰炸机队完好无损地回到基地。此次详尽部署的突然奔袭,充分展示了苏联志愿飞行员的勇敢和技术。苏联轰炸机群在一系列日本城市上空,包括佐世保、长崎和福冈进行了投弹轰炸,还抛撒了成千上万张和平反战传单。
编组情况
苏联空军志愿队于1937年11月组建,由苏联空军部队抽调人员和装备组成,采取轮战的方式进行,在1937年至1941年共有2000多苏联飞行员先后来到中国。其历任负责人有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和波雷宁等。其在华最多时有8个航空队,最少时有2个航空队。以下是其刚组建时的编组情况:
1.总指挥:空军总顾问
2.幕僚长:参谋长(副参谋长)
3.驱逐第一大队:飞行员60人,机械员100人,伊15驱逐机40架
4.驱逐第二大队:飞行员60人,机械员100人,伊16驱逐机40架
5.轻轰炸机第一大队:飞行员60人,轰炸员40人,通信员40人,机械员30人,仪表员3人,斯伯-2轻型轰炸机20架
6.轻轰炸机第二大队:飞行员60人,轰炸员40人,通信员40人,机械员30人,仪表员3人,斯伯-3轻型轰炸机20架
7.重轰炸机大队:飞行员16人,轰炸员6人,通信员6人,机械员20人,德伯-3远程轰炸机4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