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胡同
北京市金谷园境内胡同
苗家胡同位于北京金谷园1#—3#楼,是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既有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也有几个朝代的历史人物、达官贵人,数量最多的还是以平民百姓、小商贩、小手工业者名字命名的等。
历史沿革
“胡同”之称由来已久。据专家考证,胡同二字源于蒙古语,。当年,有水井的地方为居民聚集之地。因此,胡同的本意应为居民聚集之地。还有一种说法:元建都北京后,将居民住房按片分开,由蒙古人分管,各片之间由通道分开。通道除供人们行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发生火灾时作为隔离带。虽然有种种说法,但胡同的出现始于元代已为一共识。13世纪初,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率兵占领金中都,烧毁了城内金朝的宫阙,使中都城变为一片废墟。之后新兴的元朝重建都城,称为大都。大都城分为50个居民区,称作坊,如福田坊、保大坊、金城坊等。坊与坊之间为平直而宽度不等的街巷胡同。全城街巷胡同总计有400余条。明灭元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都城,称为北京。北京城分为36坊,街巷胡同增至1100多条。清朝建都后,沿用北京旧城,改称京师。内城街巷胡同增至1400多条,加上外城600多条,共计2000余条。辛亥革命后,北京的街道胡同仍在不断的增加,至北京解放前夕,已有3000多条胡同。北京解放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居民区,街巷胡同最多时有6000多条。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街巷胡同却越来越少。为了使“胡同”这一北京的古老文化现象延续下去,北京市政府将一些特色胡同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对保护古都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苗家胡同是直接以人名姓氏命名的胡同。
胡同文化
康熙赐给德州城吕家街苗家胡同(现金谷园1#—3#楼)户部侍郎田雯(1635-1704)日“寒绿堂”匾额,却意外地发现了田氏族人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进士第”匾,大概它是德州城现存的最后一块进第匾(很遗憾没有实物照)这块木质横匾长1960mm、宽790mm、厚70mm,中部刻有大字“进士第”字体刚柔并举、骨力雄健,具神来之韵,余字均为仿宋刻写。右上为“大总裁”三个字,下面竖排有“户部大臣王鼎,太子少保体仁堂大学士蒋筱銛,经筵讲官(为皇帝讲经)陆以庄,户部左侍郎上行走(教皇子学习)汤金钊”。左下方竖刻:道光六年丙午科殿试二甲第四十名田元春立。
《安德田氏家谱》载:田元春(1785-1834),字寅卿,号槿篱,田雯六世孙,体魄修长,聪敏多才能,清嘉庆十八年(1813)科拔贡、二十一年(1816)科举人,选为右镶红旗(兵籍编制)教习官,能循循善诱,学生均能熟习礼法,卓有成绩,被选为候补知县,道光六年(1826)科进士二甲第四十名,随即分发甘肃、补授平罗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位于黄河西岸)知县,在任三月,政誉乍起,讼事渐平,民以歌舞颂其德政。
时值青海西宁调军西征,后继粮草,调拨困难,田元春被调青海,任西征军路粮台(调粮官),任事六年,功勋出众,生任直隶州知州,升任时,按例应到京城,由皇帝接见,因途中辛苦疲倦,积劳成疾,筋肉萎缩,步履艰难,遂呈明请假,回籍德州城家中医治,渐次有所恢复,但已自觉体力难支,以加家务缠身,遂以教授儿孙为由,不再复出。
田元春回家两载,正着手续修田氏家谱,突病离开人间,终年五十一岁,葬于城南周李庄田氏祖茔。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6 16: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