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桥镇,隶属于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素有永城市东大门之称,地处
永城市东部,东与
安徽省淮北市刘桥镇相邻,南与安徽省
濉溪县铁佛镇接壤,西与
高庄镇毗邻,北与
陈官庄乡交界,行政区域面积53.21平方千米。耕地4.2万亩截至2020年末,苗桥镇总人口38476人。
建置沿革
1949年10月,成立中共苗桥区委员会,驻苗桥集,归属永城县(隶属皖北行政区宿县专区)。
1952年,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隶属永城县,县域大规模变更结束。
1955年8月,精简机构,撤销中共苗桥区委员会,成立中共苗桥乡委员会。
1975年4月10日,经中共商丘地委批准,从茴村公社的东部、高庄公社的东部划归苗桥人民公社,公社党委随之建立。一年后,公社搬至花元村池楼(称为“一次搬迁”)。
1984年1月,苗桥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公社党委相应改称为乡党委。
1992年,苗桥乡政府从花元村池楼搬至永淮路新庄村。(称为“二次搬迁”)。
2002年8月,苗桥乡政府从永淮路新庄村,搬迁至永淮路张楼村。(称为“三次搬迁”)。
2010年5月26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苗桥乡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区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苗桥镇辖20个行政村:张楼、周集、黄楼、土楼、水寨、高楼、新庄、月店、花园、杨楼、屈庄、汤庙、梁海、苗南、苗北、曹楼、武庙、李黑楼、韩各、陈大庄,下设16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苗桥镇辖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张楼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苗桥镇地处
永城市东部,东与安徽省
淮北市刘桥镇相邻,南与安徽省
濉溪县铁佛镇接壤,西与
高庄镇毗邻,北与陈官庄乡交界,行政区域面积53.21平方千米。
气候
苗桥镇属湿润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多日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049小时,年平均气温14.34℃,平均积温5289℃;月平均气温以7月份最高,元月份最低。年平均降雨量871.3毫米,无霜期209天。
水文
苗桥镇属于淮河流域,境内有小曹沟、小王引河、小运粮河和三级河王引河,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属季节性雨源型,汛期遇大雨、暴雨,河水上涨,水位、流量变化较大。
自然资源
苗桥镇矿产资源丰富,新庄煤矿坐落苗桥境内,于1984年初建井,1995年12月18日正式投产,年产300万吨,矿区现有3个立井(主井、南风井、北副井),井田总面积15平方千米,东西走向长3千米,南北倾斜长5千米,地质储量为1亿吨,可采储量为6500万吨,深部还有3500万吨备用储量,煤质属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发热量(7000大/卡千克以上)的优质无烟煤。矿床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竖井开拓,走向长壁上、下山开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最终地面塌陷面积将达到17.65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苗桥镇总人口387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66人,城镇化率2.5%。另有流动人口10900人。总人口中,男性19200人,占49.6%;女性19500人,占50.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11年,人口出生率10.2‰,人口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6.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81人。
截至2018年末,苗桥镇户籍人口为38246人。
截至2020年末,苗桥镇总人口3847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156人,城镇化率34.19%。另有流动人口13800人。总人口中,男性20039人,占52.08%;女性18437人,占47.9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2020年,人口出生率7.84‰,人口死亡率3.93‰,人口自然增长率3.9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苗桥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3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6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
2018年,苗桥镇有工业企业32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0个。
2020年,苗桥镇地方生产总值29.1亿元,年均增长6.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年均增长33.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6万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7元,年均增长10%。
农业
2011年,苗桥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1亿元,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6%。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7万吨,人均702千克。经济作物以蔬菜、西瓜为主。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5800亩,产量1.5万吨。
苗桥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3.1万头,出栏2万头;羊饲养量3.8万只,出栏2.4万只;牛饲养量8200头,出栏5000头;家禽饲养量400万羽,上市家禽320万羽。渔业养殖水面4500亩,生产鱼类476吨。水果种植面积1600亩,产量366吨。
2020年,苗桥镇总耕地面积47611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粮食总产量42197吨,比2019年增长10.27%。“十三五”期间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建设加强高标准良田。流转土地1.2万亩,发展特色种植面积4400亩,涌现出曹楼、陈大庄、苗北、杨楼的温棚蔬菜和西瓜,苗南的“苗白”,梁海的核桃,屈庄的晚秋黄梨,杨楼的葡萄,武庙的药材,李黑楼的冬桃等特色产业。
2020年,苗桥镇畜牧业发展养殖场79家,养殖户420户,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2万头,出栏1.2万头;羊饲养量13000只,出栏7000只;牛饲养量7000头,出栏4000头;家禽饲养量200万羽,上市家禽160万羽。
工业
2011年,苗桥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职工91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6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12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2020年,苗桥镇有工业企业33个,职工111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6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职工76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389万元,比上年增长18%。
商业
2011年末,苗桥镇有商业网点323个,职工897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8亿元;乡村集市贸易成交额1.6亿元。
2020年,苗桥镇有商业网点39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1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3亿元;乡村集市贸易成交额2.6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苗桥镇有幼儿园2所,小学6所,初中2所,中小学在校生2860人,专任教师175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8%。
2020年,苗桥镇幼儿园2所,小学6所,初中2所,中小学在校生3130人,专任教师173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8%。
文化事业
2011年末,苗桥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20个;农家书屋21个,藏书45万册。有3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坠子、柳琴等。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200户,数字电视用户780户。
2020年,苗桥镇有综合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20个;农家书屋20个,藏书50万册。有3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苗桥镇有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20个;病床150张。专业卫生人员4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3.1万人。
2020年,苗桥镇有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20个;病床100张,专业卫生人员37人。
社会保障
2011年,苗桥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户,人数20人,支出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88户,人数1399人,月支出8.39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25人,支出345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82人,支出129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50人次,共支出4.9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0人。敬老院1家,病床186张。
2020年,苗桥镇有敬老院福利院1个,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1289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824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苗桥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线路单程总长度80千米,投递点20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1.4万件,征订报纸、期刊1300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6个;固定电话用户1600户,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700户。
交通
苗桥镇境内有002乡道经过。
历史文化
宋称苗庄,南临运粮河,河上筑铁桥,故名苗桥。
苗桥镇境内文物古迹有王庄遗址,王庄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玉琮、玉璧等。
风景名胜
苗桥镇人民公园,座落在政府驻地张楼村,占地130亩,其中花、海棠、榉树、朴树等名贵树木60余种,是一座集园林秀色、休闲观光、教育文化、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公园。2019年4月开工建设,2019年7月建设完成。
苗桥镇生态风景区,经过不断进行生态修复治理,采煤沉陷区呈现出万亩水域,碧波荡漾,鱼跃鸟飞,一派“北国水乡,豫东江南”景象。2020年6月24日,中央电视台将苗桥镇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在央视7套节目中播出。
苗桥镇是古睢水流经之地,镇内不少村庄都散落着大量的古代碑刻,由于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古碑损坏现象严重。苗桥镇于2019年依托镇综合文化站修建古代石刻园,让大量散放于田间地头和垃圾坑的古碑集中起来,为石碑安置一个家,作为展示苗桥历史文化的窗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地。2020年3月,被永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苗桥镇历史文物陈列馆位于苗桥镇综合文化站院内,面积4000余平方米,共分3个展区,共展出历史文物500余件,从龙山时代到唐宋明清。
著名人物
苗光义,名训,字光义。据传,苗光义的先祖早在隋唐时期就在运粮河北岸的苗家村以种菜为生。到了后周时,他的父亲苗有仁,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苗光才,老二就是苗光义。苗光才跟着父亲苦心经营村西唐引沟两岸的一顷多庄稼地和村东的十多亩菜园,由于离运粮河码头不远,种出的蔬菜不愁销路,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而苗光义却无心打理菜园,整天南奔北跑,拜师学武,访仙问道,学得文韬武略,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有一年春节前,苗光义请假想回离别五年的老家看看。恰巧,赵匡胤正要到他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宋州巡检。于是,他们轻装简从,乘船沿运粮河顺流而下。二人且谈且行,风劲帆满,日头刚接西边的树梢,船就到了苗家村南边的码头渡口。苗光义说来到俺庄前了。赵匡胤问哪是你的家?苗光义用手一指,“那里就是。”此时,苗有仁早命大儿子苗光才操办了酒菜,特地挑选了刚刚收获的大白菜,煮了一锅羊肉炖白菜,直吃得赵匡胤满头大汗,赞不绝口。当下要求苗光才以后要多种这种美味可口的“苗白”,让更多的百姓都享享口福。趁着赵匡胤高兴,苗有仁请求官家允许并帮助苗家村在村西的唐引沟上建一座石桥,以方便村民出行。赵匡胤一口应承,马上派人与永城县令曾文照打了招呼,回到京城后又资助了苗家三千两白银。石桥建成之后,就叫做苗村桥,后来苗家村也就改称为苗桥了。
黄运泰,字仲升,号际云,苗桥镇黄水寨人,生卒年不详。幼而聪慧,思维敏捷,悟性高,勤学苦读。明万历十年(1582年)乡试举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及第。初授陕西凤翔府推官,审案决狱,公平明断。直指(官名)常让他跟随巡察各县,每遇疑难案件,即让黄云泰判决。以政绩卓异,被擢升为户垣。神宗中叶,储嗣(即太子、东宫、青宫)未定,人心浮动,情势危危。黄云泰慨然说:“青宫为天下根本,岂可任其摇动!今日之事,孰大于此!”联合垣台诸人,共同上书进谏。神宗震怒,立马降罪,几乎不免,得诸大臣力救,死罪免,削官籍为庶民。黄运泰居家,创立黄门书院,招集文士读书课业其中,凡贫穷子弟则供给饭食,资助费用,25年如一日。教训子弟,皆有文名。长子养正,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观政。父子官位显而不以富贵瞧不起人。次子养冲,博学能文,有经济才,声誉满梁宋间,清顺治年任陕州训导,立文社,崇实学,使该县60年来第一次乡荐有人。光宗朱常洛即位,起用过去曾经进谏请立太子的一班人,黄运泰被起用为光禄寺少卿,后又相继任太仆寺正卿、户部侍郎、巡抚督饷天津。熹宗朱由校即位,黄运泰晋升为户部尚书、太子太傅。年88岁寿终,葬黄水寨祖茔。
地方特产
苗桥大白菜又称“苗白”,菜心洁白细腻,生食甜脆无丝,清水煮成混汤,味道纯正,汁白如乳。“冒山的萝卜,瓦子口的葱,苗桥的白菜出家东”,是豫皖苏交界处群众耳熟能详的话。在《永城县志》中有这样的描述:“苗桥白菜栽培历史悠久……质量尤佳。”相传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品尝后连声称赞:“都说珍品天上有,尝尽佳肴数苗白!”
苗桥镇新庄村有麻辣鱼、清炖鱼、蒜爆鱼、“一鱼两吃”等特色做法,种类繁多,美味可口。全镇水产养殖面积7600余亩,养殖的品种除了传统的鲤鱼、草鱼、白鲢、花鲢,还有一些特色品种:如鲈鱼、香桂鱼、黄颡鱼、河蟹及小龙虾。全镇水产品年产量达1.5万吨,年产值1.5亿元,亩产值2万元,亩利润5000元左右,产品销往北京、南京、上海、徐州、淮北、成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