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
汉语词语
荆棘,汉语词语,读音:jīng jí,从字意上讲,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在文学用语中多指奸佞小人、纷乱、喻艰险境地等意,又有芥蒂嫌隙之意。
释义
[thistles and thorns] 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
出处
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也。” 
例句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成丛莽。  
①《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也。” 
②汉 班昭 《东征赋》:“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③晋 葛洪《自叙》:“贫无僮仆,篱落顿决。荆棘丛于庭宇,蓬莠塞乎阶霤。”  
④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迳登童竖。” 
⑤《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⑥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
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  
①《楚辞·东方朔》:“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  
②《文选·袁宏》:“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③《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于是(伍)子胥伏地涕泣曰:‘呜呼哀哉!忠臣掩口,谗夫在侧,邪说谀辞,以曲为直。养乱畜奸,将灭吴国,庙社为墟,殿生荆棘。’”  
④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  
①《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②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剡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③宋 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吾披荆棘,共卿等取天下。”
⑤宋 陆游《序》:“及高皇帝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于行在。”
4、喻艰险境地。  
①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6、芥蒂;嫌隙。  
①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②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③宋 苏轼《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参考资料
荆棘.百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6 19:07
目录
概述
释义
出处
例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