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药物制剂(Pharmaceutics)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药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89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二司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简介:理工、农林、医药》,药物制剂与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药理学、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鉴定等11个专业共同组成医药科药学类专业,其中,药物制剂专业代码为医药0707。
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药物制剂专业转变为工学门类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81212。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药物制剂位列其中,专业代码由081212变更为100803,与药学、中药学共同组成药学类专业,其中药物制剂专业可授予医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药学、中药学专业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药物制剂与药学专业共同组成药学类专业,其中药物制剂专业代码为100702,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药物制剂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为4年。
2020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药物制剂与药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共同组成医学门类药学类专业,其中药物制剂专业代码为100702。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药物制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生产与应用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修业年限:4年
参考总学分:140~18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学生应达到国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和创业意识、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掌握药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与药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掌握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掌握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受到各学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掌握药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及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熟悉药事法规、政策,熟练应用1门外语。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心理健康。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类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等构成。
药物制剂专业教学内容应涵盖以下所列课程的知识或技能,同时鼓励高校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应高度重视专业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鼓励高校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中除基本教学内容外,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特色实验项目,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5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6人。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化学类、生物学类、医学类课程。主要包含基础化学课程群(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单独投课或合并投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
工业药剂学(或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
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
化学类、生物学类、医学类基础课程和药学类专业课程的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学时比高于等于0.8:1,或实验课总学时不少于550学时。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少于16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医药行业人才能力素质目标要求,并结合药学科研与药品生产的实际问题;综述不能作为毕业论文选题。保证一人一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性论文选题占该专业全部论文选题的比例不低于90%。所有学生均须通过客辩获得毕业论文成绩。答辩程序规范。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药物制剂专业应具有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师资结构。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该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新开办专业的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15名。折合在校生数大于120名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应增加1名专任教师。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每1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专任教师中7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应有具备药学类学历教育背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学术造诣较高的药学专业负责人。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中80%以上必须具备药学类学历教育背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3门课程每门至少有1名具有药学类学历教育背景及高级职称的课程负责人,药理学课程至少有1名具有医学或药学学历教育背景及高级职称的课程负责人。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
教师应具有该专业类教学所需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师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总体评价良好。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从事一定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专任全职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年平均发表该专业教学论文、学术论文或主编(或副主编)正式出版教材数至少达到人均1篇(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课程负责人应有相应的科研方向,具有主持省级及以上药学科研项目的经历。
高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各专业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资深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定期教学研讨等机制。
有专业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发展规划,并执行良好。主动为教师建立教学培训计划,重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出明确的培训学时、学分要求。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药学类专业师资培训活动、讲课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注重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通道和保障机制,有专门的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计划和举措。
设备资源
药物制剂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医学院校的合格标准执行。
为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室、自习室、实验室以及各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课内外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保障。在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
(1)单项实验教学时,生均使用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
(2)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应耐化学腐蚀,并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
(3)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实验室配备数量充足的消防设施,有警示标志,安全出口畅通,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并有各种紧急情况发生后的应急设施和措施。
(4)具有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
(5)实验用药品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建有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实验室或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仪器配备充足,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2)仪器设备台套数要求:基础药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应满足每人1套;大部分实验的仪器台套数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人的需要;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的台套数(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人的需要。
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人带教学生不超过3人。
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社会资源,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一定数量的、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基地。
为学生推荐高质量的教材、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电子资料等信息资源。专业所在学校图书馆或所属学院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该专业有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各类资料的利用率高。订阅药学类核心期刊种类数不少于30种,其中外文期刊应占一定比例。
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网站,提供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充足,每年的教学经费不低于学校该专业学费收入的20%。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新开办的药物制剂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
从专业开始招生起5年内,设备总值1000万元以内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设备总值超过10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20万元。每年应有一定的教学科研仪器增长费和仪器设备维护费。
质量保障
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有明确的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有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高校应形成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积极参加外部的专业认证或评估,强化学生的评估主体地位,吸纳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等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以及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活动。
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发挥校友、用人单位和毕业后续教育机构的作用,结合社会和行业的评价,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后续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充分利用学生评教、管理人员听课、督导评教、同行评议、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等教学评价反馈信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与纠正措施,持续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完善教学规划与管理制度;调整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教学工作整改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适应中国内外药学事业和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学生发展
药物制剂专业招生应符合教育主管部门招生政策,招生章程公开,招生规模合理,能满足招生计划。关注学生群体的多元性,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生源质量较高。
毕业考核及学位授予制度健全,学位授予程序严谨无误、执行严格。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3年平均就业率不低于80%。建立学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跟踪毕业生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
具有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具有较为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体系,并能有效执行落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活动。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订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
培养模式
重技能、厚专业
将其他专业开设的药剂学课程分为4门课,即《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增加了药物制剂的深度、广度、系统性和完整性。每门课程名称虽然与中国国内同类院校同专业相同,但从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及反馈结果来看,该校药物制剂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其教学内容、难度和信息量远远超出教材范围。
构建以药物制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以药物制剂专业课为切入点,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大改革力度,课程体系中,专业的特色和亮点在“工业药剂”这个主体上,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生产实际需要精选教学内容,使专业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找到落脚点;突出“工业药剂”的特点,反映药物制剂学术发展及科研实践相互结合的新水平。
科研促教学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由于任课教师大多为博、硕研究生导师,故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力求使专业课的教学达到本硕连读水平。除了教育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录中的课程外,开设了其他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在研究生中开设的《物理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实验》《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旨在深化药物制剂基础理论,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自主设计新药新制剂研究方案的能力,实现中国药品生产从过去的仿制向创新的转变,质量由终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变。
代表院校:湖南中医药大学
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创新性学分比例
为提高药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该校立足行业,修订培养方案。调整各模块的学分学时比例,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比重。其中,学分分布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加大到39.2%;学时分布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比例提升至39.83%。
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加强过程考核
传统的实验课程,均依附于理论课程,学时往往得不到保证。改革后,共设置24门实验课程,设置不少于18学时的实验内容。其中,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课程,独立于理论课程,该校单独开设8门实验课,结合实践,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将实验课程考核细分,量化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实践。改革前实验成绩仅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改革后,理论课程和实验课分别计分。不再以传统的实验操作考试和实验报告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将课程平台讨论、创新实验设计考核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加大实验课程考核力度,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状况,还考查了学生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
综合设计实践模块
在实验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常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分组进行剂型设计和产品研发。以项目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实际实验中,学习片剂、胶囊、颗粒剂、注射剂等剂型,从处方前研究、处方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到质量控制的研发整体流程,实现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操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设计与实际的生产工艺、具体制药设备、真实的生产场景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虚拟平台优势,既弥补了创新实践与实际生产脱节的缺陷,又有利于发现设计缺陷,把握制剂创新的方向,发挥其专业特长。
创新性早期科研实践模块
在创新性实践模块中,该校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注重个性化培养。在学生入学的前2年配备学业组导师,后2年配备专业组导师,让具有科研实践经验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并采取考核和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覆盖面和活动质量。学校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教学中心和科研实验室,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让学生轮流到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学科实验室学习,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早期科研专项训练计划”等研发项目和活动,或者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引导学生在药学研究的各领域发现兴趣,培养文献检索、实验技能、规范化操作、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基本技能,进而提高科研思维水平等综合素养。
实习模块
在实习教学模块中,教师拟定合适的课题,以产品为线索,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结合化工原理、制药工艺学、工业药剂学原理等课程所学和前期科研实验的积累,通过文献检索,完成制剂处方前研究、自主设计处方并进行工艺优化、并检验产品质量、确立设计空间,完整地进行制剂研发。在相对集中的实习期内,学生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领会创新实践的真谛。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前沿会展以及与知名药企、药检所、医院合作,结合实际生产,借鉴最新的剂型设计和制药机械,修缮方案,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可供中试放大的产品。
代表院校:福建医科大学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博而坚实的化学、生物学、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从事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设计与开发,药物制剂及其生产管理、工艺设计与技术改造工作的高级药物制剂专门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考研方向
生物与医药、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
就业方向
药房管理/药剂师、事业单位人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品研发、考研、医药化学分析、公务员、医药代表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5 15:49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