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东村,隶属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街道榄边村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为1.8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陈姓先祖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随后迁至广东番禺石基茶园。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设县,榄边村属香山县永宁乡。
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由陈姓从香山县石岐迁至该地开村。为追念宋嘉祐七年(1062年)由福建莆田入粤后曾居住的广东番禺石基茶园,而称茶园村。民国时期,茶园分为东、西两村。村址在东边的为茶东村。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茶东村属四字都。
清道光七年(1827年),茶东村属四大都。
清光绪初年,茶东村属东镇。
清宣统二年(1910年),茶东村属第四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茶东村属中山县东乡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茶东村属第四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茶东村属滨海区。
1949年,茶东村属第四区丰阜乡。
1953年,茶东村属第四区榄边乡。
1957年,茶东村属南朗乡榄边村。
1958年,茶东村属张家边公社南朗耕作区榄边生产营。
1961年8月,茶东村属张家边区榄边公社。
1963年,茶东村属南朗公社榄边大队。
20世纪70年代初,茶东村通电。
1984年,茶东村属中山市南朗区榄七乡。
1985年,茶东村实现村道水泥硬底。
1986年12月至今,茶东村属南朗镇称榄边行政村(1990—1998年称榄边管理区)。
1990年,茶东村通电话。
1996年,茶东村通自来水。
2003年,茶东村通网络。
2006年9月,茶东村成立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
2008年,茶东村全村村民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2009年8月21日,政府征用茶东村土名“咸田”土田27.28亩,用于水利改善工程。
2011年12月22日,政府征用茶东村土名“潮田”“过港屯”“田港”“鸭母潭”土田共49.31亩,用于中山市东部快线建设。
2012年底,政府征用茶东村土名“南蛇坑”“仪礼埔”“大新塘山”“小新塘山”“黄平雀”“黄泥垄”“荔枝园”“柴园头”“上围”“雅要前”土田共1900亩,用于华南中医药城建设。
2019年,榄边村按照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在历史古建筑的基础上赋予了公园新的活力。
地理环境
茶东村,位于南朗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约2.3千米。东邻南塘村,南邻大堂头村,西邻茶西村,北邻小隐村。
茶东村位于中山市东部的平原上,村落呈块状分布。北面有烟管山(海拔227米)、大泉水库。南面有中心二河、中心一河。
村落格局
茶东村坐落于平原上,村落北山面水,村落成块状分布,北面有风水林和烟管山,南面有丰阜湖。村落主要分为上街、下街贯穿整个村落,其中碉楼、民居、祠堂、庙宇、书院等均贯穿于上下街之中。以陈氏宗祠为中心,民居两侧布局,街道纵横交替,除陈氏宗祠外还有岭南特色的“关帝庙”、清中建筑“五渡桥”。茶东村有树龄100多年的古树(木棉树、榕树)5棵。翠亨快线、榄横路经过该村。
经济社会
人口
茶东村世居村民主要为陈姓,其他姓氏有黄、谭、刘等。2015年末,该村户籍人口675人。其中,男性319人,女性356人;80岁以上21人,最年长者97岁(女)。世居村民为汉族,使用闽方言南朗话。非户籍外来人口3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同胞223人。祖籍该村的华侨华人约22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厄瓜多尔、加拿大、澳大利亚。
经济
茶东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养殖“三鸟”“四大家鱼”。现时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随着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村中劳动力主要在城镇工作。农田及厂房出租收入为村集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收入现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另有房屋出租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等。
主要景点
综述
村内有陈氏宗祠健身广场、茶东老人活动中心、茶东公园等文体设施。
知返居
“知返居”位于东来街,在茶东村旧民居中比较有特色,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为中西合璧风格的侨房,两层砖木结构骑楼建筑,屋内装修简单,庭院绿树成荫,石台、青砖地板。另有碉楼1座,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50平方米,平面呈四边形,砖混结构,坐西向东,青砖墙,花岗岩墙脚,外墙覆盖灰砂。
关帝庙
关帝庙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重修)于2011年。原有文昌宫,因庙宇破旧拆除后没有重建,神像放置于关帝庙中。
茶东公园
茶东公园始建于清初。初建时,在湖中的土堆上建有一座“武帝庙”,后被拆毁。清咸丰九年重修时,在原“武帝庙”前,增建了一座拜亭。该拜亭为四柱单檐歇山式攒尖宝刹塔顶,四柱及梁为花岗岩石构筑,祥云石雕雀替,屋脊为“龙船脊”。
五渡桥
五渡桥,位于茶东公园内,建于清代,呈南北走向。该桥为五孔梁架桥,由五段三列花岗岩条石连接组成,两段之间有桥墩承托,条石宽0.3—0.35米,长约3.7米,现该桥加建了竹棚顶,桥两侧用木板加宽,桥两旁有竹护栏。此桥曾被用作码头,为中山市地域内少数尚存的清代石桥之一,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20世纪末,茶东在桥之东另修建一条水泥路,并让小河改流。
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
陈淑英(1893—1990),出生于美国檀香山,1912年与孙科结婚,曾任“国民大会”代表、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是中山县育幼院首任董事长。
陈公哲(1890—1961),霍元甲追随者,倾注家财光大精武,创立精武门。
陈志强,清同治年间(1862—1874)曾任清政府驻朝鲜外交人员。
陈茂枝,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任梅花翎五品官,生平乐善好施。
陈志昆(1928—),孙科妻陈淑英之弟,为中美两国友好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曾任美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文物古迹
茶东陈氏宗祠群始建于明中期,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三进三间布局,置有雨廊、偏厢、天井等构筑,门楼为四柱三间戏台式单檐建筑。前座花岗岩石台基的护栏上,砌有博古纹阳刻花岗石雕栏板、隐八仙等石刻浮雕础板等构件,做工精细。门楼的花岗岩石镂雕抬梁为狮子托花卉祥云,门楼台花岗岩石柱的柱础为海浪纹饰雕。整座宗祠均为穿斗木雕迭涩式混合架构,穿斗抬梁木雕精妙绝伦,多为历史典故和龙头镂雕。二进的楼台护栏有阳刻双龙戏珠花岗岩石雕和花岗岩石狮子望柱。二进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块。
在该宗祠旁的贡三陈公祠和净溪陈公祠,均为二进二间,建筑面积各为350平方米左右。另有里仁祖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纪念攻打台湾捐躯的陈氏族人陈里仁而建。相连于陈氏宗祠东侧,为二进二间布局,置有雨廊、偏厢、天井等。
2013年,茶东陈氏宗祠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文化
●打火把节
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南朗镇茶东村有个打火把节,这是该村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茶东村的青壮年世代务农喜欢习武防身,在清朝前就有武馆设立,以应科举。馆里备有戈予剑戟、木桩、沙包、醒狮等,由老一辈的武功师传武艺于后一辈。每天晚上,喜爱习武的青壮年均集中在武馆里学艺或表演。除了节日舞狮游行之外。还有一个惊险的玩意叫做“打火把”,形成了一个节日。“打火把”意思是把灾难打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6月前,由乡人出钱,青壮年分工合作,一部分人上山斩茅草,一部分人将茅草晒干,一部分人向各家各户募捐。准备了一段时间,等茅草全部晒干后,就集中在广场上扎火把,用绳将茅草捆扎成4米高、直径0.5米的圆柱,一共60多条,以备应用。此刻农民已插完秧,耘完草,比较空闲。尽管天气酷热,但青壮年们热情洋溢,不怕疲劳,都来参加“打火把”的玩意。这一天黄昏时候,大家吃过晚饭,就集中在陈氏大宗祠广场前,竖起60多条高大的火把,排成一字长龙,十分壮观。一帮有武功的青壮年手拿木棍,轮流从火把前面走过,持火把者则不留情地将火把向打火把者倒过去,而打火把者眼明手快地用木棍将火把抵挡住,由头至尾走过60多条火把,逐一抗击,不出事故,才告胜利。
夜幕降临后不久,天上的繁星点点,笼罩夜空,嘈杂声响彻四周,摆档的小摊贩有香烟、糖果、粥粉等供应,非常热闹。
该村保留有“开灯”民俗,该民俗形成于清代。村民“添丁”次年,按传统民俗正月初六在祠堂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挂上一盏纸扎的彩灯,在祠堂拜祭后即为开灯,所挂之灯每天早上要点灯,直到正月十五结灯。拜祭后取下彩灯焚烧,当天宴请亲朋好友饮菜丁酒。所有仪式过后标志男丁获家族认可。每年清明期间,茶东村村民前往村中山地拜祭祖墓。
荣誉表彰
2019年6月6日,茶东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布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2021年,茶东村所在的榄边村被列为中山市领导挂点的特色精品示范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