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建民,男,汉族,1956年2月在北京出生,祖籍山东省蓬莱市。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大学专科学历。现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主任、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长期从事文物科技工作,曾从事碳十四年代测定、热释光年代测定、古陶瓷产地及真伪鉴定研究、古代珐琅制作工艺研究、古代建筑琉璃构件的保护与研究。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简介
1983年1月毕业于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1978年10月至1983年3月在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工作,1983年3月至1986年3月在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热释光年代测定实验室工作,1986年3月至今在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实验室工作。2001年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现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紫禁城》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研究专业
自1978年以来,一直从事文物科技工作。主要从事的工作为:碳十四年代测定工作,热释光年代测定工作,利用中子活化分析、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荧光波谱、X射线探伤技术、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金相分析、热膨胀分析仪等仪器分析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对唐三彩的产地及真伪问题、青花瓷器的产地及真伪问题、对江西吉州窑、
景德镇湖田窑、河南宝丰清凉寺窑、河北曲阳定窑、浙江郊坛官窑、河南禹县刘家沟窑等瓷窑瓷器标本的产地特征进行研究;对青铜器造伪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故宫藏清代珐琅的烧制工艺进行研究;对紫禁城剥釉老瓦施釉重烧的问题进行研究。其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
1994年以后,先后四次到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同上述两校的科研人员合作,对利用
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无损检测
青花瓷器的产地及真伪问题,以及光照作用对古陶瓷热释光年代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
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古代建筑琉璃构件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课题,主持完成了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试点项目“黄瓦窑琉璃制作工艺科学揭示与多媒体数字化展示平台的研究”课题。2011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拉曼技术对中国古代高温釉瓷釉烧温度的无损分析研究”,已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即将启动实施。
成就荣誉
研究课题“
唐三彩真伪测定研究-热释光、中子活化综合鉴定技术”获得1992年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研究课题“古陶瓷产地及年代判别的科学研究”获得2004年国家文物局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1997年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
修缮故宫
2002年,故宫古建筑大修工程启动。苗建民站在拆下的一堆堆琉璃瓦前,仔细观看,琉璃瓦的胎体保存完好,但表面釉层严重剥落。在以前的修缮工程中,一些表面釉层剥落严重的琉璃瓦,一般作为工程渣土处理了。而现在,把琉璃瓦件留下来,重新上釉、烧制,放在建筑上使用,却已经成为故宫大修的一项重要工作。
苗建民自1986年3月以来,就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实验室工作。如何让破损的琉璃瓦重烧后,保持数十年甚至百年不剥落,是苗建民近几年来研究的课题。
然而,“父传子,子传孙,琉璃不传外姓人”以及“琉璃传子不传女”的种种说法,至今仍在北京门头沟琉璃窑厂的一些艺人之间盛传着,这使得琉璃烧造技术、胎釉配方,难以为外人所知,更难以被文献记载。
由于故宫博物院设备不全,研究人员决定利用社会上的高科技仪器,来透视琉璃瓦的“内心世界”。
实验中,有关琉璃瓦配方与烧制工艺的谜团被一一解开。
苗建民在瓦胎中发现了许多孔洞,遇上雨天,孔洞就会“张开小嘴大口喝水”;到了冬天,水凝成冰,瓦胎势必一点一点膨胀。然而,釉属于玻璃体,几乎没有透气孔,无法跟着瓦胎一同“吹气球”。等到了极限,它只好选择“粉身碎骨”。
为此,根据研究出的原理,在重新烧制旧瓦的过程中,苗建民要求工人们给老瓦加温复烧。果真,多余的孔洞在高温下一点点减少。烈火中,瓦胎一片接一片地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