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条木
无患子科茶条木属植物
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 Franch.)是无患子科,茶条木属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树皮褐红色;小枝略有沟纹,小叶薄革质,中间一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有时披针状卵形,全部小叶边缘均有稍粗的锯齿,两面无毛;侧脉纤细,花序狭窄,柔弱而疏花;萼片近圆形,凹陷,花瓣白色或粉红色,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鳞片阔倒卵形、楔形或正方形上部边缘流苏状;花丝无毛;蒴果深紫色,4月开花,8月结果。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3-8米,树皮褐红色;小枝略有沟纹,无毛。叶柄长3-4.5厘米;小叶薄革质,中间一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有时披针状卵形,长8-15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具长约1厘米的柄,侧生的较小,卵形或披针状卵形,近无柄,全部小叶边缘均有稍粗的锯齿,很少全缘,两面无毛;侧脉纤细,两面略凸起。
花序狭窄,柔弱而疏花;花梗长5-10毫米;萼片近圆形,凹陷,大的长4-5毫米,无毛;花瓣白色或粉红色,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8毫米,鳞片阔倒卵形、楔形或正方形上部边缘流苏状;花丝无毛;子房无毛或被稀疏腺毛。蒴果深紫色,裂片长1.5-2.5厘米或稍过之;种子直径10-15毫米。花期4月,果期8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大部分地区(金沙江、红河、南盘江河谷地区常见)和广西西部和西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处的密林中,有时亦见于灌丛。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鹤庆。
繁殖方法
采种与种子处理:9-10月果熟,选10-15年生健壮母树进行采种。当蒴果优青色变成黄褐色时,采种最适宜。树形不高,枝条柔软,可用人工摘果或高枝剪剪果采种。种实采回后,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晾干,自然脱粒,收集种子。种子富含油脂,不宜久藏和暴晒。随采随播或沙藏至翌年春播种。种子千粒重36克。
播种育苗:种子无休眠期,易发芽,为提供苗木质量,提倡二步法育苗。即先将种子放入室外沙藏催芽,待种子发芽,移植苗圃或容器袋内培育,以后加强水肥管理,培育壮苗。当圃地苗高达80-100厘米,容器苗高60-7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选择石窝土或石隙土较多的地段进行人工造林,包括疏林地、光裸地(采石废弃地和丢荒地)和灌草丛地等。采取穴状整地法挖掘定植穴,穴的宽度和深度约为25-30厘米,株间距100-150厘米。栽植的茶条木为1年生裸根苗,截干高度1.3-1.6米,保留少量叶片或者去除全部叶片,定植。
茶条木每年造林成活率均在85%以上,大多数植株生长都较为迅速,年均株高生长量多在40厘米以上。
主要价值
茶条木是岩溶地区一种速生、快长并兼有荒山绿化和木本油料等用途的乡土树种。种子含油率很高,种仁约69.9%-71.5%,油的折光率1.4673,皂化值283.8,碘值150.7。因含有毒素,不能食。含油酸(40.7%)、花生烯酸(37.2%)、棕榈酸(5.7%)和亚油酸(5 %)等成分,其油脂不仅可用于制皂、制润滑油和合成洗涤剂等。茶条木还可用于加工生物柴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参考资料
茶条木.中国自然标本馆.
茶条木.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20:4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