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泉,位于
少室山阳的茶仙谷,南距少室山
人祖石大约一百米、距离登封市
少室寺大约二百米,是被古人称之为
茶仙的唐朝诗人
卢仝在
少室山隐居时取水煮茶品茶和交友作诗的地方。此泉因茶仙卢仝在此所著成名之作《
茶谱》和《
七碗茶诗》广为流传而得名茶仙泉。
卢仝在
少室山茶仙泉隐居时所做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对茶的功效和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古至今,无人逾越。
卢仝以此七碗茶诗而扬名四海,七碗茶诗则以写茶而闻名于世,故而卢仝被世人尊称为“
茶仙”。此泉则因
卢仝和其在此成名之作七碗茶诗而被誉为茶仙泉,自古至今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接踵而至此泉洗茶、煮茶、泡茶、品茶、寻迹怀古及其吟赋作诗,乃至风骚之士吟诗作赋之时无不品茶。
卢仝在
少室山茶仙泉
隐居时所做的《
七碗茶诗》,在日本被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煎茶道”。日本
江户时期的得道高僧,“煎茶道”的创始人高游外(1675-1763),自号“卖茶翁”,自封是“卢仝正流兼达摩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其施茶之处取名为“通仙亭”,高高地挂着写有“清风旗”字样的茶幌。日本茶道协会会长仓泽行洋先生,在其所著《卢仝茶歌与日本茶道》一文中,深情地说:“日本茶人对茶室气氛的如此营造,是受到卢仝饮茶的影响。我和很多日本人一样,十分尊崇卢仝,喜爱他的茶诗。我的茶室就挂着一幅我姑父抄写的《七碗茶歌》”。日本“煎茶道”小川流的传人小川后乐先生他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学习茶道的经历时说:“我学习煎茶道大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最初的学习内容是七句茶歌,把七只茶碗按顺序放好,每只茶碗上分别写着‘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并将它的顺序背下来”。在其著作《玉川子其人》一文中,小川后乐概括了两句话,一句是:“在日本,人们把卢仝看作是煎茶的始祖。“另一句是:”煎茶精神的主干就是,唐代玉川子卢仝的清风茶。”
据传,卢仝为泡得一壶好茶,觅得一处好泉,常常跋山涉水,不畏艰险。他生于济源思礼,对济源的大小泉眼早已尝遍,但总感觉济源的水太硬,泡不出茶的和柔与醇香感。后来,有济源当地一老农告诉卢仝,济源的水为“阴阳水”,此水在济源和济南出于地表为阳水,此水在济源和济南之间主流则隐于地下为阴水,阴阳水是不适宜泡茶的。他欲觅得黄河水泡茶,到达黄河后,他看到河水混杂泥沙而浑浊不清,找不到清净无染的感觉,也就放弃了用黄河水泡茶的念头。后来,他又欲觅得长江水泡茶,到达长江后,他看到江水虽清,但是水流湍急而奔腾不息,找不到宁静致远的感觉,也就放弃了用长江水泡茶的念头。之后,他又欲觅得淮河水泡茶,到达淮河后,他看到河水清静平和而不急不浊,但是淮河之上漕运繁忙而难免污染,于是就沿着淮河追流寻源而找到了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自此卢仝便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取水泡茶做饭,品茶作诗,留下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名著《茶谱》和《七碗茶诗》。少室山的历史上,也便多了卢仝这位“茶仙”的史料记载。少室山茶仙泉也自此留名。
在1941年,日军占领济源期间,对济源周围的乡村进行了大规模惨无人道的扫荡。一天,当一队日军扫荡到思礼村前时,带队的日本军官对竖立于村头的石碑产生了兴趣,因为看不怎么懂,忙叫过翻译官来询问,当得知这块碑上书写的是“卢仝故里”后,立即整肃军服、军帽,恭恭敬敬地对着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着鬼子兵绕村而过。卢仝故里思礼村,因此避免了一场横祸。我们明确地知道,这位带队日本军官的做法,只是残暴的入侵者,偶尔的假斯文、假儒雅。但由此愈加衬托出在少室山茶仙泉隐居时写下《七碗茶诗》的茶仙卢仝,竟能在千年之后,兵不血刃地使侵略者躬身而退,足以说明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