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是菊科菊属
被子植物,
多年生草本,有地下匍匐茎,茎枝疏被毛;中部茎叶呈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两面淡绿色;花排成疏散伞房圆锥花序或伞房状花序,边缘白褐色,舌状花黄色,花期6~11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
匍匐茎。
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
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
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顶端钝或圆。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
瘦果长1.5-1.8毫米。花期6-11月。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
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山东、河北滨海盐渍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状,叶肥厚,注定是一种滨海生态型;江西庐山地区的野菊,显示出叶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江苏南京地区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类叶在干后成橄榄色的。
近种区别
野菊与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Fisch. ex Trautv.) Ling et Shih)接近;因此,还应该说,在这两个种的共同分布区内,有杂交现象的发生。
在中国台湾有1种,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有长硬毛。茎叶全形倒卵形,羽状半裂或浅裂或撕裂。裂片线形或三角形,急尖,上面近无毛,下面被压扁的绒毛,基部楔形,叶柄长5毫米或几无柄。头状花序单生茎顶,半球状钟形,径3厘米。总苞片3-4层,外层线形,长6毫米,顶端钝,外面被稠密绒毛,内面无毛,内层质地薄,透明,长1厘米,宽2毫米,顶端钝,外面沿中脉有绒毛,内面无毛。边缘雌花1层,舌状,管部长1毫米,舌片倒披针形,长1.5厘米,宽4毫米,顶端钝,3齿。两性花管状,花冠长3毫米,顶端5裂,裂片三角形。瘦果未熟。上述记载系根据原种记载译出的。根据原记载和原图来看,这个种不但接近野菊而且可能是野菊中的另一变异式样。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野菊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法
野菊嫩茎的选择: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野菊植株,从新分生的枝条上剪取幼嫩带尖茎部15厘米左右,作为外植体使用。
野菊嫩茎的处理:将茎上的叶片连带叶柄一同剪掉,但叶柄基部留下5毫米以保护侧芽,避免侧芽在灭菌过程中受损。将去掉叶柄的嫩茎剪成长约2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在脸盆中用流水冲洗约5分种,再用稀释的洗洁精漂洗约10分种,最后用流水洗净,放入灭过菌的三角瓶中以待灭菌。灭菌时,将75%的酒精倒入盛有嫩茎小段的三角瓶,接着倒出进行表面灭菌,而后用0.1的
氯化汞溶液灭菌3分种,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
培养基的选择:野菊一般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各种激素进行培养。诱导培养基为:MS+BA1毫克/升+NAA0.1毫克/升,pH为5.8左右,培养的温度范围是24-26℃,光照强度是1500-3000勒克斯,每天照光约12小时。继代培养基为MS或MS+BA0.2毫克/升+NAA0.5毫克/升的培养基上。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毫克/升。另外,各培养基中均加琼脂粉5.5克/升,蔗糖30克/升。
栽培技术
练苗与移栽:将瓶苗移出培养室,放在准备室内,打开瓶口封口,将瓶苗室温放置2-3天后,进行移栽。将实验田翻耕,使耕作层土层疏松,整理出畦。在土壤上面铺一层约5毫米的蛭石,浇透水。将小拱棚支架搭好备用。将双斜面小棚打成屋脊状或三角形,拱棚南北走向,中间设一条拉杆,可起到坚固抗风的作用。一般棚内相对湿度可达70-100%,白天通风时,棚内相对湿度可保持在40-60%;夜间密闭时可达到90%以上。棚内地温比露地高5-6℃,有利于再生苗的生长和提高再生苗成活率。当瓶苗根长至2厘米左右时,用镊子轻轻取出,用流水将瓶苗根部的培养基冲洗干净,然后栽在准备好的蛭石中,随后用喷壶浇一遍透水,将棚膜罩上,以水压边。白天气温过30℃时用遮阳网遮荫。驯化过程中通过通风、遮荫、洒水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左右。待白天气温稳定在28℃以上,生了新根约3厘米时,可去膜移栽。
主要品种
野菊花一共有6种,分别是甘菊、毛华菊、楔叶菊、小红菊、菱叶菊和紫花野菊。
主要价值
经济
野菊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还有松弛神经、舒缓头疼的功效,可作为夏天消暑的饮料。
观赏
野菊花虽无菊花大与美,但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药用
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可以作为中药使用,花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作用,在《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
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疗高血压、肝炎、痢疾、痈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黄酮类化合物是野菊花主要活性成分,与野菊花的药理药效密切相关,其含量高低也是评价其药效的主要标志。野菊花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木樨草苷、木樨草素、芹菜素和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等。
免疫抗炎作用:野菊花的水煎液与五味消毒饮之间的抗炎活性,将野菊花水煎液设置低,中,高三种浓度,共同用于因二甲苯而导致耳廓肿胀小鼠上,发现二者都有消肿能力,水煎液浓度越高抗炎消肿能力越明显。
肝保护作用:由生药野菊花中提取得到的野菊花总黄酮(TFC),能对诸多原因引起的肝脏损伤起到很好的修复作用。能明显降低患有酒精性脂肪性肝大鼠血清中的AST、ALT、TC、TNF-α水平;降低肝脏中的MDA含量,增强SOD活性,并且还能有效改善大鼠因酒精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对大鼠酒精性脂肪性肝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抗菌作用:野菊花总黄酮对葡萄牙假丝酵母、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腐生葡萄球菌腐生亚种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值分分别是61.6、123.3、246.5、493.0微克/毫升,蒙花苷单体化合物对葡萄牙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MIC值仅为18.0微克/毫升。
抗氧化作用:黄酮具有酚羟基结构,黄酮类化合物得酚羟基结构能够与体内过氧基团结合,生成黄酮自由基,从而终止体内的自由基链式反应,能起到一定作用的抗氧化作用。
抗微生物作用:野菊花的挥发油中含有月桂酸、樟脑、棕榈酸乙酯、反丁香烯等多种化合物。体外实验表明,其挥发油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及白色念球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挥发油的醇稀释液,对白色念球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使这种细菌在体外几乎不生长。野菊花茎叶挥发油对油菜菌核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核桃果炭疽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抑菌活性呈浓度正相关,挥发油浓度为500微克/毫升时抑制率高达81.63%。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