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风清
荔枝浦
荔浦风清在惠州西湖丰湖之畔,环城西二路。原址在今惠州江北水北村,荔浦风清原名荔枝浦,简称荔浦。
发展历史
900多年前的北宋惠州太守陈偁在划定“惠阳八景”时首次将“荔浦风清”划为一景。
北宋大文豪苏轼便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谪居惠州。次年3月,这位恣情于山水间的诗人在游白水山佛迹岩和汤泉之后,“不觉至水北荔支浦上”,“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当地一位85岁的老人热情地招待了苏轼,这让苏轼备感温暖,遂赋《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中第4首写道:“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南宋王象之,在其地理著作《舆地纪胜》里记述西湖景观时,开始提及丰湖有荔枝浦。
元末明初,从博罗陈塘迁居水北的王氏家族,就把“荔浦”作为本族的地望。到了今天,生存在高楼夹缝中的水北王氏宗祠依然高挂着“兰亭日暖,荔浦春浓”的堂联,见证着当年的山水清秀、荔浦风光。
明嘉靖丙辰本《惠州府志》记载,当年的丰湖边荔枝树茂盛,景观怡人。南宋王象之所作《舆地纪胜》里记述西湖景观时,也提及丰湖有荔枝浦。历来文人雅士的诗文中,有不少提及“荔浦风清”。
东莞进士尹源进的《重修平湖堤》写有“荔浦之风益清,桃园之日愈暖”之句,清代惠州知府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中称:丰湖荔浦“荔枝熟时,日光照浦,葱蒨绿阴,楚楚斓斑,红实累累,灿然锦屏绣障也”。
到了明朝中晚期,丰湖荔浦已成为叶梦熊的叶氏沁园的一部分。沁园在崇祯末年进入鼎盛时期,区域包括过去惠州学院丰湖校区和丰湖周边的山头水域。
民国时期,荔浦有张友仁修建的荔晴园,还有仲元林,有“名亭杰阁,云山三面环之,前可游泳”。不过,当时的荔浦已经荔枝稀少了,张友仁发出“宜补种荔枝,复旧观”的感慨。
2012年5月根据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在其网站上公示了《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区分为A地块和B地块,A地块就是原市政府下院所在位置,环城西路以南,现在基本都是老房子,将来会全部拆除,恢复为西湖八景之一的荔浦风清景点,并成为西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利用现状用地与环城西路的地势高差配建1层地下停车库(与B地块的地下停车库连通),可提供机动车停车位200个左右。
重建的荔浦风清公园将于2018年元旦前建成开园,为纪念邓仲元,在打造荔浦风清景点过程中,恢复了“荔晴园”和“纪邓山庄”历史文化景点,营造集纪念、休闲、观赏、游憩于一体的名胜景点。同时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位82个,缓解西湖景区停车压力。
丰湖书室
据史载,元末年间,同知广东都元帅何真镇守惠州,特意选择了风景秀丽的丰湖荔浦兴建书室,用于教育本宗子侄。自此,何真迁居鹅城,置家于方山西麓(今荔浦风清对面)。
后来何真的3个儿子都进入了仕途。特别是二儿子何贵,在丰湖书室读书时不但品学兼优,还将同窗一些较好的文章和诗词结为《丰湖书室集》。明朝初年,何家三子受一案件牵连,先后受株连被杀。丰湖书室也随之易主,有关书室的文献资料也散佚无存。
丰湖书室不仅开了明代惠州私人创办书室讲学的先河,也是惠州书院作品结集出版的首宗史例。这些创举发生在荔浦绝不是偶然,而是西湖山水有助人文教化的典型例子。
景点
荔浦晴光
让荔浦风清一景得以广为人知,是清康熙年间的惠州知府吴骞。来自安徽的吴骞被认为是对西湖最好的父母官之一。他为西湖增饰名胜,点缀湖山的功劳,编撰了《惠阳山水纪胜》。
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中给西湖山水严格定义了十二景,其一就是“荔浦晴光”。他说,丰湖荔浦“荔枝熟时,日光照浦,葱蒨绿阴,楚楚斓斑,红实累累,灿然锦屏绣障也”。他还用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对荔浦的热爱:“绛罗仙子出蓬瀛,处处争传珍异名。谁似湖边风景好,碧波宕漾远含情。”
这时候的荔枝已经小有规模,不仅丛生成片,还有陈家紫、绿罗衣等珍贵品种。至于“荔浦风清”何以变成“荔浦晴光”,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我市文史学者何志成认为,宋明年间的“惠阳八景”即西湖古八景,向来都不注明景点所在地名,到了吴骞“按志考核,复徇诸土人”后,才将景点和地名对上号。当他发现“小西门外荔枝丛生”时,自然而然就把自古有之的荔浦风清纳入他的西湖十二景内,还易名“荔浦晴光”。
也有专家认为,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中刻意回避不在西湖景区内的景点,如位于县城的“鹤峰晚照”就因为“与西湖不涉删之”,那么与西湖一江之隔的水北荔浦风清自然难逃被删的命运。为了区分两地荔浦,吴骞酝酿出“荔浦晴光”也是合乎逻辑的。
丰湖荔浦一旦被官方所编的西湖志录入后,名声自然大噪,歌咏荔浦的诗文也随之增多。比较有名的是东莞进士尹源进的《重修平湖堤》“荔浦之风益清,桃园之日愈暖”之句,将荔浦风清与桃园日暖誉为当时西湖之名胜。
叶氏沁园
明朝丰湖荔浦成为惠州著名三尚书之一叶梦熊的私家园林——— 叶氏沁园的一部分。“归筑楼台半在湖”的沁园在崇祯末年进入鼎盛时期,不仅过去惠州学院丰湖校区尽在其中,丰湖周边的山头水域也是它的一部分。据张友仁编著的《惠州西湖志》,沁园中“香隐”一景就在荔浦。
那时的沁园,由于主人叶维城慷慨好义,结纳四方,岭南诸多才俊都是园中座上宾客,堪称“名流文宴,盛极一时”。可惜的是,明亡后叶氏家境每况愈下,沁园也随之风光不再,荔浦再次沉寂下来。
荔晴园
清朝覆灭之后,处于革命前沿的惠州百业萧条,荔浦一度废为村落菜圃,荔枝树被铲除殆尽。1932年,小西门的旧城墙被平整为公路(即现在的环城西二路),靠丰湖的荔浦被张友仁先生辟为园林。他在园中补种荔枝,间种梅树,还建有晴光阁、荔轩、菜香馆、梅径、菱台、月榭渚等“以引名人卜宅之趣”。园子建成后,张友仁美名其曰“荔晴园”,接上了荔浦风清的半生缘。
每逢中秋月明,张友仁便邀请文化人士到此作“荔园雅集”,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也曾应邀率弟子到此游湖作画,与地方上的文化人书画交流,诗酒唱和。惠州文化名人叶史材有诗“名园重辟古城隈,近市山林客易来”,赞叹荔晴园又成鹅城兴盛一时的文化阵地。
日寇侵略期间,荔晴园破坏殆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荔浦日益衰败,直到1958年西湖管理委员会在此重建园林,辟花圃,补种荔枝数十株,逐步恢复荔浦风清昔日容颜。到了文革时期,荔浦风清又一次饱受摧残,不仅园地被房子慢慢蚕食,许多人文遗迹也从此湮没了。
纪邓山庄
纪邓山庄建于1930年,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至今仍挺立丰湖之上的仲元亭,这是当时军官为了纪念革命影响人物邓仲元在1937年建造的。1982年,西湖管理委员会在湖边增筑景墙,把仲元亭划出纪邓山庄之外。自此,仲元亭与荔浦风清相连,成为荔浦最闪亮的人文景观。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12柱的亭子仍给人以庄重而肃穆的感觉。纪邓山庄占地约2000平方米,座西向东,房前有一游泳池,庄内种植了榕树、铁树、木棉和花草等。
纪邓山庄的南部,是张友仁代邓仲元购为奉母的湖居之地,建有房舍,名叫“精庐”。山庄的北部原为民居,毁后被辟为仲元林。当时树木苍郁、楼阁掩映、花卉缤纷、景色宜人。后人为了纪念邓仲元对民主革命的贡献,还在山庄周边加建仲元亭、将军廊、《仲元颂》浮雕墙等纪念性建筑。
仲元亭
仲元亭,1937年,军长李扬敬特请当时国内著名的建筑师刘既源设计,筑仲元亭于纪邓山庄南面。亭的底座六角形,内中空,每边有6个半圆形洞门,半没于银波涟漪的西湖水中。亭面覆以绿色的玻璃瓦,六角宝珠顶,飞檐微翘。内外各有6条红色的圆柱拱托,亭四周灰白色的护栏饰以回纹图案,素雅简朴。肃穆的气氛令谒亭者而生缅怀情思。
邓仲元史料陈列室
邓仲元史料陈列室,通过图文展示及影视短片播放等方式展现邓仲元生平事迹,打造惠州特色的爱国主义旅游景点。组织近代史专家学者编撰有关邓仲元史料的文字和图片,在纪邓山庄内设置展板;将游客服务点调整至他处办公,凸显纪邓山庄的中心主题和纪念场所属性;摆放一座邓仲元铜像。荔浦风清现有的游客服务点调整至纪邓山庄洗手间南侧用房,由惠州市西湖景区管理中心提供邓仲元史料陈列室讲解服务。
地理位置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1 12:3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