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堰口
位于建湖东北的地名
草堰口位于建湖东北,距县城25.4公里,北邻阜宁县,东濒通榆河,204国道、串场河穿越全境,总面积60.9平方公里,人口3.62万。辖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3亿元,财政收入6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10元。
经济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技改投入3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18.9%,新办企业18个,引进资金2000万元,工业税收入库22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工商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历史性跨越。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黎明化工、金龙发纸业分别获得全县利税超百万企业奖和希望企业奖。通过增投入、活机制、拓市场等措施,培植了黎明化工、银海气纺、金龙发纸业等3个定报企业,为工业经济的规模经营、优化结构奠定了基础。
农业农村工作展现新局面。坚持以农民增收入,村级增积累,农民减负担,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及农村工作稳步发展。18华里绿色通道、250亩林经复合林等得到市县充分肯定。初步建成了花卉苗木、大棚草鸡、优质饼干小麦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由河南省客商投入1500万元的大伟禽业有限公司成功落户该镇。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建筑三产创塑新优势。建筑市场拓展到国内5个省20多个大中城市,在建工程30多万平方米,其中河南省国展中心土建工程总造价近3亿元,成为盐城市的标杆工程。实现建安产值5.5亿元,经济收入1.45亿元,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了1880元的贡献份额。第三产业增量明显。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0户,总户数达1450户,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3260人,为全镇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地名由来
“草堰口”这一地名的来历,相传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说,古代叫草埝口,地处黄海之滨,长年遭受海水之患。宋天圣年间,范仲淹筑防潮堤,以防海水泛滥。当时,为了便利排水航运,沿堤留了几处出水口。每年潮至,官府便发动百姓积草垒埝以挡潮水,潮退又发动百姓挖掉,以利通航,如此循环往复,故而人称草堰口,南北草埝均由此得名。
一说,范堤初名防潮埝或挡潮埝,简称潮埝。潮退开挖缺口,以利行船,其缺口之处称潮埝口,以后讹传为草埝口。
一说,古代叫草埝口,原在唐营河口(即今唐营庄西侧),明代以前为入海河口。那时东沙冈向东,一片海滩薄地,生产柴草。埝内居民(主要是灶户)每年秋后,便往埝外去割草刈柴,有的就地烧盐营生,有的装到埝内变卖。每到柴草上市之时,唐营河两岸柴草堆积如山。常年累月,人们就称这里为草埝口。到了明代,唐营河口逐渐淤塞,交通不畅。当时鬼神庄(即今草堰口)乡绅施全为富裕百姓,繁华乡井,设计将柴草集散地由唐营庄迁至鬼神庄来。从此鬼神庄改名为草埝口,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草堰口三题.建湖文史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1 16:46
目录
概述
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